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新安江水系航道
一、新安江干流航道 新安江为钱塘江支流,在安徽省南端。由皖赣交界的五股尖山、黄山和浙江省天目山环抱,是安徽省三大水系之一。上游最大源流,是休宁西部的率水,由五股尖山循大源河/凫溪河,至凫溪口称为率水,下达屯溪。传统上以黟县南端的横江为正源,横江发源于黄山支脉,从漳水河的枧溪,经黟县到渔亭,折向东南称横江,再经休宁到达屯溪市老大桥下,始为新安江干流。 新安江干流由屯溪市向东北流入歙县境,经深渡至省界街口注入新安江水库,再经铜官(水库大坝)至梅城江入钱塘江,全长194.5公里。其中安徽境内屯溪至街口78公里。 新安江水系有率水、练江、深渡河等大小支流30余条,流域面积6751平方公里,屯溪以上多系峡谷,屯溪以下至深渡55公里,河形曲折,一岸靠山,一岸平原,枯水期河宽100~350米不等。深渡以下至街口23公里,又是峡谷地带,省境内河床总落差49.9米,河床平均比降为0.64‰,屯溪至深渡平均比降0.73‰,河床质多为卵石夹沙和岩石,平均2公里有1座拦河水碾坝,从而形成滩多、水浅、流急状况,浅滩水深0.2~0.4米。 新安江为山区河流,雨期集中在4~7月,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持续时间短,但一年中出现多次,一次洪水过程,历时3~5天,枯水期一般为当年9月至翌年3月,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1900毫米。 新安江流域矿产以蛇纹石、铬、铜、钠钙及膨润土为主,蛇纹石是生产耐高温负荷的高级润滑脂原料,探明储量约有10亿吨。新安江流域还盛产畅销国内外的名茶“祁红”、“屯绿”和徽墨歙砚。在20世纪30年代末,屯溪已是商业中心和皖南的茶叶中心,当时屯溪物资都靠水路运输。民国初期,屯溪有大小木船600余条。 1959年10月和1968年12月,新安江下游分别建成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库,水库大坝把屯溪至杭州的水运线截成三段,航道和航运均有很大变化。屯溪上游的横江,原来从渔亭至兰渡17.5公里通排筏,兰渡至屯溪28.5公里季节通木船。自1953年水利部门兴建了万安坝,以及屯溪至祁门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水运中断至今已30余年。屯溪上游的率水,原来从流口至上溪口67公里,季节通排筏,上溪口至龙湾37公里季节通木船,龙湾至屯溪18公里常年通木船,1971年,休宁县水电局在率水上兴建龙湾拦河坝,拦断航道,1974年,徽州地区港航工程队在龙湾建简易船闸1座,使上溪口至屯溪55公里可常年通木船(上溪口以上已不能通航),后因船闸小,不适应木排运输,使用了五六年,即已废弃不用。 屯溪至深渡,长55公里,洪水期不能通航,枯水期航道水深0.1~0.3米,可通航5~10吨两头尖小木船。深渡至街口(水库区)23公里,水深1~3米,视水库水位变化,通航10~100吨船舶,街口至铜官(水库大坝)76公里,水深3~20米,通航60~100吨级轮驳船。铜官至梅城40.3公里(富春江水库区),一般水深2.5~8米,但从新安江水库坍上至沧滩的6公里航道,浅滩水深仅0.6~1.2米,沧滩以下只能通航20~30吨船舶。 为此新安江航道,只能分段通航,不能一船直达,许多物资运输已弃水走陆,安徽境内的水运量1972年为16.1万吨,1982年~1985年年运量在9万吨上下,1987年年运量12万吨。 二、新安江支流航道 练江是新安江的主要支流,由杨之水、富资水、丰乐水、布射水四河于歙县以上汇合而成。练江主干(杨之水)从临溪经歙县至浦口(对岸为朱家村)入新安江,长29公里。位于歙县城下游1.5公里的渔梁坝,建于20世纪初,坝长300米,顶宽10米,拦断航道,影响通航。仅有坝下至浦口5公里常年通小木船,坝上的杨之水、富资水、丰乐水、布射水不通航。 街源河长30公里,小川河长16公里,大川河长15.5公里,深渡河长14公里,均是新安江的小支流,受水库回水影响,能通小木船,街源河通航6公里至一心社;小川河通3公里至靡米房;大川河通2.5公里至洪家宁;深渡河通5公里至定潭。 截止1987年底,全省内河干支流通航河流及水库湖泊航线144条。通航里程达5519公里,除文字表述其主要航道外,特列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概况表,以便通览全貌。 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概况表 ![]() ![]() 截至1987年,安徽省水利、交通部门先后在长江、淮河和新安江水系共建船闸29座通航标准如表4-1-12。 安徽省已建船闸简明表 ![]() 根据1979年全省航道第三次普查,全省尚有47座碍航闸坝,见表4-1-13。 安徽省主要通航河流碍航闸坝表 ![]() 附: 1955年淮河冰封纪要 1955年1月,安徽省淮河干支流及沿淮湖泊全部冰封:自1954年12月30日首先从三河尖开始冰封,至1955年1月28日临淮关最后解冻止,前后历时30天。 1955年冰封淮河,主要是连续两次强寒潮所造成。1954年12月下旬一次寒潮过后,接踵而来的又是一次强寒潮,气温持续下降。沿淮主要港口气温均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正阳关为-24 C(1955年1月11日),淮南市为-22 C(1955年1月6日);蚌埠市为-19.30 C(1955年1月17日);浮山为-18 C(1955年1月6日)。与气温下降的同时,还伴有大雪、雨淞、雾淞。蚌埠积雪35厘米;正阳关积雪52厘米。淮河干流冰厚30厘米,水上马车行走如陆地,航运中断。 对于淮河这次冰封,蚌埠市气象局有如下记述:1954年12月23~29日的一次寒潮过程,大雪铺天盖地,天寒地冻,日平均气温为-8.1℃,12月30日淮河开始冻结,航运停顿。1955年1月4~7日又一次寒潮过境,极端最低气温为-19.3 C,蚌埠积雪达35厘米,淮河冰冻加厚,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蚌埠铁路大桥上下冰雪厚达3市尺多,缓流处厚达4市尺,一直至1955年1月30日下午淮河全线始路复航,共停航32天。 淮河干流安徽辖区航运冰封概况表 ![]() 说明:凡上面未记年代的,均为1955年。 从南北朝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淮河冰封情况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