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芜湖港
芜湖港位于芜湖市长江右岸青弋江与左岸裕溪河汇合处,上航108公里至铜陵,下航48公里至马鞍山,经裕溪河可达巢县、合肥、庐江、无为等县;经青弋江可达皖南诸县。芜湖铁路有淮南线、芜宁线、皖赣线;公路以芜湖为中心,辐射到全省各市、县及邻省。芜湖港是安徽省南北交通咽喉和水陆联运的枢纽,具有良好的物资集散条件,是安徽境内长江水系第一大港。
芜湖港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鸠兹港、鸠兹渡是芜湖港的起源。公元222年,孙吴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迁移到青弋江口,芜湖港始告形成。宋、元、明、清是芜湖港的繁荣时期。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港有了迅速发展,“一五”期间,建成了中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煤码头,“二五”期间建成了全省第一座装置4台门式起重机的直立式码头。
芜湖港是安徽省第一个开办外贸运输的港口,1980年4月,开办外贸运输后,粮食、羽绒、水泥、钢铁、杂货等物资由芜湖港直接运往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1985年,开辟了芜湖至香港定期货运班轮航线。
芜湖港的港城范围:长江右岸,上起双港过河标,下止东梁山架空电线塔,岸线长23.2公里;长江左岸,上起山西嘴过河标,下止西梁山架空电线塔,岸线长25.4公里,港区总面积4769.1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470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69.1万平方米。港区江面宽阔,岸线顺直,水势平稳,水位差7~8米,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在芜湖市的生产港区有五个:芜湖老港区、桂花桥港区、四褐山港区、朱家桥新建港区和长江左岸的裕溪口港区。
芜湖港共有各类码头124座,泊位126个。其中,生产性码头81座,非生产性码头43座,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
全港共有各类仓库18座,总库容2.37万平方米,2万吨。货物堆场10.8万平方米,全港共有各类装卸机械144台,最大起重能力200吨,机械化程度为94.6%,铁路专用线6275米。港作船7艘。1987年货物吞吐量589.6万吨。主要货种为煤炭,其次以粮食、矿建材料、石油、木材为大宗。
〔芜湖老港区〕
位于长江右岸。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芜湖列为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光绪三年(1877年),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此港停靠班轮上下客货,光绪七年(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在此港停靠班轮。1949年建国前夕,芜湖港区、码头、仓库,因年久失修,大都均无法使用。新中国建立后,芜湖港对原有的7个码头进行维修和改造,新建了8号、9号客运码头,10号供水码头,11号、12号、13号、14号货运码头。1980年4月,国务院批准芜湖港为外贸港口,正式开办对外贸易的运输业务。1980年至1985年底,完成了62艘远洋船的装卸任务。同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运输关系。使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出口物资直接从芜湖中转到海外,促进了内陆省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朱家桥港区(外贸码头)〕
朱家桥新港区位于芜湖市长江右岸,芜湖下游7公里处。港前水域位于长江芜湖河段西华主航道入口处,航道宽约1公里,水域宽1500~1800米,河槽稳定,码头前沿水10~15米,洪枯水位差9米,规划中的朱家桥新港区为货运港区。整个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为散货码头建设,二期工程为外贸码头建设,三期工程为集装箱码头建设。一期工程生产设施于1983年12月交付使用,正式投产。建有2座千吨级浮码头,列为芜湖港15、16号散货进出口专用码头。1984年完成吞吐量72.3万吨,1985年完成吞吐量91.9万吨。
朱家桥二期工程为外贸码头,1986年9月施工(1989年11月完成工程的90%,水工部分竣工)。码头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岸线长402米,宽30米,建仓库2座24万平方米,辟堆场2.6万平方米,可同时靠泊3艘5000吨级船舶,码头后方建有1.4公里铁路线,码头年通过能力90万吨。
〔裕溪口港区〕
位于芜湖市长江左岸,抗日战争前,淮南路矿公司在此建有淮南码头,抗战胜利后,淮南煤炭改由水家湖直运蚌埠,经津浦铁路到上海,淮南码头停止使用。1949处4月,为解决上海“煤运”,重新修建淮南码头,又新建栈桥码头3座,1954年10月,裕溪口全部场地划归芜湖港使用,当时有堆煤场地2万平方米,堆存量达3.1万吨,1955年12月,国家投资1400万元,在芦苇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码头,1958年4月1日正式投产,年通过能力为360万吨。1983年,国家投资942万元,对裕溪口煤码头进行扩建,扩大货场1万平方米,扩建工程于1984年5月10日动工,1985年8月竣工投产。扩建后,煤炭一次性存量达11万吨,年综合通过能力达400万吨。
〔四褐山港区〕
位于芜湖市四褐山,1958年兴建,至1985年共有码头7座,靠泊能力2000吨级,担负散盐、纸板、煤炭、稻草、石灰石、黄沙等装卸任务。其中:大(重)件码头,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码头,于1980年7月开工兴建,1981年竣工投产,总投资452万元,此码头为宁国水泥厂从日本引进的大型设备的卸船专用码头,江海轮船在此靠泊作业。
〔桂花桥港区〕
位于芜湖市南郊羊毛埂,1972年改建,此区域码头是散货码头,岸线长150米,有5个码头,6个泊位,有5个仓库,总面积1600平方米,货场面积为5050平方米,机械设备配置有吊机、叉车及皮带机,并有汽车队配合,可以为货主直接送货上门,年吞吐量为27万吨。
二、安庆港
安庆港位于安庆市长江下游左岸皖河入江口处,上航164公里至九江,下航60公里至池州,是安庆市的“南大门”,为皖西南重要水上交通咽喉。长江干线上起重庆,下至上海,区间航线上起九江,下至芜湖等大小客轮均停靠此港口。
东晋前安庆港称盛唐湾古渡,东晋时间安庆得名宜城,又称宜城渡。皖河口依山傍水,东门沿江一带是各地渔船和货船集中地。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安庆港为“暂停口岸”,允许外轮停泊。光绪九年(1883年),轮船招商局于安庆设置800吨级钢质趸船1艘,开办航运业务。据招商局民国36年(1947年)8月30日统计记载:“安庆码头共7座,长度2186口尺,最浅水位7口尺,仓库共4座,容积32.6万立方口尺,容量5900吨”。
建国后,安庆港口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59年,安庆港务局开始使用第一批机械,安装了14台皮带运输机,同年成立了安庆港口机械厂。自70年代起,港口开始建设机械化码头。1970年建成14号煤炭码头,1971年建成14号重件码头,1975年建成11号杂货码头,1978年建成19号杂货码头,1980年建成20号黄沙码头,1984年建成8号客运码头。省航运部门兴建的五里庙高桩框架式杂货码头也于1985年建成投产。续建的第二期工程于1987年底竣工,建有钢筋混凝土桩架式综合楼5层,2421.4平方米,长度为46.15米的钢筋混凝土桥1座,龙门吊基础工程完工,并配有机械设备,总投资87.45万元。
1985年动工,1987年验收的15#、16#码头,可供1000吨级外贸船舶停靠。
1986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安庆港为一类外贸口岸。
安庆港区范围,西自皖河口,东抵丁村,岸线总长12.8公里。港区总面积367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0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60万平方米。港口有码头49座,码头总延长2096.4米,设54个泊位,其中:客运码头5座,机械化装卸作业的货运码头15座,其余均为临时性的浮码头和简易码头,最大靠泊能力1万吨级。港务局有仓库4座,计14166平方米,货场5处,计2.88万平方米。地、市航运部门有仓库2座,计2430平方米,货场3处,计10716平方米。港口拥有各类装卸机械98台,其中主要运输机械12台,最大牵引能力为8~12吨,起重机械11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有港口作业拖轮6艘,总马力2771匹,另有交通船、供油船、驳船6艘。1987年港口吞吐量688.39万吨,主要进出口物资有石油、煤炭、化肥等。
安徽省第一座大重件码头——安庆大件码头,位于安庆杉木洲,1974年11月19日动工,1975年6月建成。由300米长以园形沉井为基础的横向直立、纵向斜坡式码头,60吨桅杆起重机,54米长、10米宽的卸船架及400吨大平板车组成,是专为承运安庆石化总厂从法国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设备而建。这套设备共6888件,最长件40.7米,最重件356吨。
安庆大重件码头的建成和完整无损的完成卸船和运送任务,在安庆地方港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池州港
池州港位于长江右岸的贵池市城北郊,上航60公里至安庆,下航36公里至铜陵。
唐代以后池州港就形成了停靠木船的自然港口,皖南和沿江数县货物在此集结,通过长江外运。
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外国的、官办的、私营的大小轮船纷纷进港,池州港口经历了一个畸形发展的时期。当时在池州港停靠的有在申汉线上行驶的太古、怡和、日清、三北、招商等公司的轮船和在芜安线上行驶的泰易、利济、洽商、永济、大安、兴隆等公司经营的轮船。建国前,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港口运输濒于瘫痪。
建国后,国家开始投资建设池州港口。1954年,建成简易条石踏步客运码头1座;1956年,港区投资2.4万,建480平方米的工字形侯船室1座。1966年3月,长航池州港建立,港内有长航池州港务局及安徽省航池州航办处两个港口管理机构。池州港务局管辖范围上自贵池氽水洲上双槽浮,下至泥洲锚地2号白浮至泥洲过河标连线,自然岸线长15.88公里。池洲航办处管辖范围,自秋浦河口至贵池县西门大桥下,自然岸线长4.3公里。
池州港开始大规模建设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冬季,池州港区开始进行港口疏浚,开挖港池并在赵家圩围堰炸礁,此项工程于1980年完工,改善了池洲港的通航、停泊条件。
截至1987年,池州港码头总延长1191米,泊位25个。
长航部分:泊位15个,除1个直立式码头外,其余均为浮码头,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装卸机械37吨,内输送机械11台,长度666米,最大起重能力16吨。有货场9处,面积10.69万平方米(包括在建的2.64万平方米),仓库4座2780平方米,港作船6艘、驳船2艘,均为1500吨,锚地2处。长航局在港内设立一个通信导航段。
内河部分:有10个泊位,直立式码头长200米,斜坡式码头长120米,阶梯式码头长45米,利用自然岸坡作业长1300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均为货运。有装卸机械9台,最大起重能力5吨,堆场7处9.29万平方米。仓库1座1000平方米,港作船2艘100马力。
池州港为皖西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之一。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248.9万吨,进口货种以煤炭、石油、钢铁、化肥等为主,出口货种为黄沙、金属矿石等。
四、马鞍山港
马鞍山港位于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右岸,上航48公里抵芜湖,下航48公里抵南京。港内有长航马鞍山港务局及马鞍山市航运局两个港口管理机构,分别管理马鞍山港区和采石港区。
〔马鞍山港区〕
马鞍山港区位于马鞍山市金家庄区联农路口江边,港区岸线长2200米,港区水域条件良好,常年可靠泊2000吨级轮驳船。
建国前的马鞍山港,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属当涂县管辖。民国9年(1920年)益华铁矿公司在金家庄江边筹建第二个码头——开源码头(今港一号)。以后,几家铁矿公司又在江边相继建成2号、3号码头,配有大趸船1艘,长66丈,可常年停靠4000吨级货轮,初步形成一个矿石出口港口。1938~1945年,马鞍山港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马鞍山港,直至1949年,马鞍山解放时,港口仅存3座码头和年久失修的拖轮2艘,木驳船7艘。
1957年,马鞍山建港委员会成立,负责修复和兴建江边码头。1958年10月18日马鞍山港务局成立,同年接收了化工部向山硫铁矿和铁厂在江边的码头、场地、财产、人员、运输工具和一切附属设施,净值43.28万元。
经过多年建设,截至1987年,港口拥有9座码头,14个泊位,岸线长2380米。趸船15艘,港作拖轮2艘、127台皮带机、13台装载机、22台起重机,库场总面积25.17万平方米,港区公路1000多米,铁路专用线2000多米,年通过能力350万吨。货场运输主要以钢铁生产建材为主,进口货物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铁精粉、黄砂、煤炭等,出口物资有:钢材、水泥、生铁等,1987年货物吞吐量256.7万吨。
〔采石港区〕
采石港区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横江街口,太平府水道南岸,翠螺山脚北岸,上航16公里至当涂,下航7公里至马鞍山港区,港区岸线总长450米。主要为地方船舶运输、装卸服务。
建国前,采石是当涂县首镇,锁溪河顺采石镇西下汇合长江,来往民船在锁溪河口停泊较多,周围乡村的粮、棉、麻等农产品云集采石交易外运,仅粮行就有30余家,形成一个自然港埠。民国2年(1913年),金兴铁矿公司在采石下江上建造1座木桩栈桥浮趸式码头,当年竣工投产。是马鞍山历史上建造的第一个码头,有3条大趸船。可停泊海轮装卸货物,该码头于1931年被洪水冲毁。民国32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在采石建造过一座木桩栈桥轨道升降式军用码头。民国34年被国民党接收,但不管不用,直到1949年采石解放时,所有码头设备被挖掘一空,只剩下码头遗址。
1957年3月,采石镇划归马鞍山市,60年代开始,采石成为全市人民粮食仓库和原粮加工基地。进出口货物日益增多。1972年市革命委员会在采石建港,经过多年建设,先后建成4个码头、5个泊位、1艘钢质趸船、23台皮带输送机。6台起重机、1台装载机、仓库2座,库场面积3.07万平方米。198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3万吨,主要货种有硫矿石、水泥、化肥、钢材、黄砂、粮食等。
五、铜陵港
铜陵港位于铜陵市境内长江下游右岸,上航529公里经安庆、九江达武汉,下航570公里经芜湖、南京至上海。铜陵港由横港、扫把沟两个港区组成。港区之间相距约4公里。
港内有长航铜陵港务局和安徽省航铜陵航运局两个管理机构。
铜陵港港区自然岸线长约12公里,陆域面积27.3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000万平方米,前沿水深6~8米,可停靠2000~3000吨级船舶。港区拥有各类装卸机械66台,最大起重能力30吨,198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4.7万吨。
〔横港港区〕
横港位于铜陵市西南,上航6公里至大通,下航4公里至扫把沟。港区岸线上自羊山矶下至有色金属公司运输部船厂,长7.9公里,水域面积13.43平方公里,陆域7.9平方公里。
横港是座新发展的港口,1957年10月,为了适应铜官山、工矿企业的发展,大轮码头从和悦洲迁至横港,同年12月15日,申汉线大轮正式停靠,此时横港才开始有轮船客货运输,1971年1月,省港航工程处投资2万元,疏浚小河口,以便船舶避风,并建货场1座,面积3870平方米。
1985年,省航道局在横港建大件码头1座。此码头是专为承担铜官山化工厂的从国外引进的磷铵全套设备运输而建。这套设备总重量约2000吨,最重件60吨,最高件5.3米,1986年顺利完成卸运任务。
横港拥有候船室1座,面积1945平方米,可容1200人。由港务局兴建,1972年动工,1976年10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仓库7座,面积4947平方米,露天货场7座,面积41693平方米(其中港务局6座,37823平方米,航管站1座(3870平方米)。客运码头1座,汽车轮渡1座,货运码头7座。
港口年通过能力212万吨,1987年客运量37.8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29.5万吨。
铜陵港务管理局,铜陵航政处和横港航管站设在此地。
〔扫把沟港区〕
扫把沟港区位于铜陵市西南,上距横港4公里,下至铜陵县4公里,港区岸线自有色金属公司运输部船厂至市化肥货场码头,长4000米,水域面积0.9平方公里,陆域1.21平方公里。
扫把沟码头长期处于自然岸坡状态。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掠夺铜官山矿山资源,在此设立1座栈桥码头,民国34年以后,来往木帆船逐渐增多。少数柴炭在此装船外运,港口逐渐形成。1950年,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始建简易客运码头,备趸船1只。1958年12月,铜陵市港务局在此成立第二作业区,1960年代办客运,1961年,客运码头移至横港。从此,扫把沟港区专为货运港区。1971年1月,省港航工程大队投资15.7万元。建浆砌块石货运码头3座,4个泊位。
港内有各种装卸机械7台,水上最大起重能力15吨,陆上为30吨。露天货场4座,面积22055平方米。(其中航管站2座,8755平方米,港务局2座,13300平方米。)
货场出口以煤炭、化肥为大宗,1987年货场吞吐量58.3万吨。铜陵市航运局、扫把沟航管站、港务局第二作业区和市航运公司均设在此地。
六、铜陵城关港
铜陵城关港位于市西长江右岸,上距扫把沟4公里,下至汀洲14公里,港区岸线自县棉麻公司仓库码头至猫山口,长5000米,水域面积3平方公里。
1958年,始设城关港,置木质趸船1只,供芜安线客轮停靠。1959年上半年,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投资建候船室1座,面积260平方米,下半年建浆砌块石踏坡客运码头1座,1965年元月移交铜陵港务局,1979年拆迁,改为县棉麻公司仓库码头。1980年,铜陵市航运局投资2万元建候船室1座,面积240平方米。1981年省航运局投资2.5万元,建浆砌块石踏坡客运码头1座。
截至1987年,港区有候船室2座,面积540平方米(其中港务局1座,300平方米,航管站1座,240平方米),仓库1座240平方米。露天货场2座,17800平方米(其中港务局1座800平方米,航管站1座9800平方米)。
货场出口以黄砂、煤炭为大宗,1987年货物吞吐量18.5万吨,客运量11.7万人次。
七、大通港
大通港位于铜陵县大通镇,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上航90公里至安庆,顺江而下6公里抵铜陵市。港区范围,上起大通镇青通河口下至铜陵县航运公司,港区自然岸线长2.5公里。隶属铜陵市航运局管理。
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大通港就已形成。民国17年(1928年)港口年吞吐量已达10万多吨,大通当时为安徽著名的盐市、米市。抗日战争时期,港口设施遭受极大摧毁。
建国后,港口有了很大发展,1950年,设立招商局大通代理处,1951年,重建和悦洲大轮码头,恢复武汉至上海的长江干线客货运输。
建国初期,大通港有候船室1座,面积112平方米,简易块石踏坡客运码头1座,仓库4间。
1958年建浆砌块石1号客运码头,1964年建客运候船室1座,面积376平方米。1979~1982年,投资49.8万元,建灯笼沟货场1座,面积5.2万平方米。
1987年大通港有码头14座:客运码头2座(含轮渡1座)、货运码头12座(含自然岸坡2座)、泊位10个,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候船室1座,面积503平方米,简易堆场54867平方米、船台1座。198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4万吨。主要货种:进口有石油、食盐、粮食、木材等,出口以煤炭为主。
八、荻港港
荻港港位于繁昌县西北长江下游右岸的荻港镇,上航59公里至铜陵,下航49公里至芜湖。港区上起长兴圩,下至芦南石矿码头,岸线总长4670米,陆域面积373.7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09.31万平方米。
荻港港原系一个小商埠,民国7年(1918年)港口初步形成。有芜湖泰昌轮船公司、丰源公司的客班小轮由芜湖至安庆中途停靠荻港。
民国30年(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荻港,修建铁路,在江边建造专用码头,停泊千吨驳船,装载桃冲的铁矿石运往日本。解放初期,荻港港只有桃冲铁矿码头为固定码头,其余均为自然岸坡。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各类中小型企业的兴建,港口得到相应的发展。1956年,桃冲矿在江边新建平台式码头1座。1963年又建钢筋水泥结构码头1座,置趸船1艘。1964年,长江航运局投资26万元在荻港建水泥结构客运码头1座,置水泥趸船1艘。
截至1987年,荻港港有码头13座。其中:客运码头1座,可停靠千吨客货船舶;石头专用码头7座,铁矿石专用码头2座,石灰石专用码头2座,渡口码头1座,仓库3座,总面积1700平方米,货棚2座,总面积800平方,简易堆场4处,候船室1座,面积210平方米。港口机械化程度较低,装卸大都靠人力。
1987年货物吞吐量52.8万吨,出口以铁矿石、水泥、矿建材料为主。进口以化肥、铁、煤为主。
九、合肥港
合肥港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地处南淝河上游,是水路进出口货物的中心港口。
合肥港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港。《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湖)皮、革、鲍木输会也”。早在战国时期,合肥就形成舟楫云集、物资集散的重要港口,是中原通往东南各地的交通枢纽。
建国前南淝河河道淤塞,港口下移至东门外,码头为自然岸坡,只能停靠小吨位的木帆船和小火轮。建国后港口发展较快,已成为全省10大内河港口之一。南淝河是合肥港的主要航道,过巢湖经裕溪口入长江,有利于开展江、河、湖、海联运。以合肥港为起点辟有“合申”(上海)“合鄂”航线,上达四川、湖北、江西,下至江苏、浙江、上海并可通过江海联运延伸到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合肥港现有巢湖路、铜陵路、大兴集三个港区、港区内码头岸线长3100米,其中物资部门专用码头2210米,港内泊位77个,其中航运部门23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00吨级。1988年货物吞吐量120万吨。
港口拥有库场总面积54811平方米,其中码头总面积1284平方米,港口生产机械38台,最大起重能力为10吨。1988年完成客运26.4万人次。其中国营完成7.5万人次;集体2.7万人次;个体16.2万人次。
合肥港进出口主要货种有:进口以矿建材、钢材、化肥、日用工业品为大宗。出口以煤、粮、麻、茶及土特产品为主。
〔巢湖路港口区〕
始建于1954年,设有浆砌块石重力式货运泊位3个,岸线长220米,活动8吨轮胎吊机2台,岸边5吨固定吊机1台,年综合通过能力15万吨。设客运码头1座。
〔铜陵路港区〕
始建于1958年,设有浆砌石块重力式码头泊位10个,岸线长395米,起重机11台,年设计综合通过能力为40万吨。
〔大兴集港区〕
始建于1976年,1985年建成投产,大兴集港区是一座水、铁、公联运的现代化码头,主要运输任务是煤炭中转。码头岸线长360米,前沿水深2米,4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货场2.5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068米,港区公路1.8公里,设有岸边5吨固定吊机2台,煤栈桥2座,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为50万吨。
合肥港区建成的社会专用码头分布表

十、梅渚港
梅渚港位于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地处梅(渚)溧(阳)河的起点,顺河而下42公里至江苏溧阳。
梅渚是郎溪县的首镇,早在清朝年间梅渚港便是一个商埠基地。1951年8月,郎溪航运管理站成立,1952年下半年设梅渚航管所。当时港区航道狭窄,仅有一个石阶码头,为季节性通航航道。1967年以后,国家先后三次投资达27.6万元,为梅渚港清航、疏浚。
梅渚港港区范围上至梅溧河起点,下至洪桥坝,自然岸线长1.7公里,水域面积4.25万平方米,陆域面积3.20万平方米,码头总长117米,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60吨级。仓库1座,274平方米,堆场2处,4190平方米。港口无装卸机械,完全靠人力,效率很低,1987年货场吞吐量60.9万吨,其中进口2.1万吨,出口58.8万吨。主要货种:煤炭、矿建材料、粮食等。
十一、巢湖市港
(巢县港)
巢湖市港位于安徽省巢湖市东门外,裕溪河上游,距巢湖闸2公里处。东经裕溪河69公里入长江,西经巢湖入南淝河90公里至合肥市,港区座落在巢湖与裕溪河衔接的咽喉地带。港区范围,上至巢湖市东门坝,下至巢湖航闸引航道分岔处。
巢湖市港形成于三国时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进军居巢,孙权退保濡须(今东关),吴、魏即在今巢县、无为等地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要是利用水运运送兵员、粮草。太平军视巢县为军队粮源之一,军粮由裕溪河漕运至天京(南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芜湖利济轮船公司有轮船开芜湖~合肥客班,中途停靠巢县,枯水季节以巢县为终点。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巢县一带利用巢湖、裕溪河及其支流港汊天然水域开展水上练兵,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做准备。
建国初期,港口只有3座狭窄的石阶码头,1950年3月,巢湖航务管理局成立后,开始对港口实行管理和建设。
巢湖市港包括裕溪河故道南岸新港区和北岸老港区两部分。
北岸老港区位于巢湖市东门外裕溪河故道上游北岸,是巢湖市最大的货运作业区。
南岸新港区属城市防洪综合工程,1981年征购官圩土地150亩辟为新港,投资30万元,建4米宽栈桥码头1座,20米斜坡码头1座,港池拓宽40米,1985年6月竣工。
巢湖市港自然岸线总长1925米,有码头11座,总延长392.3米,设泊位14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铁路专用线964米,港区道路总延长1470米,起重机械17台,最大起重能力8吨,仓库面积1975年平方米,堆场面积10653平方米,1987年货物吞吐量34.7万吨,其中出口20.8万吨。主要出口货物是煤炭,主要进口货物有矿石、化肥、粮食及矿建材料。
长江五港吞吐量一览表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