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淮河水系港口
一、淮南港 淮南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右岸,地处淮河中游,是安徽省淮南煤炭输出的主要港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通煤矿建成投产,淮南港自此以煤炭外运而发展起来。民国25年(1936年)5月,淮南铁路建成,田家庵港成为水陆中转集散地,港口自然岸线长达100多米。民国27年,港口为日本侵略军占领,专为日军载运煤炭,但直到建国前夕,港口仍为自然状态。 建国后,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50年代港口吞吐量即已超过百万吨。70年代以后,由于公路、铁路迅速发展等原因,水运量有所下降。 淮南港港区范围上起李嘴孜码头,下至新城口码头,港区总面积24.578万平方米。其中水域8.803万平方米,陆域15.775万平方米,港区自然岸线长3.184公里。 淮南港内设有4个航管站,1个港务处,码头总延长1154米,31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港务局拥有生产用库场面积8365平方米。装卸机械31台,最大起重能力5吨,1988年货物吞吐量112.6万吨,出口78.65万吨,仅煤炭一项出口达52.4万吨,约占淮南煤矿输出量的8%左右。 二、蚌埠港 蚌埠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蚌埠市,是淮河第一大港,是安徽皖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蚌埠港历史悠久。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豪州钟离(今凤阳东)动工兴建中都城,蚌埠的王家营、高家营、柳树营......都有驻兵,南宿州通往凤阳府的大道经过埠蚌,此时蚌埠即设有渡口。清道光、咸丰年间,蚌埠居民马氏等从江苏板浦、淮阳一带贩盐用船运至蚌埠而后运销附近各县,由此,蚌埠逐渐成为“私盐集散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淮河第一家“利淮河工小轮公司”成立,开出客班。清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淮河铁桥竣工,随之津浦铁路全线通车,由于铁路建设的影响,蚌埠港从原来的渡口发展成拥有装卸码头、客运轮船运输的港口。民国元年(1912年)开挖了老船塘,1919年又开挖了新船塘,两塘水域面积17.8万平方米,铁路、公路直达塘边,客货船舶往来十分便利,此时蚌埠港已初具规模。 建国后蚌埠港的基础建设始于1950年。1951年改建淮河大堤,老船塘被填平,新船塘口门被封死,蚌埠港区域即被限制在堤坝以外的河滩上。1952年兴建了客运码头,长30米,宽69米,1955年兴建了候船室800平方米。1965年,蚌埠港按照“三五”规划开始扩建,建斜坡码头100米,堆场1000平方米,1966年建成大货棚44间2200平方米。1973年,省交通局投资150万元,在蚌埠港建低栈码头3座,长90米;高栈桥煤炭专用码头1座,长15米,装有喂料机和220米长的皮带输送机,前临码头岸线,后接铁路专用线,煤场装煤上船全部机械化。1976年竣工投产。此间,还新辟了2400平方米的堆场,蚌埠港开始有了机械化码头。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改造,蚌埠港港区范围,上起席家沟,下至龙子河,自然岸线长7.25公里,水域面积11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3万平方米。有码头6座,泊位22个。其中,客运码头1座,轮渡码头3座。仓座5座,2319平方米,堆场6处,1.32万平方米。装卸机械37台,最大起重能力12吨。1987年货物吞吐量52.2万吨,其中出口23.3万吨。主要货种:煤炭、矿建材料、粮食、化肥等。客运量19万人次。 三、凤台港 凤台港位于安徽省凤台县东南,地处淮河中游,沿淮河上航44公里至正阳关,下航35公里至淮南市。 凤台港始兴于清光绪年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凤台始通轮船,有“利淮河工小轮公司”经营的“正阳”号轮往返于正阳与蚌埠航线,中途停靠凤台。民国9年(1920年),利淮、通大、红庆三家私营公司和福淮公营轮船公司在凤台设代办站,凤台港始具雏形。民国24年(1935年),建砂石水泥结构的客运码头和渡口各1座,货运装卸则利用自然岸坡。 1949年底,在港船舶有200艘左右,2500载重吨。经过30多年的建设,凤台港港区范围上起航运公司船厂下至轮渡港池,港区面积:水域50万平方米,陆域83.31万平方米,港区自然岸线长6.2公里。凤台港拥有候船室1座360平方米,堆场面积5341平方米,有码头4座,总延长254平方米,设泊位7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有起重机械2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输送机械5台75米,1987年旅客发运量5.7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0.3万吨。其中出口26.4万吨,主要货种:出口以水泥、陶瓷、化肥为主,进口有煤炭、黄砂、农药等。 四、临淮关 港临淮关港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上航31公里至蚌埠,下航45公里至五河,130公里至盱眙入洪泽湖。 临淮关历来为交通要道,商贾舟樯云集,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挖淮宁桥(今新桥沟)船塘,民国初期在临淮关东面又开挖凤凰嘴船塘,供船只停泊、避风、装卸。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次年在马滩建津浦铁路专用线1条,并有月台、仓库等设施,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拆除。20世纪30年代,淮河岸边建有4个简易装卸码头,供货物中转运输之用。 建国前,临淮关港均为自然岸坡,无码头设施,1953年,船民利用清航时打捞出的石料,在船厂旁建成一个简易码头,后由搬运站修成一个装卸码头,一直使用至今。1970年,建直立式码头1座,长3米,码头后面有水泥平台货场30平方米。 港区自然岸线长2公里,水域面积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3.6万平方米,设泊位4个,码头总延长95米,堆场420平方米,1985年新建候船室1座546平方米,港口锚地面积8000平方米,水深1.5米,可常年停靠100吨级船只100艘,港口无装卸机械,全靠人力装卸,1987年,旅客发运量5.9万人,货物吞吐量19.3万吨。其中出口16.5万吨。主要货种:煤炭、粮食、矿建材料及化肥等。 五、怀远港 怀远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关镇,地处涡河入淮河口处,西有茨怀新河流入淮河,溯淮河上航128公里至正阳关,下航14公里至蚌埠。怀远港三面环水,水域宽阔。 怀远港自古就有扁舟往返。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率水军自亳县循涡入淮,出淝水时,泊于涂山脚下上洪,泛舟万艘。清末,蚌埠民营长淮轮船公司船首次抵怀,以后怀远港一直是船舶来往频繁。民国20年(1931年),美国人在此曾修筑踏步式和直立式浆砌石码头各1座,民国27年被日军焚毁。 1949年1月怀远解放时,港口仅有船舶29艘,载重296吨。 建国后,港口发展较快。1950年,吸收农副渔船40余艘,充实港口运力。1959年,废涡河口客运码头,起用怀城中心的新客运码头,码头岸线长70米,备有24米长的趸船1艘。1974年,建旅客候车室1座,面积279平方米。1984年4月,动工兴建怀远砂石码头,1985年10月1日竣工,工程总投资114万元,设计吞吐能力40万吨。 怀远港港区范围:上起涡河大桥,下至涡河口,港区面积,水域20.67万平方米,陆域12.88万平方米。港区自然岸线长6公里。有码头2座,5个泊位,总延长232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堆场面积6440平方米,装卸机械2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客运量13.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3.6万吨。其中出口37.3万吨,主要货种:粮食、化肥、煤炭等。 六、五河港 五河港位于安徽省五河县,地处淮河中游,上航76公里至蚌埠市,下航60公里至红山头入洪泽湖。 早在唐代,五河港就有各种商船、战船在这里转运物资。清朝后期,五河港依然兴隆,老码头顺河街一带,舟楫畅通,当时在没有陆路运输的情况下,五河港是淮河下游各地区生产、生活资料仅有的水路转运点。 建国前,五河港区只限于板桥叉啦渡口附近200米岸线上,货物通过驳划子运送。民国25年(1936年),五河港只有划子30余只,总载重量为百吨左右,承担渡运、零担货运和客运,跑临淮关和蚌埠航线,1950年,五河港有简易趸船客运码头1座,货运完全利用自然岸坡。 五河港的基础建设始于1973年,由省港航工程大队(省航道局)投资30万元,在五河外河口建客运码头各1座,同时开挖长70米宽60米的客运船塘1个,1976年竣工投入使用。 五河港港区范围:西至分洪闸,东至五河大桥下游250米处。港区面积,陆域2.2万平方米,水域4.4万平方米,港区自然岸线长2.2公里。设7个泊位,码头总延长280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有堆场25处,总面积1050平方米,装卸机械4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港口客运量14.6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8.8万吨,其中出口18.3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小麦、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货物以钢铁、化肥、矿建材料等为大宗。 七、天长港 天长港位于安徽省天长县,地处浔河岸边,下行1公里与新白塔河交汇,顺新白塔河下航15公里入高邮湖衔接京杭大运河。 天长县位于高邮湖畔,境内河流纵横,物产丰富。早在苏北运河形成之前,高邮湖乃为古漕运航道。晚清,天长县进出物资大部分赖于水路运输。 建国前,全县所有通航集镇的装卸码头基本上是自然岸坡,人力装卸。1954年,船民自己动手清理护城桥旧桥基,自建1座名为3号的小型码头,是当时天长唯一的石坡踏步码头。1975年,经省交通厅批准,在天长县东门浔河西岸建立新港区。工程投资51.6万元,1975年10月动工,1977年6月建成客货运输配套的港区。 天长港港区范围,上起浔河大桥下至新白塔河大桥上100米处,自然岸线长3公里,水域面积3.5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5万平方米。有码头10座(其中物资部门5座),泊位26个,岸线总长592米,最大靠泊能力60吨级。仓库1座420平方米,堆场10080平方米,客运候船室1座,405平方米,装卸机械11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货物吞吐量25万吨,其中出口11.1万吨。主要货种:进口以煤炭为主,兼有化肥、矿建、木材、食盐等,出口以粮食为主。 八、蒙城港 蒙城港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地处涡河中下游南岸,上航50公里至涡河,下航87公里至怀远县入淮河。 蒙城港始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蒙城在历史上是涡河的主要商埠之一,水运在该地区很有影响。建国前,蒙城没有固定码头。50年代初,出现了李竹园、石巷街河下两处土码头。1956年,淮河航运管理局投资1.57万元,在城关兴建430平方米候船室1座,1957年冬季,在城关北部开始建造节制闸,整个港区被节制闸分为两片:闸上水面宽为500米,前沿水深3米;闸下水面宽70~120米,前沿水深2米。 1971~1973年,先后投资15万元,在李安桥建成长50米的水浆砌块石直立式货运码头并安装3吨吊机2台。 蒙城港港区自然岸线长715米,水域面积8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52万平方米。码头总延长200米,设6个泊位,堆场面积240平方米,装卸机械2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货物吞吐量24.3万吨,其中出口12.2万吨,货物出口以粮食、农副产品为大宗,进口以化肥、煤炭、建筑材料为大宗。 九、颍上港 颍上港位于颍上县城东新河口,颍河西岸,上航80公里至阜阳市,下航45公里至沫河口入淮河。 颍上因颍水而得名。颍上夹于淮颍两河之间,为颍河水路咽喉。但过去因黄河泛滥,颍上水患严重,直至解放前,河下边无固定码头,装卸货物完全凭借自然岸坡作业,装卸点随河水涨落而变化转移。 1950年,在火爷庙和下溜两处始设固定货运土质码头。同年,在新河口坝内建候船室,约100平方米。1966年,在新河口建砖石水泥码头2座,岸线长70米,前沿水深1.3米,最大靠泊能力200吨级。1970年10月,淮河航运局投资2.8万元,在新河口下兴建岸线长30米的台阶式钢筋混凝土客运码头,其前沿水深1.6米,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 颍上港港区范围南至旱闸,北至生资公司,水域面积7.5万平方米,陆域面积4507平方米。3个泊位,码头总延长100米,有客运码头、候船室各1座。198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4.6万吨,其中出口6.8万吨。主要货种:出口以粮食、农副产品为大宗,进口以煤炭、化肥、矿建材料为大宗。 十、涡阳港 涡阳港位于涡阳县城关,地处涡河中游南岸,上航68公里至亳县,下航50公里至蒙城。 涡阳港是阜阳地区吞吐量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水铁联运综合性港口之一。 涡阳港始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当年曹操引水军自涡水入淮。公元225年,魏主复以舟师伐吴,循涡入淮。可见涡阳港在古代就已成为运兵、运粮的要地和港埠。 1956年随着水运事业的发展。在涡阳下浮桥兴建客运码头1座,1957年和1961年港口两次修建与扩建。1971年,濉——阜铁路通车,涡阳港因此变成了中转港,涡、蒙、亳及河南省邻近县的物资由此集散。因原有码头远离铁路,不能适应联合运输的需要,同年9月,经省交通局批准,投资25万元(第二年增加投资7万元共32万元),在涡阳铁路桥西侧,粮食二库河下建造1座水铁联运综合性码头——建港码头,新码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力式半机械化码头。 涡阳港港区范围,东起干沟西至化肥厂西边沟,港区自然岸线长473米,水域面积0.97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64万平方米,码头总延长371米,设11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仓库面积374平方米,堆场面积2359平方米,港内道路560米,铁路专用线1335米,其中装卸线长3269米。生产用装卸机械4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货物吞吐量18.4万吨,其中出口14.8万吨。本港进口货物主要为砂石、建筑材料、日用工业品等。出口有粮食、化肥、木材及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十一、阜阳港 阜阳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地处颍河与泉河、茨怀新河交汇处,濉(溪)阜(阳)淮(南)铁路在此与新港区交接。沿颍河上航43公里至太和,81公里至界首,从茨河铺入茨怀新河经插花、阚疃、上桥入淮河到蚌埠。阜阳港是阜阳地区水铁联运综合性港口之一。 建国前,阜阳港无固定码头,完全凭借自然岸坡,码头随水位的升降和航道的变迁而转移。1949年,航管部门根据河道状况,初步确定了从泉河口至七里河3华里长的河岸为码头区。1958年,兴建颍河阜阳节制闸,因中转货物需要,各物资部门分别在七里河建中转仓库。1959年,七里河建块石直立斜坡码头两座,1963年,阜阳船闸建成通航后,每年吞吐量保持在60万吨左右。 1971年,濉阜铁路正式通车,为使水陆衔接,同年7月在阜阳闸上游左岸500米处,兴建新港码头,新港码头岸线长350米,泊位4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前沿洞水深1.5米,仓库两座,容积为949.38立方米,货场3059平方米,装卸机械12台,最大起重能力为3吨。1973年建成交付使用,当年货物吞吐量达66万吨。 1980年,由于颍上建节制闸无过船设施,颍河断航,加之濉阜铁路通车,汽车增多等原因,使大批货物弃水走陆。1987年,阜阳港港区自然岸线长0.8公里,码头总延长160米,设泊位7个,最大靠泊能力300吨级。仓库堆场总面积4019平方米,铁路专用线4750米,其中装卸线1200米,吊机4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1987年货物吞吐量16.9万吨,其中出口14.4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矿建材料、煤、钢铁、水泥等。 十二、双墩港 双墩港系大潜山总干渠上的终点港,位于安徽省长丰县的双墩集,溯渠道而上143公里途经六安市抵渠首横排头,接东、西沛河,可深入到大别山腹部。双墩港是皖西革命老区沟通内外交通的重要水铁联运中转港。 1969年12月,省交通纵队投资100万元,由省港航工程大队负责兴建双墩港,1970年8月又投资51.22万元建铁路专用线1条,1974年初步建成。1982年,省航运局及省港航工程处又投资101.6万元用于港区扩建。港口设计吞吐量为48万吨。 由于大潜山总干渠航道水位由水利部门控制,一年中停航60天左右,最多达6个月,双墩港的年货物吞吐量一直在17万吨上下徘徊。 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18.7万吨,完成量未达到设计通过能力。 双墩港港区自然岸线长0.572公里,港区总面积9.13万平方米,其中陆域5.63万平方米,水域3.50万平方米。有仓库4座(物资部门1座),面积2160平方米,堆场460平方米,装卸机械18台,最大起重能力3吨,设泊位17个,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铁路专用线1894米。 双墩港主要进口货物以铁粉、黄砂为主,出口以煤炭、食盐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