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主要有码头、趸船、仓库、货场、锚地、装卸机械、通讯导航等主要设施组成。 安徽内河港口码头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利用天然岸坡作为靠泊装卸点是原始阶段,随着船体增大,天然岸坡难以靠泊,为了搬运货物方便,在岸边筑石阶踏步和砌石护岸,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以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各类形式的水工建筑物,供较大船舶停靠;随着船舶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码头的结构和建造方法更趋于现代化,与它相配套的仓库、堆场、侯船室、装卸设备,通讯设施、铁路、道路等也成为港口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是港口发展的第四阶段。 1949年以前,安徽内河几乎没有现代港口设施,船舶多数停泊自然岸坡,装卸货物主要全靠肩挑人扛。建国以后,安徽内河港口有了显著的变化,内河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不断扩大,除对原有的港口进行改造和扩建外,还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及新安江航道上建成一大批码头、泊位。1958年在裕溪口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码头,1975年建成安庆大件码头,1982年建成的芜湖大件码头,以及1986年兴建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对安徽省发展外向型经济起着很大作用。 截止1987年底,全省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港口160个,其中长江水系103个,淮河水系56个,新安江水系1个。年吞吐量10万吨以上的有60个。码头泊位813个,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合肥、淮南、蚌埠等主要港口机械化程度达60%以上。1987年全省货物吞吐量5000万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