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漯阜线是安徽省境内第一条自营地方铁路。西起京广线的漯河车站,东经河南省周口、项城、沈丘、至界首进入安徽省,再经太和,止于阜阳车站。线路全长207.6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长71.586公里,分别由豫、皖两省承担各省境内铁路的修建任务。河南境内漯河至沈丘段113公里于1973年底开工,1987年3月通车,沈丘至界首段及安徽境内界首至阜阳段均在1987年动工修建。漯阜线建成后,构成京广、津浦、淮南各主要干线的联络线,形成华中地区通住华东的又一条东西通道,对减轻京广、京沪两大干线的运输压力,加强省际往来,发展地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界首至阜阳段地处淮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沿线地质全被第四系近代冲积层覆盖,地表为粘砂土、粘土,工程地质条件尚好,路基基底稳固。线路分别跨越界亳河、界洪河、万福河、茨河、茨淮新河等河流。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阜阳附近地震基本烈度为7至8度。
一、勘测设计
根据铁道部《关于1981年铁路计划(草案)的通知》精神,铁四院于1981年7月提出《漯河至阜阳铁路方案研究报告》。1983年10月,煤炭部(后改称能源部)、铁道部、河南省、安徽省《关于呈报联合修建漯河至阜阳准轨地方铁路计划任务书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集资修建,由铁四院进行勘测设计。界首至阜阳段于1986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1987年4月完成施工设计。
主要技术标准。线路等级为Ⅱ级铁路,单线,轨距1435毫米;限制坡度4‰;最小曲线半径800米,困难地段600米;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预留1050米;蒸汽机车牵引,牵引定数3500吨;设计运输能力近期500至700万吨。闭塞方式为继电半自动。
线路。路基面宽度,区间直线地段为6.5米,正线钢轨采用50公斤/米旧轨,站线用43公斤/米旧轨,轨枕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枕及油浸木枕;碎石道床厚度,正线30厘米,到发线25厘米,次要站线20厘米。
桥梁。设计荷载为中—活载,基础有明挖扩大及钻孔桩两种类型。大桥梁部采用24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及32米下承钢钣梁,中桥梁部为8至16米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
站场。界阜段共有8个车站。其中:阜阳西站为区段站,是漯阜线的终点站,站内共有10股道。中间站3个。另有4个乘降所,仅办理旅客乘降业务(附车站表)。
机车、车辆。阜阳西站建机务折返段,并设列检所负责列车的技术检查。
电务。长途通信线路用架空明线(1铜3铁),各站及地区通信采用地下电缆。全段信号,区间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各站用臂板电锁器联锁。全段电力,在界首、旧县、太和及阜阳西各站均由地方引一路10千伏电源供电。
给水。界首、阜阳西给水站各修建深井2座和200吨钢丝网水泥倒锥壳水塔1座,太和为生活供水站,建有深井及50吨砖支座钢筋混凝土水塔各1座。
设计主要工程数量:路基土石方160万立方米,大桥2座565米,中桥8座404米,小桥5座90米,涵渠207座2551横延米,正、站线铺轨长84.78公里,生产及生活房屋总面积35334平方米。
二、施工简况
1986年12月11日漯阜线界阜段在界首站举行开工典礼。整个工程由安徽省漯阜铁路建设指挥部分两部分组织施工。下部工程的小桥、涵洞于1987年4月开工,由地方县、市水利工程队、公路工程队和建筑公司等单位承包;路基土石方于同年11月就近组织民工施工。1987年末共完成路基土方160万立方米,小桥40米,涵洞197座,完成投资2860万元。大中桥及上部工程的铺轨、架梁、电务、给排水、房屋和运营生产设备等,由铁四局第二工程处总承包,电气化工程处及新线铁路运输处分包各有关工程,1987年5月开工,当年完成大桥2座252米,中桥8座,主体工程完成3座,折合163米,投资完成261万元。
界阜段总概算调整后为9038.3万元,每公里造价126.26万元。截止1987年末共完成投资3121万元,占总概算的34.5%。工程仍在继续施工中(注:漯阜线界首至阜阳段于1989年1月23日与漯河至界首段铺轨接通。全线于1990年9月验收使用,由安徽省阜阳地方铁路管理局负责临时管理,开办少量运营业务。)。
漯阜线(界阜段)车站表

上一篇:第二节 支线
下一篇:第四节 专用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