目录
导言
清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在芜湖成立,首先修建芜湖至广德的铁路,于翌年底开工,因经费不足,于宣统三年(1911年)停工,仅完成芜湖至湾间32公里路基和桥涵。这是全省兴建的第一段铁路路基。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1909年1月)至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9月)间,清政府向英、德两国借款修筑了津浦铁路,在安徽省境内长296.1公里,是全省境内最早建成通车的铁路。 民国元年(1912年)9月,比利时政府获得陇海铁路开封以东的贷款修筑权,开封至徐州段(其中在安徽省境内长72公里)于民国2年5月开工,民国4年5月竣工通车。这是安徽省境内建成通车的第二条铁路。 20世纪30年代初,商办江南铁路公司筹款修建江南铁路,自南京至宣城孙家埠,在安徽省境内长134.3公里,民国22年7月开工,民国24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为了解决淮南煤矿煤炭外运问题,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修建淮南铁路,自田家庵至裕溪口,全长214.1公里,自民国23年2月开工,至翌年12月竣工通车。同年国民政府又筹建京赣铁路,北段利用江南铁路南京至孙家埠段线路,自孙家埠向南经歙县、休宁、景德镇至贵溪与浙赣铁路接轨,于民国25年9月开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宣城相继沦陷,建路工程被迫于民国26年11月停工。停工时,安徽境内的路基、隧道、桥涵等工程已基本完成,轨道已铺过歙县,长约160公里,行驶工程列车并售票营业。民国27年夏,国民政府命令驻军破坏了铁路,京赣铁路遂成了残破不堪的历史陈迹。 在日军占领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淮南煤炭资源,民国33年拆除了淮南线水家湖至裕溪口段线路,抢建了水家湖至蚌埠的水蚌线,长约61公里,使淮南煤炭改经水蚌线转津浦线外运。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政府除组织抢修被破坏的津浦、陇海、淮南、水蚌各线并陆续加以整治和改造外,1949年首先修建了大(通)八(公山)支线,运出淮南积煤支援解放战争。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修建津浦铁路双线,符夹线、芜铜线、长牛线和芜裕轮渡同时开工兴建。1969~1970年,安徽省再次掀起修建铁路的高潮,青阜线和皖赣线相继开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阜淮线、淮南双线、陇海双线和芜湖东编组站先后动工修建。1987年4月,商阜线和漯阜地方铁路又同时动工,宣杭线和合九线也在积极筹建之中。 纵观安徽全省铁路建设,清朝末年仅完成津浦铁路296.1公里。民国时期,兴建铁路共642.1公里。但到建国前夕,经抢修后全省只有698.2公里能勉强通车。建国以后,共建成干、支线铁路计839.5公里,另建成双线地段467公里。截止1987年末,全省共有铁路干线6条共长1102.6公里(不包括在建中的商阜线130公里),其中双线地段467公里,支线6条及联络线等共长435.1公里,还有在建中的漯阜地方铁路71.6公里。总计全省共有铁路12条,包括联络线等运营总长度1537.7公里,其中双线地段4条共长467公里,另有在建中的铁路2条共长201.6公里。全省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1.1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