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长江水系航道
一、长江干流航道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省境。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安徽南部13个县、4个市,至和县驻马河口进入江苏省境,长401公里,占整个长江下游计程1/3。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湖泊密布。较大的支流有皖河、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裕溪河;较大的湖泊有共黄湖、泊湖、菜子湖、白荡湖、巢湖;沿岸主要港口有华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港。 省境内的长江航道,位居长江下游中段,水情变化主要受径流控制,湖汐影响居于次要地位。每年四、五月间,当上游洞庭湖、潘阳湖和两岸支流发水时,河段水位上涨较快,形成短期的春汛。七、八月间水位最高,十一、十二间水位稳步下降,逐渐进入枯水期,到翌年一、二月份水位最低。 省境江段,水流平稳,水面平均比降为0.17‰。大通附近主航道流速,枯水期约0.6米/秒,洪水期达到2.1米/秒左右。 省境内的江势,是一放一收,单一江段与分汊江段相间出现,单一江段,江窄水深,河床与岸坡比较稳定,每隔一段距离在江道转折处,便有山丘或矶头临江,或枕于河道一侧,或在两侧对峙,形成难以冲刷的节制点。在节制点附近,江道最窄最深,制点过后,东道展宽,沙州罗列,形成分汊江道,航槽水浅而多变,江岸和洲岸经常发生剧烈崩塌。安徽境内在天门山、荻港、钱江口、小孤山等节点处,江宽约800米左右,水深在30米以上。在官洲、太阳洲、太子矶、东流等分汊江段的宽阔处,江宽约4~5公里,江岸每年崩塌可达百米以上。 省境内的江道礁石以太子矶和东流两处最多,对航行常有威胁,太子矶的拦江矶礁,从右岸向江中伸出700米,江心亦有礁石多处,江流流态率乱,历史上屡出航行事故。 长江下游航道分为主航道,缓流航道,短捷航道,海轮航道四种。 主航道维护水深,安庆至汉口常年不小于4米,安庆至南京不小于4.2~4.5米,航道宽度最小100米,一般均在400~500米,曲度半径最小为1100米。 缓流航道一般在弯曲水道的凸岸一侧,维护水深为4.5米以下。这种水道专供吃水适宜的上行船舶利用。 短捷航道一般在分汊江段上选取路短、流缓、水深能达到3.6米,宽度约100米的汊道上开辟,供吃水适宜的上下船舶利用,或指定只供上水船航行。 海轮航道,就是在主航道上按公布的推荐航线行驶的航道。海轮航道宽度一般为200米。水深:芜湖以上中洪水期一般能达到5.5米和7米;芜湖至南京,一般可全年通航吃水6.5米的海轮;南京以下,通航吃水更大。 历史上,安庆至芜湖常年可以通万吨海轮。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因受大桥净空高度影响,来皖的江海轮只能通航载重量6000~7000吨级吃水浅肥大型的船舶。 航标,长江干流的船标系按交通部颁发的《内河航标规范》一等标志的标准设置。 长江下游航标白天从一个标志能看到下一个标志,夜间航标全部发光,保障了大小船舶常年安全航行。 二、长江支流航道 〔秋浦河〕 秋浦河位于长江右岸,发源于九华山和黄山支脉的仙寓山、大历山、大洪岭北麓,流经祁门、石台、贵池三县境,其航道自香口经七里(石台县境)、高坦、泥弯、双河口、殷汇、赵家圩等乡镇,至池口注入长江,长99公里。水深0.3~2米,弯曲半径90~300米,流域面积2827平方公里,山区占80%,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支流较多。殷汇以上属山区河道,水浅滩多、礁石多、无航槽,仅季节通航1.5吨木船和流入竹、木;殷汇以下36公里系圩畈区,枯水时间道底宽15~70米,河床比降0.2‰,建国初期,季节通航40吨以下木船。 1958年前,秋浦河是贵池县主要水运干线,年运量约3万吨,1958年以后,殷汇至占大、殷汇至泥湾公路建成通车,水运物资多转向陆运,殷汇以上只有零星船舶运输。1962年水运量减为1万吨。 自1965年起,航运部门在下游河段不断地行炸礁疏浚和清障工程。1971年,机械疏浚池口港区航道。挖泥6万多米;1978年结合池口建港,在码头前沿和赵家圩两处围堰炸礁15000多立方米;1983年清除了殷汇大桥上游残留桥桩107根,炸除下游赵家圩、杜湖、洪庙3处水下礁石,航道逐步有所改善。 秋浦河黄砂蕴藏量丰富,是良好的建筑材料。1973年开始运销沪、宁等地,年运量有30多万吨。1984年达百余万吨,是秋浦河水运的唯一大宗货源。扒走了黄砂,既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又进一步改善了航道条件。池口至赵家圩2公里能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赵家圩至木闸19公里3~ 11月份通航10~100吨级船舶;栏山岩以上,因无货源,不通航。 为保障航行安全,1973年开始在旺水季节设置重点助航标志,标型有浮鼓、菱形浮标、船形浮标、岸标等,共34座。 〔青通河〕 青通河位于长江右岸,发源于九华山东麓岔泉岭附近,流经青阳县的柏家桥、蓉城镇(青阳县城)、源桥、粽子店、童埠、新河口,至大通注入长江。新河口以上称青阳河,新河口以下称大通河,合称青通河。全长53公里。枯水期,航道底宽20米,水深0.3~1米,弯曲半径100~300米;汛期受江水顶托,通航条件较好。 1956年以前,洪水期小轮能通到青阳县城以下3公里的紫竹棵,小木船可通至青阳县城以上8公里的柏家桥;1958年以后,因上游大量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益甚,青阳以上已基本断航。 1971年秋,青阳县革命委员会在省交通厅的支持下,对青通河进行综合治理,为期3年,将青阳至童埠的15公里河道,由原宽15米左右,拓宽为40米,平均挖深2米以上,确保一般年景的旺水季节轮船直抵青阳县城。 1974~ 1979年省交通厅港航工程处先后派出各类挖泥船8艘参加施工,共挖土方469万立方米(包括上游人工疏浚224万方在内),裁弯取直7处,航道缩短5.5公里,疏浚彰,青阳至大通为31.5公里,疏浚后为26公里。 经过治理,能季节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货运量急剧增加。1971年前,青通河的年运量仅10万吨,1973年增至50万吨,1976年增至70万吨,1979年增至104万吨。主要货种是出口黄砂铁矿砂。沿河航道设有13座重点浮标。 〔九华河〕 九华河位于长江右岸,发源于九华山地跨青阳、贵池两县境,由南向北,流经四新、墩上叶、观前等乡镇,至梅埂注入长江,长60公里。 九华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狭窄、多浅滩,河床内黄砂藏量甚丰,它是九华河的主要水运货源。 建国前,沿河村民有五六百条扒砂小船,常年在半龙山一带扒捞黄砂;扒砂船载重1吨左右,装满后运往梅埂转装大船。销售江苏、上海等地。 建国后,黄砂运输逐年发展,1962年,年运量达30万吨,河内营运船舶有1700吨。由于常年大量扒砂挖深了河床,航道条件也有所改善。梅埂至清水潭21公里河段,能季节通航10~30吨木帆船。清水潭至庙前有数处礁石、浅滩碍航,季节通航1.5吨小船。1985年省航道局投资9.3万元。将梅埂上游7公里处的急弯河段取直,新河长1.5公里,挖土73万方,缩短航程3公里。该河年运量一直徘徊在30~40万吨。 〔漳河〕 漳河位于长江右岸,发源于南陵县境以南山区,上有南北两源。北源起于绿岭荷长塘;南源起于烟墩水龙洞,两源流至三里店汇合,向北南至陵流入低丘和平原,经黄墓、峨桥至澛港入长江,全长115公里。 西汉时,漳河名淮水,北宋时称漳淮水,元、明两代上游名漳水,中游名淮水,下游名鲁明江,清代以后统称漳河,《南陵县志》载:元代(公元1271~1368年),南陵的漕运在县城北15华里的仓溪,当时皖南山区粮食及土特产均由此转运。仓溪是漳河的第一个自然码头。建国前,漳河1 0吨以下的木船可抵南陵以上三里店。客运有南陵至芜湖,南陵至石石危两条航线。建国后,南陵至澛港65公里为通航河段,此河段处于漳河中下游,河宽80~135米,最大流量104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1秒立方米,常水位坡降为0.15‰,水流平缓,但由于河床年久失修,泥砂淤积严重,其中南陵至峨桥47公里,常年通航5吨以下木船;枯水时,只能通航1~2吨小木船。5~10月份,受长江高水位顶托,下游可通航轮船。 南陵至澛港有跨河桥梁3座,峨桥铁路桥,澛港新、旧铁路桥。其中峨桥铁路桥洪水时碍航。 漳河支流长河、资福河、荆山河均为通航河流。长河在漳河左岸,从繁昌至峨桥17公里,1963年以前6~9月份通轮船,河口原有蓄水土坝1座,枯水时保持3~ 5吨小船通航。1963年坝毁。1971年建节制闸,无通航设施,全线断航。资福河从青弋江的西河镇分支;经金阁镇至资福河口与漳河相接,长26公里,5~10月份通木船、荆山河从漳河右岸的三埠官分支,经淘米渡。竹丝港、小荆山至卜家店与青弋江相接,长25公里。荆山河河床较高,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不通航。洪水期水面宽80米。视水位涨落情况通航5~100吨船舶。 荆山、资福两河与漳河、青弋江相互串通,并与圩区一些通航渠道相连,构成了这一地区纵横交错的水运网。 〔青弋江〕 青弋江位于长江右岸,发源于安徽黄山北麓,流经石台、太平、泾县、宣城、南陵、芜湖等县,在清水河镇与水阳江汇合,经芜湖市区注入长江,全长291公里。上游段自泾县以上181公里,两岸山势陡峻,不能通航,其航道上起泾县,经过南陵、宣城、芜湖县境,下至芜湖市青弋江口注入长江,长110公里。泾县至湾沚航段,长71公里,宽5~30米,水深0.3~0.5米,弯曲半径150米,5~9月份通航3~20吨小船。湾沚至青弋江口航段长39公里,宽30~40米,水深0.5~1.5米,弯曲半径150~200米。清水河镇以上26公里季节通航50~60吨船舶,以下13公里季节通航50~100吨船舶。 青弋江有大小支流30余条,中、下游与漳河、水阳江连接,又与泾县的吴安渠、南陵的柏山渠两条人工灌溉渠道相通,构成皖南宣城、芜湖地区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流域内盛产大米、油菜籽、木材、毛竹、茶叶、其中泾县的涌溪绿茶,宣城的宣纸更是驰名中外,矿产有煤、铜、铁等。 60年代后,青弋江上游因兴建陈村水库大坝和溪口拦河坝,拦断了航道,但青弋江的航运仍有较大发展,水库上游,由于大坝抬高了水位,从坝上至周家坦51公里航道常年水深3米以上(最深处达40米)水面宽阔,可行驶100吨级轮驳船,支流小河口至三门,可通航50吨级驳船。为了航行安全,池州地区航运部门从1973年起,在水库内进行了多次清障、设标工程,除湖口航线上设有20多只浮鼓标明航障而外,沿岸共幸、祥符、新华、和平、广阳、牛角梁等处亦设有6座岸标(均为电气发光)。 湾沚附近河道内黄砂藏量丰富。1981年,省交通厅先后调遣3条挖泥船,对湾沚至芜湖市的39公里航道进行了全面疏浚。疏浚后,能常年通航100吨级船队,年运量达400多万吨。 青弋江泾县以下,共建有永久性跨河桥梁7座。 青弋江跨河桥梁表 ![]() 说明:泾县及弋江镇公路桥:山区河流,洪水位持续时间短暂;芜湖中山公路桥:轮船过往频繁,洪水时净高不够,影响通航。 〔水阳江〕 水阳江位于长江下游右岸,发源于浙江天目山北麓。地跨宁国、宣城、当涂、芜湖四县,流域面积5182平方公里。流域内物产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铜、硫、珍珠岩、大理石、石灰石等十多种。上游山区盛产竹、木、茶、桐油等经济作物。其航道上起宣城,下止清水河同青弋江交汇,通往长江;长82公里,枯水期水深0.3~0.4米,底宽10米,弯曲半径150米。 远在隋朝,水阳江即是“川泽沃衍”,吸引江浙闽粤商人来宣城经商。宋朝已有漕运。明朝初期,马山埠、渔潭设有河泊所,有曹船45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北”轮船公司开辟了芜湖至宣城航线,宣城以下开始通轮船。 建国初期,宣城以下常年通航木船,洪水期通航轮船。1959年,宣城水利局在宣城上游19公里老佟公坝右侧干流上筑新坝,建排灌闸,挖渠截流,引走了水流,拦断了航道。宣城以上航道日趋恶化,60年代末已全部断航。 宣城以下航道,受山洪下泄和长江顶托影响,淤积严重。航道内有19处浅滩严重碍航。每年5~10月份长江回水可通航50~100吨轮驳船,除宣城到新河庄于1978年经疏浚后航道条件得到改善外,枯水季节西陡门以下的黄池上下航道水深0.3米,仅通5吨以下小船,有时甚至断航。 水阳江宣城以下干线有1座公路桥,座落在清水河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底高程17米(呈淞基面),十年一遇洪水位的通航航孔净高为3.2米,净跨为27.5米。 〔华阳河水系〕 华阳河水系位于长江左岸,地跨宿松、太湖、望江及湖北省黄梅、广济五县。自湖北黄岗地区顺流而下,串联感湖、龙湖、大官湖、黄河、泊湖,由华阳河口汇入长江。 华阳河水系,湖泊众多,水网交织,航运便利。1956年以前,从长江进入华阳河,向南20吨木帆船可常年穿行湖泊直达太湖、徐桥、宿松及湖北黄梅等地;向东,进望江河。穿武昌湖,经皖河,可直达安庆。水系内有通航里程315公里,年运量达17万吨。1956年4月,水利部门在华阳河兴建了节制闸,上游通航里程缩短,运量税减。年运量降为3万吨。 华阳河水系航道起自宿松佐坝,串联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止于望江华阳河口,通连长江,长95公里。佐坝至筑墩(龙湖)22公里,筑墩至下仓(大官湖)15公里,下仓至挖口(黄湖、白湖)19公里,共56公里,均系湖区航道,宽115米,水深0.3~1米。季节通航5~10吨小船,高水位时,湖湖相连,水面宽阔,环湖通航里程169公里,设有简易航标。枯水期,湖与湖之间有排水道相通,挖口至华阳河口39公里,进入圩区。称华阳河,河道规则,顺直。距江口两公里建有节制闸(华阳闸),闸上受回水影响,航道最小水深1.2米,宽20~30米,常年通航30吨船舶,因有节制闸阻航,入江需过驳转载。1984年已在河口兴建华阳船闸,标准为100吨级。 〔皖河〕 皖河位于长江左岸,上源有太湖河、潜山西河、潜山东河。太湖河、潜山西河在官坝头合流,至陈家渡又汇合潜山东河,流至石牌,始称皖河。 皖河水系地跨岳西、潜山、太湖、望江、怀宁、安庆六县(市),流域面积644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60%,丘陵区占21%,圩区占16%,湖区占3%,流域内盛产竹、木、茶、桐油、生漆、药材,蕴藏有铁、铜、水晶、石英、云母、蛭石等矿物。 皖河干流自怀宁石牌至安庆西郊皖河口注入长江,长43公里,河宽四、五百米,流域面积1526平方公里,左岸为丘陵,右岸为同马大堤,间有民圩堤防。 1957年以前,皖河自石牌以下分为四条河流,从左至右有:江家嘴河、经冬河、易家河(新坝河)、泥塘沟河(石龙河),其中经冬河是主流。皖河汛期受江水倒灌,在金潭河以下,经冬河与依佳湖、漳湖连成一片;在右库以下与冶塘湖、沙湖、八里湖相通连;山口镇至皖河口两岸有圩堤,堤距500~800米。石牌上游鲇头与猫山夹河对峙,束窄河床,洪水宣泄不畅,下受江水顶托,洪涝灾害严重。 皖河河道弯曲,比降小,水流缓慢,常水位时,载重10~20吨木船可抵达金漳河,3~5吨木船可抵达石牌,洪水期石牌以下通轮船。1954年安庆至石牌运量10余万吨,货种是粮食、木材、矿建材料、植物油、棉花、石油、煤炭等。 1957年,水利部门为根治水患,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江家嘴河,称为新皖河,石牌以上来水经新河入江,同时将经冬、易家、泥塘沟三河纳入武昌湖水系,并在巨网建节制闸,控制武昌湖水系的水位。 治理后,将石牌至江口的60公里航道缩短为43公晨,挖深了河床,达到了泄洪、围垦的目的;但因淤积严重,枯水期航道水深仅0.5~1米,航槽宽30~50米,仅通20吨以下小船,少水年份,5吨木船难以通过;80年代淤积更加严重,通航条件更差。 皖河干线上有一座公路桥,座落在上石牌,长166米,通航孔净跨20米,梁底高程12.2米(吴淞基面),一般不碍航。 〔菜子湖水系〕 菜子湖系位于长江左岸的枞阳、桐城县境,由喜子湖、白兔湖、菜子湖、长河等河湖组成。菜子湖位于白兔、喜子两湖下游,于双河口接长河,往南流入长江,总流域面积3400多平方公里。 喜子湖位于菜子湖西北,湖面狭长,上自高原墩承龙眠河,下至大沙包汇入菜子湖,长20.5公里,再向南3公里至双河口接长河。 白兔湖航道,自车富岭至杨树湾长14公里,车富岭至义津长12公里;由黄沟经双河口通两湖,长25公里。各湖航槽宽5~8米,水深1米,汛期通航10吨以下小船。 长河是菜子湖水系入江水道,自双河口至下枞阳接长江,长24公里,河底高程7.4~2米(吴淞基面,下同),枯水期底宽5~8米,1958年以前,常年通航50吨木船。 1958年8月,安庆地区水电局在长河上枞阳兴建节制闸,未建过船设施。水系内的通航里程和通航时间都有很大缩短,通航里程由建闸前的285公里缩短为129公里。 由于长河未建过船设施,船舶往来不能一线直达,有些水运物资被迫弃水走陆。枞阳、桐城两县航运公司原在湖内营运的1万吨船舶,外流长江8000吨。 菜子湖南北约10公里,东西宽2~3公里,湖底较平坦,高程多在8.5~9米。 菜子湖水系黄砂蕴藏量0.7~1亿立方米,每年淤积量约100~120万立方米。黄砂是水运的主要货源,年外运量10多万吨,出江需翻坝转载。 为了解决枞阳闸碍航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1985年开始在枞阳长河口兴建100吨级船闸。(注:该闸于1991年6月竣工。) 〔合裕航道〕 合裕航道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南淝河、巢湖、裕溪河三条航道组成,是合肥市至长江的唯一水运线。该航道起自合肥市区,顺南淝河南下,出施口过巢湖,进裕溪河,至裕溪口入长江,全线通航里程为159公里,流经合肥、肥东、肥西、巢县、庐江、无为、含山、和县等二市七县辖境,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 南淝河发源于肥西县长岗乡,流经董铺水库、合肥市区、上三汊河、板桥,至施口入巢湖,全长65公里,其中董铺水库坝下至合肥市10公里,不通航。 巢湖,古称焦湖,位于安徽中部,居肥东、巢湖、庐江、肥西四县之间,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湖长180公里,湖域面积783平方公里,湖底高程4~4.5米,常水位7.5米(吴淞基面,下同),其相应蓄水量为13.8亿立方米。环湖支流有柘皋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塘串兆河、白石天河。湖区有施口至巢县东口门,施口至忠庙、施口至三河口门、施口至下派、施口至白山口门,忠庙至三河口门6条航线,总长225公里,其中施口至巢县东口门为合裕航道中段,穿湖长53公里。 裕溪河:一名运漕河,古称濡须水,西接巢湖东口门,东至裕溪口入长江,全长76公里,是合裕航道的下段。 1963年,巢湖水利枢纽建成,控制了巢湖水位。1969年,裕溪口水利枢纽建成,裕溪河成为渠化河流,枯水季节,闸上最低通航水位控制在6~6.5米,航道水深可保持在1.5~2.0米。 巢湖、裕溪两水利枢纽建成后,合裕航道全线实现了渠化通航。巢湖、裕溪河均建有1000吨级船闸,水深不低于1.5米,底宽30米,弯曲半径南淝河航段150米,裕溪河200米以上,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合裕航道的助航设施,是根据各航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布设的。 南淝河河床深而窄,航槽明显,水流平稳,无固定助航设施,仅是枯水季在弯、浅河段设置简易标。 巢湖航道主要是设置河口标,供航船辨别航向。 裕溪河航段,在全河段设有接岸标,过河标、巢湖、裕溪河航段,配有航标艇2艘,由巢湖航运局负责航标维护。 合裕航道上自合肥市阜阳路起,下至裕溪口入长东江,共有跨河桥梁9座。 南淝河的水位受巢湖闸控制,表列通航水位12米,是巢湖20年一遇的洪水位。 合裕航道跨河桥梁表 ![]() 〔丰乐河〕 丰乐河发源于六安县烤炉寨,经东河口、双河、桃溪、新仓、丰乐、三河等地,在大潭湾与杭埠河合流,在新河口门汇入巢湖,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080公里。 丰乐河是六安、肥西、舒城三县界河,上游属山区河道,河窄水浅;下游主要靠巢湖回水通航。 60年代初期,由于上游公路交通发展较快,桃溪以上水运物资多转向陆运,桃溪以下有14处浅滩碍航。1970年,开始在丰乐河下游采集黄砂,年运量在20万吨左右,经过10多年的扒砂,下游航道条件有所改善,丰乐至八湖口门枯水水深一般能保持1~2米,底宽15~40米,桃溪至丰乐22公里可季节通航20吨船舶,丰乐至入湖口门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大潭湾以下系1976年治理杭埠河开挖的人工河道,还残存一些坝埂,入湖口门淤积严重,这两处枯水季节影响通航。 〔塘串兆河〕 塘串兆河位于庐江县境,系1953年至1956年沟通塘串河、白湖、兆河而成,源出黄陂湖。上游在缺口与洲河相接,北经塘串河、白湖、姥山、马头嘴、沐集等地,至兆河口(马尾河)入巢湖,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 塘串河,南自缺口,北至塘串河(白湖上口门),长6.8公里,底宽30米。 兆河,南自马头嘴(白湖下口门),北至兆河口入巢湖,长13.6公里,底宽45米。 白湖湖区河槽长13公里,底宽40米。河槽两边是围垦的东大圩和西大圩。 塘串兆河的沟通,使庐江至合肥的航线不需再绕道洲河和裕溪河,缩短航程129公里。季节通航60吨船舶,年货运量约36万吨。 塘串兆河航道上建有沐集节制闸,枯水期蓄水灌溉,汛期防止巢湖水倒灌。1963年,在入湖口门建有块石导堤防淤。导堤上设有岸标7座,堤外口门东侧设红浮鼓1只,西侧设置浮鼓2只,夜间发光导航。 塘串兆河上有军埠至二坝公路桥1座,位于白湖口门,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长50米,通航孔跨径25米,梁底高程12.7米,一般不碍航。 〔洲河〕 洲河位于长江左岸,发源于庐江县南鸭池山东麓,上起庐江,下至无为黄雒河,与裕溪河衔接,长130公里。 庐江至缺口航段,长20公里,宽30米,水深1.5米,常年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其中的下段10公里属黄湖区航道。缺口至无为航段长78公里,水深0.3~0.6米,通10~30吨船舶,有时断航,无为至黄雒河航段长32公里,受裕溪河回水影响,水深1.5米,宽20米,设有浮标8座,常年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 洲河货运以煤炭,建材和农副产品为主,年运量35万吨左右。 洲河从庐江至黄雒河镇130公里航程中,有跨河桥梁3座,即缺口公路桥,山东湾公路桥,王福渡公路桥。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水面高程为12米洪水位时,桥下通航净高3米左右,可容100吨以下轮驳船通过。 〔滁河〕 滁河发源于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附近的丘陵地区,经安徽肥东、全椒、巢县、含山、和县、滁县,来安及江苏的江浦、六合等县境,在大河口入长江,全长227公里,其中通航河段晋集大河口178公里,安徽段94公里。 滁河航道狭窄多弯,航道中有多处浅滩及木桩障碍,排泄不畅,防洪能力差,使灌溉、航运两陷困境。从1969年开始,安徽、江苏两省水利部门,联合对滁河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其主要措施是:开凿驷马山干渠,疏浚和渠化滁河,建立有机的排灌系统并结合改善滁河航道,实现渠化通航。 驷马山干渠又称驷马山引江水道,1969年动工。由滁河南岸的金银奖分支南流,切江苏境内的分水岭,经石桥镇、乌江镇,至乌江接驻马河,再由驻马河口入长江,全长33公里,河底宽18~36米。在乌江镇建有乌江水利枢纽,包括抽水站、节制闸和船闸三部分。干渠于1972年建成,不仅沟通了滁河在安徽境内直通长江的航运,而且解决了滁河上中游的缺水问题。 滁河全线共建有晋集、襄河口、汊河集、三汊湾、红山窑、划子口、乌江(在驷马山干渠上)7座节制闸,其中除晋集、划子口两处暂无通航要求未建船闸外,其它5处均同时建有100吨级船闸。 晋集至襄河口航段长51公里,枯水期水深2米,宽20~40米,弯曲半径200米,常年通航50~100吨船舶;襄河口至汊河集航段40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宽35米,弯曲半径300米,常的通航50~70吨船舶;汊河集至三汊湾航段长28公里,宽25米,弯曲半径200米,因其间有分汊入江的马汊河未建闸,水位难控仅能季节通航;三汊湾以下属江苏六合辖境。 滁河干流通航河段上共有跨河桥梁11座,驷马山干渠有跨河桥梁5座。 滁河(安徽段)跨河桥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