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淮河干流航道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麓,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于江苏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占58%,山区占17%,丘陵区占17.5%,湖泊洼地占7.5%。淮河左岸基本上为平原区,右岸多为山区及丘陵区。
淮河从源头到豫、皖交界的洪河口称为上游,自洪河口到皖苏接壤的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为下游。
淮河在安徽境内属中游河段,河床平缓,总落差8米左右,平均纵比降为0.018‰。
淮河由洪河口入安徽省境(洪河口至三河尖59公里为豫、皖两省界河),横贯皖北9县两市,至红山头进入江苏省境,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三河尖以下至红山头长371公里为安徽省管辖。淮河支流众多,皖境内左岸有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新汴河、濉河等。右岸有史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
1958年起,在蚌埠以西兴建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水力发电站和分洪道一组建筑物组成,1961年10月1日建成。从此,淮河航道成为安徽第一条渠化航道。分为三个航段:
三河尖至正阳关长93公里,为自然通航河段,河底比降0.033‰,枯水期航道水深一般在0.6~1.2米左右,航宽30~40米,弯曲半径最小200米,可常年通航50吨驳船,季节通轮船。
正阳关至蚌埠闸长135公里,水位受蚌埠闸控制,当蚌埠闸最低控制水位为15.5米时(废黄基面),航道最浅水深2.3米,航道底宽大于60米,弯曲半径700米,可常年通航500吨级轮驳船队。
蚌埠闸至红山头长143公里,水位受洪泽湖三河闸和高良涧闸两枢纽控制,当最低控制水位为11.5米时,可常年通航500吨级轮驳船队。
截止1987年,淮河干流从三河尖至红山头设有各类航标181座;在安徽境内共有跨河桥梁6座。
淮河干流的客货运量:
客运:50年代,从1949年的6.5万人次,发展到1959年的240万人次;60年代,从1961年的344万人次,减少到1969年的254万人次;70年代,在260万人次徘徊;80年代逐年衰落,到1988年只有21.3万人次。
货运:50年代至60年代末,在300多万吨徘徊;70年代上升到4000多万吨;80年代落到350多万吨。主要货种以煤炭、粮食为大宗。
淮河干流(安徽段)跨河桥梁表

二、淮河支流航道
〔西淝河〕
西淝河位于淮河左岸,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流经亳县、太和、涡阳、利辛、颍上、凤台等县,于凤台县西峡山口注入淮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4113平方公里。
西淝河受黄泛影响较大,河床淤高,排泄不畅,洪水时,内水不能泻泄,加上淮水倒灌;造成严重的内涝灾害。从1951年起,治淮委员会对西淝河进行治理,将游清水河来水由油名河引入涡河,并对航道进行了拓宽、浚深和裁弯取直,还在西淝河口和阚町建泄量300秒立方米的节制闸,但未建过船设施,只能分段通航。
王市集至阚町航段,长27公里,宽30~50米,水深1~2米,可通航50吨级轮驳船。阚町至西淝口航段,长61公里,底宽40~ 60米,水深0.5~ 1.5米,可通航10~ 50吨船舶。因茨淮新河在阚町闸上同西淝河相交,截走上游水源,阚町以下水量缺乏,并有闸坝碍航,西淝河阚町以下的水运基本停顿。阚町以上水运流向茨怀新河。区间年运量达20万吨。主要货种以粮食、煤炭为大宗。西淝河阚町以下,建有濉阜铁路桥1座,在朱家岗跨过,其通航净跨为64米,净高为7米;西淝河口有公路桥1座,净跨31米,净高6.5米,此桥是节制闸附属桥,不能通航。
〔颍河〕
颍河位于淮河左岸,是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和没太岭,在周口孙嘴与源出登封县岚山山脉的支流颍水汇合,上游以源出鲁山县的沙河为主干,故又称沙颍河,全长619公里,跨豫皖两省。安徽段起自界首,经太和、阜阳、颍上县境,至沫河口汇入淮河,长206公里。干线建有阜阳、颍上两枢纽,分为四个航段。界首至太和段长38公里,处于自然状态,上有昭平台和白龟山2座水库拦断水源,水库下游又有河南周口、沈丘两闸控制;除汛期排洪外,平时下泄流量很少。下游阜阳闸回水衔接不上,航槽淤积,年有增加。最小水深0.3米,航槽宽15米,季节通航50~100吨船舶。
太和至阜阳43公里,水位受阜阳闸控制,闸上有泉河及茨河两支流来汇,水量较大。阜阳船闸于1963年建成,船闸有效尺度为:闸室长140米,门宽7.4米,闸槛水深1.5米,水级9米,实际通过能力120吨/次。当闸上水位蓄到28.5~29米时(废黄基面),通航水深基本满足,但由于泉河两岸低洼,水位只能蓄到27~27.5米。枯水水深1.2米,航道宽50米,常年通50~100吨级轮驳船。
阜阳至颍上80公里,从1981年颍上节制闸建成后,正常蓄水位24.5米,最低蓄水位20.5米,枯水季节通航条件受阜阳枢纽下泄流量大小而定,此段每年约有半年时间停航。枯水位深0.3米,航道宽20米,小船仅能到达阜阳以下55公里的江口集。8~10月份的洪水期,可通50~100吨级驳船。自茨淮新河建成通航后气阜阳闸上船舶多由茨淮新河入淮。
颍上至河口45公里,水位受蚌埠闸控制,枯水期水深不低于1米,宽30米,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季节通航300吨船舶,设有发光浮标12座,航道最小弯曲半径80米,水运物资主要有煤炭、公肥、粮食和矿建等,年运量约40万吨。
颍河在安徽境内有踞河桥梁2座,一座是界首公路桥,一座是太和公路桥,其桥下通航净空分别为净跨30米和45米,净高4米和4.5米,能满足100吨级轮驳船队通航要求。
〔涡河〕
涡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位于淮河左岸,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地跨豫皖两省,全长368公里。安徽段起自亳县戴桥,经过涡阳、蒙城县境,至怀远县境北注入淮河,长229公里。
戴桥至大寺集航段长43公里,宽10~ 40米,弯曲半径200米,水深0.3~1.5米,上段8公里季节通航,下段35公里常年通航5~ 10吨小船;大寺集至涡阳航段长49公里,宽20~40米,弯曲半径150米,水深0.4~ 1.5米,水深0.4~1.5米,上段24公里,常年通航50吨以下船舶,涡阳至蒙城航段50公里,宽20~40米弯曲半径150米,水深1~1.5米,常年通航100吨级以下船舶;蒙城至怀远入淮口航段长87公里,宽30米,弯曲半径400米,此段受蚌埠闸回水影响,常年通航50~200吨级船舶。
涡河为坡水区河流,复式河床,河面较宽,黄河在中牟、开封一带决口,水流多经涡河入淮。由于受黄泛影响,使涡河排水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建国初期,地方政府和航运部门,每年都要组织清航人员,在涡河航道上清除航障和疏通浅滩,先后拆除20多处碍航的浮桥和便桥,拔除了危害航行安全的木桩800余根,使亳县至怀远205公里航道上的人为航障基本清除。1956年,涡河上下游航道基本全线畅通。
1960年以后,先后在涡河上修建了河南省境内的魏湾、玄武、鹿邑、安徽境内的大寺集、蒙城、涡阳六座节制闸。1961年,淮河蚌埠枢纽建成(包括1000吨级船闸),闸上最低控制水位15.5米,回水可抵蒙城。1971年,蒙城建成100吨级船闸。1971年5月,涡阳建了节制闸,闸上最代控制水位24.5米,回水可达亳县大寺集。1976年涡阳建100吨级船闸,至此,涡河以下大寺集至怀远河口的186公里河道,实现了渠化通航。1978年5月,大寺集建节制闸,一直未建船闸。1980年涡河年运量41.22万吨,1985年年运量为32万吨。水运物资主要有煤炭、化肥、粮食。
涡河在安徽境内有跨河桥梁3座,亳县人民桥、涡阳铁路桥、怀远公路桥。
涡河跨河桥梁表

〔浍河〕
浍河位于淮河左岸,上游河源有东沙河、包河。两河均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北部黄河南堤,分别流经商丘、虞城、亳县、永城等县境,至安徽临涣汇合,再经南坪、蕲县、固镇、至五河入淮河,临涣至五河为通航河段,长174公里。
浍河原为天然通航河流,1958~ 1968年,浍河上相继建成了南坪、蕲县、固镇、五河(北店子)4座节制闸和五河分洪闸,控制水量,以达到灌溉和分洪等目的。均无过船设施,从临涣到五河的174公里航道,被分割为4段,水运物资需翻坝运载,运费高,货损大,迫使大量物资弃水走陆。虽于1974年在五河口门建100吨级船闸,使浍河的船舶可以直接进入河,但由于整个浍河闸坝碍航严重,失去了一船直达的水运功能。从1980年以后,固镇以下河段,年运量2万余吨,较1964年下降了74.9%。
为了发展煤炭水运,1974年,交通部派员会同安徽省交通部门对浍河临涣以下174公里航道进行勘查,其基本情况:
临涣至南坪段:长46公里,河底纵比降0.13‰,水位受南坪闸控制,航道水深0.6~3米,水面宽30~60米,弯曲半径90~260米,河内仅有当地少数农、副、渔、渡船航行。
南坪至蕲县段:长18公里,水位受蕲县闸控制,河底纵比降0.13‰,航道水深2米,水面宽55~130米,弯曲半径110~300米,航运现状与上段同。
蕲县至固镇段:长38公里,河底比降0.024‰,水位受固镇闸控制,航道水深2米,水面宽100~200米,弯曲半径110~400米,河内有少数农船运输煤炭、粮食、砖瓦等物资。
固镇五河:段长72公里,下游受北店予节制闸和五河分洪闸控制。其中九湾至中阳集82公里为香涧湖区,水浅并长满杂草,其余40公里航槽宽10~15米,常水位时,水深1.2~1.5米,枯水期浅滩水深0.4~0.6米,弯曲半径800米,可通航15吨木帆船,此段是浍河运输情况较好的河段。
浍河上有跨河桥梁11座,其中公路桥8座,铁路桥3座。除临涣南涣西、韩村东北和町西4座公路桥桥下净空很小,高水位时不能通航外,其余7座桥梁的桥下净空基本符合100吨级船舶的通航要求。
〔东淝河〕
东淝河位于寿县境,发源于六安县大别山余脉大潜山北麓椿树岗。汇流至开荒集入瓦埠湖,经寿县城关北门港,过五里闸流入淮河,全长122公里,其通航河段上起董铺穿过瓦埠湖下至入淮河口,长93公里。
1950年,六安专区水利局为扩大东淝河的排洪能力,将这段河道进行裁直,拓宽和浚深。河底高14.5~15米,约与瓦埠湖底同高,可航行100吨级轮驳船队。1952年,为防止淮河洪水倒灌,水利部门又在河口上游2.5公里处建节制闸1座,名东淝闸。
1966年,在东淝闸处建1座30吨级斜面升船机,后因这座升船机运行速度慢、效率低,于1980年封存停用。
东淝河虽有东淝闸(五里闸)碍航,但闸上通航条件较好,至1987年从淮河口至邵老湾58公里,常年通航100级轮驳船;邵老湾至董铺35公里,季节通航50吨以下船只,洪水期还可再上行18公里至韩桥。
东淝河航道年运量15万吨左右,进出口货种主要是煤炭、黄沙、化肥和粮食、油料、水泥。
全河有跨河桥梁3座:石铺嘴桥,位于东淝河上游,系3孔石拱桥,长105米。
东津渡公路桥,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底高程25.17米,桥下净空基本满足通航要求。
寿县北门新大桥为正在兴建的3孔钢筋混凝土拱桥,桥下净空基本达到六级航道通航标准。
〔池河〕
池河位于淮河右岸,发源于肥东县白龙厂丘陵区北麓,经定远县县东南入嘉山县境,至明光镇由抹山入女山湖,穿过48公里湖区出旧县镇,由红山头入淮河,全长222公里,其中三河(和)集以上132公里河段不通航,三河(和)集至红山头入淮河口90公里航道,自1982年旧县水利枢纽和山许节制闸建成后,通航情况如下:
1、三河(和)集至山许航段16公里,由于山许建有节制闸,未建过船设施,航道被截。
2、山许至旧县航段67公里为渠化航道,宽15~20米,水深0.7~1米,常年通航60吨以下轮驳船队。
3、旧县至红山头航段7公里,航道水深受洪泽湖三河闸控制,1981年,省港航工程处对该段航道按上口宽40米,底宽30米,河底标高965米进行了疏浚,疏浚后最小水深可保持1.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队。
池河航道1985年年运量6.6万吨。主要是出口黄砂。1987年运量7.8万吨。
女山湖湖面开阔,为保障航行安全,滁县地区航运局于1973年以后,在48公里的湖区航道上设有钢质浮鼓24个,不发光,配有45马力航标船1艘,负责池河上的航标维护工作。
池河从山许至红山头共有跨河桥梁4座,其通航净空如表:
池河航道跨河桥梁表

〔新白塔河〕
新白塔河在白塔河右侧,是水利部门为了防洪,于1957~1972年开挖的人工河道。新白塔河源出于滁州,由来安县半塔流入天长县境后,至天长城北三里三汊河分流,一支向北,一支向南,从西向东贯穿于天长县境中心,全长62公里。
白塔河流域地处西岗东圩的丘陵地带,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由于河道弯曲,河底积淤,汛期急流迂回,泄洪不畅,1954年大水曾破圩成灾。
1957~1972年,天长县水利部门从分洪出发,在白塔河以南人工开挖一条河,由石梁东头经天长北门直下新河口入高邮湖,全长27公里,称为新白塔河。新白塔河河槽浅窄,不能常年通航。1978年,天长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旱,为引进高邮湖水抗旱,全县组织数万民工,将新白塔河再挖探拓宽疏浚后,新河口至天长北门大桥航槽底宽40米,桥上至石梁底宽为20~30米,枯水期最小通航水深2.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以上驳船。
新河口门淤塞严重,每逢枯水季节,运输物资都要在新河口门翻驳过载,使天长水运受阻。1972年,省港航工程处和滁县地区航运局根据巢湖兆河和三河口门的整治经验,开始整治新河口门。1973年,在航槽北边筑一条1300米长的东西向的块石导堤,以阻挡泥沙进入航槽。为防止航道南侧泥沙回淤,在与北堤起点相交处与航道平行又抛石筑堤300米,整治基本获得成功。
1979年和1982年又在航道南侧短导堤前先后增设聚乙烯和聚丙烯网坝700米,使之缓流促淤,新白塔河口门在枯水季节也可正常通航。
为了解决新白塔河沿河两岸的交通,天长水运公司于1973年~1975年先后发展3艘水泥客轮共377个客位,110马力,开辟天长至新河、天长至石梁两线水运客班,年客运量约13万人次。
新白塔河有跨河桥梁2座。
新白塔河跨河桥梁表

新白塔河建成后,位于新白塔河以北的老白塔河变成天长境内的通航支流和防洪、灌溉渠道。老白塔河西从蔡家河到沂湖闸外出口处,全长37公里。从1980年开始,县航运部门和县水利部门联合进行治理,使之恢复通航,并与沂湖、沂龙河和铜城河沟通,在天长东北部形成水网。
〔茨怀新河〕
茨怀新河位于安徽淮北平原西部,起自阜阳茨河铺,与颍河相接,流经阜阳、利辛、蒙城、观台、淮南、怀远6个县(市)境,在怀远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一条分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而开辟的人工河道。
茨怀新河工程由水利部门兴办。1971年开工,1979年从插花以下至淮河口110公里,正式通航,其中阚町以下81公里通客轮。1984年全线通航。
茨怀新河主干长134.2公里,全系平地开挖,河道底宽分别为:茨河铺至阚町长44公里,底宽128米;阚町至上桥长86公里,底187米;上桥至入淮口5公里,底宽250米。全河分四级控制,建有茨怀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处水利枢纽,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枢纽约按五级航道标准兴建了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的轮驳船队。此外,沿河两岸还建有涵闸86处,排灌站245处。
茨怀新河河道顺直,断面规则,弯曲半径大于1200米,河床比降:阚町至茨河铺为1/10000,阚町以下为1/15000,水流平稳,航道最小水深1.5米。
茨怀新河的通航,使阜阳至蚌埠原航程缩短了98公里,并为因闸坝而断航多年的颍河航运开辟了新的途径。
茨怀新河上共有桥梁13座,其中:生产桥4座,公路桥4座,铁路桥1座,船闸附属桥4座,各桥梁的通航净空都是按五级通航标准建造,各桥基本情况见表:
茨怀新河桥梁情况表

〔新汴河〕
新汴河位于安徽淮北平原,横贯皖、苏两省,是一条以排洪、除涝为主,结合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它上承源出河南省夏邑县境的沱河来水,西起安徽宿县七岭孜,至宿县城东小吴家再截引濉河来水,东经灵璧、泗县及江苏泗洪等县,入洪泽湖的溧河洼,长128公里。分三级控制,建有宿县、灵璧、团结3座节制闸。由于该河线与已废淤的老汴河相近,故称新汴河。
新汴河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流域内矿丰富,主要有煤、铁、建材、大理石、磷等。淮北煤田多分布在新汴河沿岸。
新汴河系由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水利部门联合开凿。1966年11月动工,1970年春完成了新汴河干流及沱河、濉引河土方工程。1971年完成闸坝桥涵等建筑工程。1972年,安徽省交通厅完成了与萧濉新河连贯通航的港口配套工程,共建有青龙山、宿县、灵璧、泗县等年吞吐量为10~15万吨的港口,1975年正式通航。
新汴河开凿之初,是以排洪为主,原工程设计不能满足通航要求。全线土方工程基本结束时,交通部门提议按照通航要求采取了三项补救措施,建成100吨级航道。采取的三项补救措施是:
开挖复式航槽:原挖河道断面宽而浅,枯水时河槽水深不足,上下梯级通航水位不衔接,采取在每级船闸下游加挖复式航槽32公里,灵西闸下至唐河地下涵,挖复式航槽16公里,团结闸下至溧河洼挖复式航槽16公里,共计64公里。航槽底宽为20米,设计通航水深2米,航槽中心位于河槽右侧底宽1/4处,其余64公里均利用水利部门原挖的河道通航。
与水利枢纽配套增建过船设施:从青龙山港至溧河洼入洪泽湖152公里河道,水利上建有符离集、宿县、灵西、团结4座节制闸,一律加建船闸,渠化通航。
设置抽水站翻水通航:新汴河和萧濉新河上游均无调蓄水库,通航水源不能保证,分别在宿县、灵西、团结3个枢纽处建抽水站3座,当枯水季节上游来水量不足时,由洪泽湖逐级向上翻水通航。
1984年,经过宿县地区的水利、交通部门共同协商,组成了新汴河管理委员会,加强了用水管理,一举消除了新汴河有水不能通航的人为障碍。从符离集以下至洪泽湖,全线通航,航道水深全年都能保持在2米以上,枯水季节也不须翻水,运进的主要是黄沙和化肥,运出的主要是棉花、小麦、山芋干等。
〔大潜山总干渠(俗称新淠河)〕
位于安徽中部江淮分水岭上,以淠河上游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为水源,从横排头引出,经六安、肥西、长丰、合肥市郊至双墩集,全长143公里。
总干渠系平地开挖的人工渠道,1958年全面开工。1970年在总干渠上建成罗管庙,将军岭两级船闸,并对部分不能满足通航要求的渠段进行了人工疏浚。1970年5月,总干渠全线通航。
为使航线继续向淠河上游延伸,1979年又在渠首横排头兴建船闸1座,使淠河上游水运物资,特别是横排头以上藏量丰富的黄沙,能一线直达双墩集与淮南铁路衔接,实现水铁联运。
总干渠是由淠河总干渠和滁河干渠上段两个渠段组成:淠河总干渠自横排头至将军岭长112公里,渠底宽60~27米,弯曲半径1100~750米;滁河干渠上段自将军岭至双墩集长31公里,底宽15米,弯曲半径460米。
横排头、罗管庙、将军岭三级枢续控制各段的渠化水位,水深均为2米,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队。
总干渠从1970年全线通航后,对缓解皖西地区运输的紧张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70~1980年,通过总干渠水运物资共311.1万吨。25600万吨公里。但因灌区内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大,上游水源供不应求,通航水位保证率低;总干渠与淮河、长江互不相通,航线不能向外延伸,当总干渠缺水停航时,所有船舶只有就地搁浅,没有回旋余地。
总干渠上计有跨河桥梁5座。(见表4-1-10)
大潜山总干渠跨河桥梁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