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一、客运 安徽铁路客运始于津浦线建成初,该线即有每周两趟的试运行旅客列车,客运量很少。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线全线贯通,旅客增加,蚌埠站旅客发送量45723人,当时车票分为一、二、三等,客运慢车车厢皆是棚车或其他车。民国3年,线路上增开一对特别快车,每周由天津至浦口往返一次,但因全线客流量太少,不久即停驶。民国6年后,蚌埠工商业日渐发展,在蚌埠站上下车的旅客明显增多,全线也每日加开上下行特别快车各一列。 民国33年水蚌铁路通车后,增开蚌埠至田家庵特别快车1对,至民国35年,又增开蚌埠至合肥特别快车2对。自民国建立至蚌埠解放前夕,蚌埠车站客运量最高年份不足40万人。 民国24年5月,江南铁路(后称京芜线)通车运营,对开一对混合列车。旅客多购三、四等票乘车,每人可免费携带货物一挑。车上设有银箱,义务代客保管钱款。车站有“行李亻夫”搬运行李,每件收铜元四枚。 当时,金家庄(今马鞍山)站开始办理旅客和行包运输业务,运量较少,旅客中多数是矿山工作人员,少数是贩运大米的农民和商人等。正式旅客列车不停靠马鞍山站,每天只有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货物列车中附挂客车)停靠。 翌年2月,商办江南铁路公司以多种形式开办客运,在宣城举办“农业改良所”推广良种,并一年一度开专车运送沿线农民参观农业展览。11月,开行芜湖至南京中山陵当日往返的旅游专车,车抵南京,用汽车免费接送。火车全程客票两元伍角。抗日战争期间,经过马鞍山站的旅客列车中有软座和卧铺车厢,主要供日本人享用,旅客成分也以日本人为多,民国37年,每日往返于南京、芜湖间的混合列车和普通客车各1对,停靠境内的采石、马鞍山、慈湖3站。另有过境特快列车1对,马鞍山境内各站均不停靠。 民国25年1月20日淮南铁路建成通车,该线主要以运输煤炭为主,也少量进行客运,主要旅客是矿工和商贩等。 蚌埠解放初期,因淮河铁桥被毁尚未修复,津浦线南行客车均由蚌埠站始发,每天两班,只通到西姜车站(明光北边,今已撤销),并只限于白天行车。1950年,淮河铁桥、明光桥相继修复后,自徐州经蚌埠可通车到浦口,每昼夜4对客车。建国初期,客运量增加不多,至1953年,发送旅客64万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客运量逐渐增大。1957年,蚌埠站年发送旅客84万人。1958年“大跃进”,旅客运量猛增,至1959年达到146万人,1960年至1962年,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因大量人员出外谋生,客运量大幅度上升。1960年蚌埠站发送旅客172.9万人,1962年增加到266万人,出现客运膨胀。1963年后,旅客流量逐年下降,到1966年,仅为93万人。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旅客运量年平均在140万人左右。其中“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大串联,客运秩序混乱,拥挤不堪的车厢,乘坐的多为外出串联的学生。 1978年后,随着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一系列政策的实行,铁路客运供不应求。为缓和矛盾,蚌埠铁路分局于1978年增开合肥至北京(经蚌埠)的直达快车,1981年增开合肥至成都(经蚌埠)的直达快车。1981年,蚌埠站旅客发送人数达246万人。1985年,蚌埠铁路分局又将原合肥至上海的直达快车改为特别快车,缩短运行时间约2小时。同年,全站旅客发送量达到353万人。蚌埠站每日始发6对列车,即蚌埠至芜湖北、蚌埠至阜阳、蚌埠至上海、蚌埠至徐州、蚌埠至南京、蚌埠至淮北。加上过往列车,从蚌埠可达北京、成都、乌鲁木齐、齐齐哈尔等近20个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进入80年代,因客流量大增,虽增开列车,每趟车仍严重超员,有时甚至超过定员40%以上,旅客乘车难的矛盾比较突出。 蚌埠站候车室设计能力为每天容纳旅客2000人左右,但进入80年代,平均每天发送旅客都在8000人左右,春节运输期间高峰时可达1.4万人以上。 1953年宁芜线(建国前称京芜线)每日办理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2对,全年旅客发送量7.34万人。马鞍山建市初,铁路客运量猛增,至1961年,仅马鞍山站(下同)全年旅客发送量即达97.53万人。随后又逐年递减,至1966年,马鞍山站全年旅客发送量仅有30.44万人。1967年以后,客运量虽有增加,但起伏较大。 直到1978年,客运量才稳步上升。1980年,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百万人(含采石、慈湖两站)。1984年,运输业务范围继续扩大,旅客列车辐射面达安徽、江苏、福建、江西、上海四省一市。每日办理旅客列车8对,其中普通列车4对:南京—铜陵(2对)、南京—景德镇、南京—绩溪;旅客快车3对:南京—厦门、南京—南昌、上海—铜陵;特别旅客快车1对:南京—屯溪。全年旅客发送量116.78万人,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马鞍山站105.07万人,占90%左右。1985年以后,因铁路短途客票提价和汽车短途客运分流日增,旅客发送量连续下降。1987年,马鞍山直属站共完成旅客发送量88.57万人,比1984年减少24%左右。见表3-2-1。 1958年至1960年,淮南市人口骤增,年旅客发送量猛增至447.6万人。1965年后,淮南市公路,水路分流了部分铁路旅客,铁路旅客逐年下降,至1986年淮南市铁路发送旅客117.6万人,1990年再次降为60万人。 建国后,芜湖站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服务工作,车辆运输等设施,经过更新、改造,日臻完善。客车分硬席、软席、卧铺三种;车厢装有暖气、电扇,冬暖夏凉;电报、广播、卫生等服务项目齐全;按时供应中、低档次的膳食;建有水井为列车供水,并设有问询处、小件寄存处,辟多处窗口按运营线路售票。寒暑假期上门服务,为学校师生预售各线车票。按旅客要求,受理行李、包裹托运。设母子候车室、书亭、售货亭等方便旅客。实行老、弱、妇、婴先上车。1985年芜湖站的列车班次:有经芜湖至上海、鹰潭、南昌、厦门、南京、铜陵、合肥、蚌埠的快车;有经芜湖至南京、绩溪、景德镇、铜陵、合肥的普通客车;每日开行旅客列车:宁芜线8对,淮南线4对,芜铜线3对,皖赣线4对。 马鞍山站历年旅客发送量一览表 ![]() 说明:1986年因无分站资料,系采用直属站数据。 芜湖地区各站旅客发运量统计表 ![]() 说明:化鱼山和小杨村编组站的部分客运量,该表未列。 1971年3月,芜铜线办理全国营业时,铜陵至南京开行两对普客,全程83公里,沿途停靠狮子山、顺安、钟鸣、枫香墩、繁昌、火龙岗、芜湖、当涂、马鞍山、南京。1974年5月21日又增开了一对铜陵至上海局管内快客;1981年10月,铜陵至机车工厂开通两对客车。 1985年,铜陵站每日办理客车5对,全市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53.60万人。 芜铜线部分车站客运完成任务情况表 ![]() 二、货运 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城市工商业陆续兴起,铁路货运多办理蚌埠及周围各区县的农副产品的外运,大宗货物是黄豆、小麦、大米、高梁、麻、茶叶、烟叶、猪等。其去向大多为南京、常州、无锡、上海、徐州、天津、青岛等地。农副产品年运量约为20万吨左右。同时,外地食盐和工业品也转运蚌埠,对促进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和商贸重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0年代,多处于军阀混战中,津浦线铁路货运不畅。民国14年(1925年)初,因江浙战争爆发,军队控制铁路,蚌埠货物积压甚多,仅粮食一项就有7万吨。日军侵占蚌埠后,铁路交通主要为日本侵华军事运输和掠夺中国资源服务。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货物运输一度增多,但不久因国民党打内战,铁路运输以服从军运为主,民间货运为辅,货运量最高年份不足30万吨。 建国初,蚌埠站于1949年10月起对铁路货运进行整顿,实行低运价政策,将货物品类由解放前的5等划分为20等,1950年3月又划分为30等。其中,对工农业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必需品规定了较低的运价,特别对煤炭等货物运价,一般低于运输成本,以利于解放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0年后,铁路部门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组织货物运输。在运输方法上实行直达运输和成组装车作业,还开办有国际联运、水陆联运等业务。到1951年,蚌埠站装车1.6万辆,货物发送量达36.8万吨。1954年,货运量增加到45万吨,至1959年达65万吨。自1960年起,因国内经济困难,货运量逐年下降,到1963年,货物发送量为25万吨,是解放后的最低年份。“文化大革命”10年间,由于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货运量一直在50万吨上下徘徊。60年代起,为适应市工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蚌埠站相继开办了1吨、3吨、5吨的集装箱业务。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蚌埠站货运量逐年提高。1985年,货物发送量达到68万吨,其中,粮食20万吨,矿产品6.9万吨。平均日装车44.1辆,日卸车118.2辆。此期,铁路部门和公路部门、物资部门加强运输协作,开展了集装箱的运输。1985年,已采取盘、笼、袋、箱、网、捆等多种集装化运输形式。见表3-2-4。 蚌埠站运输任务完成情况表 ![]() 建国前,淮南货物年发送量最高为103.2万吨,1957年增加到524.1万吨,1960年猛增到1891.7万吨。1962年为1385万吨。这期间,煤炭占总运量的95%。1980年以后,由于淮南矿区部分煤矿老化,煤炭产量下降,加之运输组织中水路、公路分流,1986年淮南地区铁路年发送量为1121.5万吨,其中煤炭997.2万吨。之后,随着淮河以北潘集新矿井的建成投产,煤炭运量又开始回升。 民国时期,芜湖铁路货物发送多为粮食、宣纸、家禽、蔬菜,到达以煤炭为大宗,兼有五金、百货、杂货。载运车辆有10吨、16吨的高敞车、20吨的平板车、石碴车及40吨的棚车。 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芜湖地区铁路货运量不断递增,以日用百货、农副土杂、轻纺产品为大宗,运输方式有零担、整车。70年代末,开始向集装箱运输发展。货运职工挖潜扩能,利用敞车代替棚车。集装箱运输在原1吨箱的基础上,从1983年扩大为5吨箱的运输,仅此一项,当年节省棚车106辆。1985年,每日开行货物列车64对。其中:宁芜线33对;淮南线15对;芜铜线7对;皖赣线9对。见表3-2-5。 芜湖地区铁路货物发送到达量统计表 ![]() 说明:小杨村编组站的1984、1985年货运量未列该表。 马鞍山早期铁路货运,主要是为当地私营铁矿公司承运矿石,通过铁路运输,将矿石由矿区运至江边码头装船,同时也把一些外购的器材、物资运往矿山。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站货运品类以供应日本侵略军生活的零担货物为主,运输量很小。年货物发送量只有11吨,到达量仅44吨。民国32年(1943年),马鞍山站至制铁所(今马钢第一炼铁厂)的准轨专用线建成通车,始有整车货物运输,主要为制铁小高炉运送生铁、金属矿、硫铁矿和煤炭等原料。1953年,马鞍山站办理站内的整车和沿途零担业务,并派员分三班驻马鞍山铁厂,负责专用线货物装卸和货物运输。发送货物以生铁为主,到达货物以煤和焦炭为主。马鞍山铁厂专用线到发的货车,由车站机车进厂取送,装卸劳力由厂方和车站共同解决,车站驻铁厂专用线的包线司磅员负责办理车辆交换和装卸车作业。1958年,马鞍山市人口增加,铁路货运量也明显增加,马鞍山站成为宁芜线最繁忙的一个站,并开始整车零担货物的到发。站内到达的整车货物多为大米、食盐、柴油、水泥和木料等。厂矿专用线到达货物以煤、焦炭、矿建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为主,外调以钢铁、水泥、硫铁矿石为主,其中以钢铁最多。1978年以后,为适应货运增长的需要,马鞍山站陆续增加人员和设备,形成了综合性的铁路货运能力。业务范围有国内联运、国际联运、水路联运、军事运输四种。运输种类有零担货运和整车货运两种。货运作业区分站内作业区和厂矿专用铁道作业区。站内作业区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服务,办理各种货物的整车、零担到发作业。厂矿(主要是马钢)专用铁道作业区办理货物的整车运输,其装卸车作业由厂矿自理,货物车辆由车站办理交接及各种运输手续。1987年,马鞍山站货运设备有:货物线2股道,有效长度2746米;货物站台3个,面积2775平方米,堆货量518吨;仓库2座,面积2360平方米,堆货量400吨;货场面积3.49万平方米,堆货量7992吨;露天货场5个,面积7074平方米,堆货量7074吨。装卸设备有:门型吊、卸煤机、轮胎吊各1台,简易吊2台,电瓶叉车5辆,电瓶搬运车2辆。全年货物发送量340.29万吨,日均装车177.54辆,日均卸车213.06辆,货车作业停留时间19.58小时/次,货车始发正点率86.02%,货车净载重52.51吨。装卸作业总量70.18万吨,其中车站自行装卸作业量39.91万吨,装卸劳动生产率月均594吨/人力。机械作业量39.79万吨,机械运用率22.1%,机械完好率99%。 马鞍山站历年完成货物发送量一览表 ![]() 说明:1986年因无分站资料,系采用直属站统计数据。 铜陵站铁路运输,始于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掠夺铜官山矿产资源需要,从铜官山脚下至扫把沟码头修建一条11.3公里的轻轨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此路荒废。1950年,铜官山铜矿工程筹备处对此铁路进行整修,同年12月10日修复通车。1951年,完成货运量3.665万吨。1957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对此段铁路移位延长至横港码头,总长达25.2公里。1958年完成货运量77.92万吨。 1971年,芜铜铁路建成通车。铜陵站为芜铜线终端,经芜湖铁路枢纽,北可由轮渡过长江,与淮南线、津浦线接通;东与宁芜、沪宁线相接;南联皖赣线等全国主要干线。境内铁路自东北向西南横贯铜陵市,全长39.2公里。专用(铁道)线10条,总长84.64公里。这些铁路专用线分别从芜湖线的左侧、右侧,尽端接入车站、车场或区间,形成以铜陵站为中心的铁路运输网络。铜陵站配属两台蒸汽机车调车,采用平面调车溜放作业。每日办理货物列车6对,小运转列车12对。行李包裹发送、到达,分别为3.2万件和5.3万件;货物发送133.3万吨;货物到达105.9万吨;全年装车总数3.6万辆;卸车总数2.1万辆;货车平均静载重55.8吨;运输总收入计9861万元;实现利润1647.2万元。 铜陵站货运量完成情况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