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在安徽省境内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
铁四局自1973年进入安徽省境内施工,15年来主要担负皖赣线、阜淮线、淮南复线芜湖东编组站、商阜线和漯阜地方铁路等铁路建设工程,以及总后定远汽车试验场等。 一、皖赣线 该线北起芜铜线火龙岗车站,南至浙赣线贵溪车站,总长539.92公里,自1906年开工兴建,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四十余年,直到1949年,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历史陈迹。1970年11月,皖赣铁路火龙岗至宁国104.2公里地段先由安徽省皖赣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民兵团及地方专业队伍进行施工。自1973年7月1日起,根据原交通部决定,铁四局承担皖赣铁路火龙岗至景德镇南段建设任务。铁四局先后从云贵高原、湘西山区抽调第四、第五、第六工程处、机械筑路工程处、电务工程处、新线运输处和给排水工程处等单位共约27000余人参与施工。1974年2月铺轨到达宁国车站,同年4月1日开办临管运营。宁国至景德镇南段原按1976年接轨通车安排,1974年三、四季度起已陆续展开全面施工。但1975年二季度以后,因钢材、水泥、木材供应严重不足,沿线桥梁、隧道和路基挡护工程全部陷于停工状态,停工长达二、三年之久,部分单位调出,施工重点转移到路基土石方工程上。1978年开始,基建投资逐步增加,主要材料供应有所好转,工程全面复工。至1981年12月4日,全段在祁门车站接轨铺通,1982年10月1日,全线实行临管并承担干线货运整列分流任务。1984年5月末,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皖赣线火龙岗至景德镇南段分别交付上海和南昌两铁路局临时运营,1985年6月1日开始正式运营。终于实现了安徽、江西两省人民80年的迫切愿望。该线在安徽省境内,自火龙岗至倒湖,线路长度342.44公里,完成主要工程数量计有:路基土石方2581.7万立方米,桥梁183座12277米,隧道32座6934米,正线铺轨342.44公里,站线铺轨96.5公里,房屋16.05万平方米,共计投资43104万元,其中建安38383万元。全部工程质量总评为良好,其中宁国至景德镇南段303公里新线铁路工程被评为铁道部1986年甲级优质工程。 二、阜淮线 该线西起青阜线的阜阳车站,东至淮南线洞山(后改称淮南)车站,全长127.2公里。全线除淮河特大桥由大桥工程局施工外,均由铁四局施工。为了保证潘集煤矿投产运输,铁四局抽调第三工程处、机械筑路工程处、建筑工程处、电务工程处、给排水工程处和六处机械筑路队于1978年3月在潘集西至淮南间首先开工,经过一年多奋战,1978年12月29日从老淮南站铺轨到达潘集西站,胜利完成潘淮段双线铺轨任务。1978年9月,又抽调第二工程处到阜阳至潘集西站间95公里地段施工,先抢建全长2476米的西淝河双线特大桥和架河双线大桥,1979年二季度起全面展开施工,至1980年末线下工程已大部建成。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调整,阜淮线属于停缓建项目,全线改做用工多、用料少的工程,部分队伍调出找外委工程。1982年投资增加,铁道部要求当年全线铺通,5月1日起从潘集西开始单线铺轨架梁,11月10日到达阜阳车站,至此,除淮南站待改建外,全线接轨铺通,1983年11月19日全线办理临管分流运输。此后,施工重点转向黑泥洼编组站内的机务段、车辆段以及全线房屋建筑、通信、信号、电力、给排水等配套工程。淮南车站因站房位置及规模等决定较晚,站场施工过渡较为复杂,直到1985年12月31日才与淮南复线淮南至九龙岗双绕改线地段同步交付使用。阜阳站场改建因货场位置和过渡方案迟迟未决,直至1986年底才完成。1986年12月25日,阜淮线经铁道部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总评为良好。从1987年1月1日起交付上海铁路局临管运营。全线主要工程数量计有:路基土石方1254万立方米,桥梁103座9516米,其中特大桥2座5904.7米(内:淮河特大桥长3428.5米),正线铺轨151.56公里(内含大桥局铺轨6.92公里),站线铺轨122.98公里,房屋24.9万平方米。全线总投资54610万元,其中铁四局自行完成投资43656万元(内建安34228万元)。 三、淮南线 该线北起淮河南岸的洞山车站(现改称淮南车站),南至长江北岸的裕溪口站,全长213.5公里。该线始建于1934年2月,1936年1月正式通车。既有线技术标准低,设备简陋,为满足淮南煤炭外运和供应宝山钢铁厂煤炭的运输需要,1978年5月铁道部决定修建第二线并对既有线进行技术改造,由铁四局负责施工。因工期紧迫,铁四局部署了第一、三、四、六工程处、机械筑路工程处、电气化工程处和给排水工程处等单位共约一万三千多人,于1979年10月正式开工。1980年1月,按铁道部指示将东关至裕溪口轮渡站间38.6公里划归铁二局继续施工,4月份交接完毕,铁四局施工部署因而又做较大的调整,至7月队伍调整才基本就绪,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上全面展开施工。1980年12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淮南复线列为停缓建项目,1981年1月起淮南全线停工维护。1981年铁二局调离淮南线。1982年7月淮南复线改为复建项目,“六五”期间只建设淮南~九龙岗、戴集~双墩集、东关~铜城闸等能力薄弱区间的部分复线73公里,投资1亿元,铁四局陆续部署施工队伍,正式恢复施工。1983年铁道部又决定双墩集至撮镇间在原合肥枢纽设计的基础上,修建直通单线(简称合肥直通线),当年10月开工兴建。1987年开始,合(肥)裕(溪口)段恢复建设,5月份东关双线隧道首先复工,撮镇至东关间路基土石方、黄溪河大桥及其他桥涵相继施工,淮(南)合(肥)段继续抓紧施工。新建第二线和既有线改造工程采用分段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方式。截止1987年年底,淮南复线已正式交付运营的地段计有:淮南~大通~九龙岗复线,陶家湖~下塘集~罗集~双墩集复线,K 40+300~K 49+500右线,K 49+500~陶家湖左线,双墩集~撮镇间的合肥直通线,东关~铜城闸间新建单线以及水蚌北联络线等。完成主要工程数量有:路基土石方874万立方米,隧道218米,桥梁3553米,正线铺轨174.6公里,站线铺轨48.5公里,房屋3.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9559万元,其中建安投资25340万元。已交付运营区段的工程质量,大部达到优良,部分为合格(1988年以后全线仍在继续施工中,1989年底淮南至合肥段复线建成交付使用)。 四、芜湖东编组站 该站在芜湖枢纽内,原名小杨村编组站,近期为一级三场规模,远期预留环到线二级四场格局,并设有机务段和车辆段。为了使皖赣线尽快交付使用,铁道部于1983年3月要求“在小杨村编组站修建6股到发线,6股编组线和部分机务设备作为应急工程”,与皖赣线同步建成。铁四局接受施工任务后,调集第六工程处、电气化工程处、给排水工程处和建筑工程处等单位,根据第四设计院提供的资料,积极组织队伍进点。在边准备、边购地、边等设计文件的情况下,于1983年5月7日破土动工。经过艰苦努力,日夜奋战,于同年12月基本完成关键的32万立方米、24公里远运的路基土方填筑任务。同年10月开始穿插进行铺轨,于1984年2月中旬完成,在上碴整道及有关房屋建成的同时,电力、通信、信号等也相继开工,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施工,应急工程于1984年4月中旬基本竣工,4月20日交付验收,1984年5月29日通过国家验收,与皖赣线同步交付上海铁路局使用,工程质量总评为优良。1984年下半年后编组站近期工程继续施工,按照运营部门扩能急需,各施工单位密切配合,边土建施工,边安装设备,合理组织施工,于1986年末完成了机务段洗修的房建、设备安装及其配套工程,交付简易投产使用。1987年又交付了站修所和500门自动电话总机。同年年底,外包正线、编组站Ⅲ场、塔桥车站及车辆段房屋等已达到交验程度(1988年4月验收交付使用)。已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总评优良。截止1987年末,编组站近期工程累计完成主要工作量为:路基土石方93万立方米,中桥67米,正线铺轨6.5公里,站线铺轨37公里,房屋7.79万平方米,高压电线路30.9公里,给排水管路33.9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379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10545万元(1988年以后编组站仍在继续施工中)。 五、商阜线 该线位于京九铁路的中段,北起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阜阳市,全长174.5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长130公里。1984年初,铁四局曾在该线安徽省境内施工,主要做了施工准备、临时工程和办理购地拆迁工作,完成投资500万元。同年年底国家调整基建投资项目,该线暂时停建。为了打通华东路网第二通道,1987年起商阜线复工,铁道部中国铁路发包公司为建设单位,全线分别由铁道部第三、第十四和第四工程局承包施工。铁四局承担该线南段施工,管段自西淝河(DK 134+600)至阜阳(DK 197+629),正线长度63公里,包括新建阜阳北区段站和既有阜阳车站扩建,主要工程数量有:路基土石方284万立方米,桥梁26座1289米(其中大桥1座409米),涵渠183座2475米,正线铺轨59.70公里,站线铺轨43.36公里,房屋9.5万平方米。铁四局由所属第二工程处、新线运输处、电气化工程处和给排水工程处分别承担施工任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茨淮新河大桥于1987年4月首先开工,其他桥涵和路基土石方于下半年陆续施工。截止1987年底,完成路基土石方82万立方米,桥梁732米,涵渠631米,完成投资4230万元(铁四局管内于1988年12月4日铺轨接通,全线于1989年3月19日贯通,同年10月1日开办临管运输业务)。 六、漯阜地方铁路 该线西起河南省漯河市,东至安徽省阜阳市,线路全长207.6公里,为标准轨距铁路,安徽省境内界首至阜阳段全长71.586公里,主要工程数量有:路基土石方160万立方米,大桥2座565米,中桥8座404米,小桥5座90米,涵渠207座2551米,正线铺轨69.76公里,站线铺轨15.02公里,房屋3.54万平方米,总概算为903.3万元。界阜段由安徽省漯阜铁路建设指挥部为建设单位,路基土石方和小桥涵由地方县、市民工和专业队伍施工,1987年4月开工。铁四局承建大中桥、铺轨架梁、房建、电务、给排水和运营生产设备等工程,由所属第二工程处总承包,新线运输处和电气化工程处分包各有关工程,于1987年5月25日开工。截止1987年年底,铁四局已完成大桥252米,中桥163米,当年完成投资261万元(界阜段于1988年1月开始铺轨,1989年1月23日与漯河至界首站段铺轨接通)。 七、总后汽车试验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试验场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境内,是国内最早建成的军用汽车试验场和科研基地,该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铁四局机械筑路工程处承担施工。 场内主要基础设施为高速环道和综合性能试验路。高速环道全长4000米,平面布置为东西向对称的长圆形闭环,南北平行直线各长1250米,东西曲线各长750米,圆曲线半径165米,两端缓和曲线为麦克·康纳尔螺旋线。路面宽12米,并列设计时速为60、90和120公里的低、中、高速三条车道。曲线横向超高为7.32米,最大倾角42.3度,四条对称缓和曲线各由82块不同的双向变曲面组成,三条车道以变曲线横坡顺接。 综合性能试验路位于高速环道内侧,全长2212米,其中直线段1500米,路面宽9米,直线段中部有长200米、宽60米铺设特种棕刚玉砂抗磨混凝土路面的制动试验段。 这两项工程都是试验和科研用的规范性道路,属于高质量、高精度的特殊道路工程该工程。于1986年10月开工,施工单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强化质量管理,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组织攻关解决技术难点,先后突破八大技术难题。并建议对膨胀土路基采取加固封闭措施,控制填土含水量,采用振动和重型轮式辗压等施工方法,保证了环道上11米高路堤的稳定性。运用“三维交会、双向控制、三维同步定位”的精密测量控制技术,对环道曲线段路面的654条曲面型混凝土板面上5000多个控制点进行精确定位与施工控制,突破了曲线路面施工的最关键性难题,确保了环道路面的精度。该工程于1990年3月竣工。竣工后经检测,曲线段路面中线点位的三维测控误差均在2~5毫米之内;综合性能试验路的板面3米平整度全部在3毫米以内,高程误差全部在0~+5毫米之间,施工精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工程竣工验交时,质量总评为优良。它可以满足各型轿车、载重汽车和军用越野汽车以120公里/小时的高速平稳行驶试验的要求,为汽车的制造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八、其他工程 铁四局在安徽省境内修建的铁路专用线计有17条,总长度58公里。主要有:潘集煤矿一号井专用线10.8公里,洛河电厂专用线9.06公里,平圩电厂专用线8.75公里,港口水泥厂专用线8.30公里,闸河前岭煤矿专用线3.85公里,合肥煤气公司专用线3.80公里,屯溪贮木场专用线3.16公里等。在安徽省修建的其他主要工程还有:312国道东葛至合肥间部分路段、安徽饭店、安纺三厂厂房、合肥四水厂、阜阳颍河公路大桥等。 附记一 铁四局主要工程纪事 建局三十五年来,铁四局全体职工转战南北,参加多条铁路的新建和改建任务,兹将历年修建铁路工程记述如下: 1953年5月原第三工程局负责施工的集(宁)二(连)线(全长335.80公里)开工。1954年12月11日铺轨完成,1955年12月1日正式运营。 1953年6月原第八工程局担任施工的汤林线双子河至长清段(全长15公里)工程开工,同年10月线路下部工程完工后转移。 1953年6月兰(村)烟(台)线(全长183.7公里)开工,由原第五工程局施工,1955年12月铺轨完成,1956年7月1日交付运营。 1953年7月萧穿线萧甬段(萧山到宁波147.28公里)开工,由原第十一工程局负责施工,1955年合并于原第五工程局后继续施工,萧山至庄桥段140公里于1956年5月交付运营,庄桥至宁波段7.2公里1958年后改由上海铁路局施工。 1954年1月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全长92.92公里)开工,由原第六工程局施工,1956年5月铺轨至凤州,7月全线在黄沙河接轨铺通,1958年1月交付运营。 1955年1月宝(鸡)兰(州)线(全长496.79公里)改建工程开工。先后由原第二工程局、原第六工程局施工,并有天水、兰州铁路局等单位参加,1958年基本结束。1958年9月以后由兰州、西安、西宁铁路局继续施工,1962年12月交付运营。 1955年10月由原第五、第六工程局负责施工的武大线(武昌北站至铜鼓地)开工,正线长96.29公里,1957年10月铺轨通车,1958年6月30日由郑州铁路局接管运营。 1955年10月包兰线东段(包头至银川,全长526公里),由原第三工程局自包头向西至244公里地段全面开工。1957年1月铺轨至92公里公庙子车站附近后,将公庙子至银川段全部交由铁道兵施工。全线于1958年11月交付运营。 1955年11月丰(台)沙(城)线(全长105公里)交付运营。该线1952年9月由原铁道部第四工程局(该局二段1956年调入原铁三局,1961年调入华北工程局)施工,1955年6月30日全线通车。 1955年11月京(北京)包(头)线沙城至大同段复线工程由原第三工程局总承包施工。沙城至郭磊庄段(全长107.59公里),于1955年11月开工,1958年11月开通使用。郭磊庄至大同段(全长142.39公里)于1956年3月开工,1959年以后,改由太原铁路局继续施工。 1956年4月原第五工程局主持改线设计并负责施工的平顶山支线(孟庙至申楼,全长63.31公里)开工,1957年3月竣工,同年7月1日交付运营。 1956年10月由原第五工程局承包原隧道工程公司二包施工的陇海复线郑州至洛阳段(全长117.8公里)开工,1957年两单位在该段施工的工程处调入第六工程局后继续施工。1958年机构调整,铁六局于三季度起转移新工地,至1958年底大部分区间开通后撤出,交郑州铁路局接管施工。 1956年12月由原第六工程局施工的陇海复线洛阳至庙沟段(全长100.55公里)开工,1958年三季度已完成磁涧至观音堂段73公里复线并交付使用,未完工程交由郑州铁路局继续施工,1961年8月全段开通。 1957年9月詹(店)东(观)线(现改称太焦线,全长366公里)北朱村到马厂段由原第四工程局开工,马厂至东观段由原第三工程局于1958年8月开工,同年下半年施工机构调整后,改由武汉、太原两铁路局分担以上两段任务,至1960年10月焦作至五阳段(长184公里)铺轨通车。1962年全线施工队伍调归华北铁路工程局,进行重点整修,逐步配套,1965年12月交付运营。 1958年5~9月陇海铁路复线工程庙沟至温塘段(长46.17公里)、温塘至豫灵段(长88.13公里)、豫灵至临潼段(长119.98公里)及西安至宝鸡段(长132.69公里)均由原第六工程局先后开工或做施工准备,1958年9月工管合一后,分别改由郑州、西安两铁路局接管施工。 1958年5月兰青线河口至西宁段(全长177公里)开工,由原第六工程局(1958年9月改组为西宁铁路局)施工。1959年9月铺轨到西宁,同年10月1日开办运输业务。 1958年9月青藏线(原称兰青线)西宁至海晏段(长96公里)开工,由西宁铁路局施工。1960年11月全段铺通,1961年1月1日由兰州铁路局办理临时运营。海晏以西至德令哈间重点工程开工,1961年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 1959年9月丰(台)沙(城)铁路新建第二线工程(全长84.08公里)由北京铁路局重点开工。同年底从武汉、西宁、呼和浩特等铁路局各抽调一至二个工程处参加施工。1960年底原属各铁路局施工单位调归北京铁路局,并成立丰沙指挥部统一领导。1961年11月华北铁路工程局成立,接管原施工单位继续施工。1972年12月建成交付运营。 1961年1月侯西线(侯马至窑村站,全长333.66公里)由太原、西安两铁路局于1958年10月开工。1961年1月起改由西北铁路工程局施工。1962年5月停建。全线于1985年6月建成通车。 1961年10月由太原铁路局施工的礼(元)垣(曲)支线(全长44.9公里)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10月改由西北铁路工程局施工,1963年7月施工队伍调归华北铁路工程局继续施工,1964年末建成,1965年2月交付运营。 1962年4月华北铁路工程局承包的南堡铁路支线(全长33.62公里)复工,同年10月5日简易通车。1964年7月6日竣工验交,当年8月1日由北京铁路局接管运营。 1962年12月华北铁路工程局承担的津蓟线(全长92.85公里)轨道及部分桥梁的制梁、架梁工程开工。1964年6月竣工,共铺正站线108.5公里。 1963年1月鹰(潭)厦(门)线(全长697.7公里)及外(洋)福(州)线(全长194.19公里)的病害整治工程由西北铁路工程局(1963年7月改组为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开工。1965年1月调归华北铁路工程局后继续施工,至1965年4月撤离,由福州铁路局继续施工,1966年完工。 1963年5月华北铁路工程局负责施工的牙林西线德尔布尔至岭后段(全长75.5公里)复工,完成铺轨37.7公里后,1965年1月1日交东北铁路工程局继续施工。 1964年3月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1965年1月该部调入华北铁路工程局)担任的京广复线蒲圻至衡阳段工程复工,完成正线铺轨258.68公里后,1969年三季度移交广州铁路局继续施工。 1964年6月华北铁路工程局担任施工的株洲枢纽内复线及田心编组站部分工程开工。全部工程于1968年12月19日验交完毕。 1964年7月华北铁路工程局负责施工的通(辽)让(湖路)线(全长420.81公里)通辽至大安段(全长275.54公里)全部土建工程及通让全线电务工程开工,1965年底铺轨接通,开办临管运输,1966年12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正式运营。 1965年3月华北铁路工程局担任施工的吉兰泰支线(全长130.67公里)复工。1966年12月完成全线主体工程,达到简易通车程度。1967年1月1日交呼和浩特铁路局办理运营。 1966年8月21日铁四局负责施工的盘西支线(沾益至柏果,全长137.6公里)沾益至红果段(长95公里)开工。1970年6月1日铺轨到达火铺车站,沾益至火铺段84.4公里于1971年1月1日正式运营。全线于1975年交付运营。 1967年3月铁四局承担的成昆线三堆子至庆门口段19.2公里工程开工,1969年9月主体工程竣工,1970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1969年11月1日铁四局负责施工的焦(作)枝(城)线南段(河南关林到湖北枝城,长627公里)及平(顶山)宝(丰)联络线39公里全面施工,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同年9月按现状交付郑州铁路局接管,10月1日正式运营。 1970年10月铁四局负责施工的枝(城)柳(州)铁路枝城至黄金坳段重点工程开工,1971年10月调整施工管段,铁四局负责枝城至官坝(全长248公里)及洞上河至谷达坡(全长86公里)两段,1974年初一处和五处基本完成洞上河到谷达坡段线下工程后撤出,铁四局只负责枝城至官坝段施工。 1971年3月铁四局负责的湘黔铁路(株洲至贵定)大江口至怀化段(全长75公里)工程复工,同年9月铺轨到达怀化车站。 1973年7月1日由安徽省皖赣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的火龙岗至宁国段未完工程(1970年11月开工)按现状移交铁四局继续施工。同年9月,皖赣线火龙岗至宁国段及宁国至历尧段(全长407公里)同时开工。1974年2月铺轨到达宁国车站,同年4月1日火龙岗至宁国段开办临管运营。 1974年4月1日枝柳铁路枝城至石门段全长90公里,开办临管运输(该段1973年1月从枝城开始铺轨架梁)。 1975年8月由铁四局承担的津浦复线周李庄至德州段(包括石德引入线,全长208公里)开工,1976年7月1日铺轨通车,1977年10月1日复线全部开通,交付运营。 1975年9月铁四局担任的济南枢纽工程开工。1980年12月建成位里庄编组站,1981年7月1日晏党正线及位白联络线开始分流运输。1984年1月枢纽全部竣工投产。 1978年3月阜淮线潘集西至淮南段开工,1979年12月29日双线铺轨通车。阜阳至潘集西段于1978年9月开工,1982年11月10日铺轨到达阜阳车站,全长127公里的阜淮线全线贯通。1983年11月19日由铁四局办理临管运输。 1978年7月枝柳线自1976年4月从七松车站开始铺轨,于1978年7月30日到达官坝接轨点。至此铁四局负责施工的枝柳线枝城至官坝段248公里全部铺通。1979年6月1日枝城至怀化间开办临管运输。1980年5月该段剩余尾工和临管全部移交铁二局负责。该线1982年12月办理验收交接,1984年1月正式运营。 1979年10月铁四局负责施工的淮南复线(淮南至芜湖北站,全长222公里)工程开工。1980年1月9日根据铁道部指示,该线东关站(含)至裕溪口轮渡站(不含)间38.6公里地段移交铁二局施工,该局完成部分任务后,1981年11月撤出淮南复线。 1980年12月1日淮南复线全线停工维护。自1982年起改为复建项目,当年投资2000万元。 1981年12月4日皖赣线南端铺轨到达祁门接轨点,至此全长539.92公里的皖赣线全线铺通。1982年10月1日开始临管运营。 1983年5月7日铁四局负责施工的芜湖枢纽小杨村编组站工程开工。 1984年5月30日皖赣线火龙岗至景德镇南段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从6月1日起正式交付上海、南昌两铁路局继续临管运营。与皖赣线同步验交的芜湖枢纽小杨村编组站应急工程,也于5月29日交上海铁路局使用。1985年6月开始正式运营。 1984年9月25日淮南复线下塘集至双墩集段双线开通,东关至铜城闸新建单线同年11月22日开通,交付运营(此前,1983年11月19日淮南复线水〈家湖〉蚌〈埠〉北联络线已开通使用)。 1985年12月31日淮南复线淮南至九龙岗段双绕复线工程开通,交付正式运营。 1986年8月铁四局承包施工的徐州枢纽编组站北、南疏解区及下行系统改造工程开工。 1986年12月25日阜淮线经铁道部验收委员会正式验收,质量总评良好,从1987年1月1日交付上海铁路局临管运营。 1986年12月铁道部命名皖赣铁路宁(国)景(德镇)段303公里新线铁路工程为1986年铁道部甲级优质工程。 1986年12月淮南复线合肥直通线工程(双墩集至撮镇)通过检查验收,12月31日正式交付运营;陶家湖至下塘集间1987年8月8日双线开通,交付使用。 1987年4月铁四局承建的商阜线安徽省境内西淝河至阜阳段63公里新建铁路工程开工(1989年3月19日全线铺通,同年10月1日开办临管运输业务)。 1987年5月安徽省第一条地方铁路漯阜铁路界首至阜阳段由铁四局承包的大中桥、铺轨、架梁、通信、信号、房屋、给排水等工程开工(该段于1989年1月23日铺轨接通,1990年10月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1987年12月4日铁四局承建的大(冶)沙(河街)铁路接轨铺通,12月5日在湖北大冶举行接轨仪式。铁四局施工管段长126公里,于1983年4月动工修建(1990年10月正式交付运营)。 附记二铁四局企业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