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盛产木材、桐油、麻等造船材料,省内又有横贯淮河、长江两水道。早在汉代就兴起造船工业,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庐江郡是当时的造船基地之一,以后在新安江、长江、淮河三水系及巢湖水域,随着航道条件和运输货物的特点,建造了不同船型的木帆船:淮河水系有适应南粮北运的“粮划子”;长江支流青弋江有专运茶叶的“仙踏子”;巢湖水面上有捕鱼兼作运输的“跳驳子”,适航于新安江上游浅水急流航道的“舴艋”船型等,都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来的,这些船舶的制造,多是在各水系沿岸的市镇上设有造船行业,如淮河水系的怀远、正阳关、太和;巢湖水系的巢县、三河;长江水系的芜湖、安庆;新安江水系的屯溪等地,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亦工亦农的修造船技术力量。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洋务派代表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制成船长55华尺,蒸汽主机木质明轮,曾国藩赐名该船为“黄鹄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轮船。 20世纪初,安徽省各水系商办轮船公司相继建立后,最初从外省购买轮船营运,接着,淮河水系的正阳关、阜阳、太和等地,在民国9年(1920年)后开始制造木质轮船。民国24年(1935年)淮南商办大通煤矿为解决采煤外运的需要,由该矿机厂自行设计制造一艘钢质蒸汽机拖轮“大通三号”,是安徽省制造的第一艘钢质轮船。 建国后,全省的轮船修造业由小到大,所修造的船舶亦由木质船发展到钢质船,并由内河小型船舶发展到江船、海船和万吨级远洋船舶。这些企业有地方交通系统所属的蚌埠、江风、巢湖和凤台船厂,可以修造内河、长江和沿海使用的1500吨以下驳船和700千瓦以下的机动船;有长江轮船总公司所属的江东船厂,承担着长江中下游客货轮、推轮和货驳的修造;有中国造船总公司所属的芜湖造船厂,除生产军品外,主要制造沿海货轮、拖轮和集装箱船;有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在繁昌县荻港镇新建上海海运局荻港船舶修理厂,可承修万吨级远洋船舶;有安徽省水利厅机械疏浚工程公司在蚌埠建立的修造厂,除修理各式挖泥船外,并小批量生产200立方米/时,500立方米/时绞吸式挖泥船;有省国防工办所属的向阳机械厂、先锋机械厂、安庆船用柴油机厂和安庆船用电器厂,可制造长江和沿海用船舶、主付机和电器设备;还有安徽省内水运条件较好的地、市、县,于1956年后陆续建立了不少集体所有制造船厂,至1987年末,独立经济核算的船厂达35家,生产着内河支流使用的钢质船和水泥船,截至198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修造船厂55座,职工总数1882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106.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