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木质轮船的工厂,是湘军首领曾国藩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安庆设立的,内军械所是综合性军火工厂,主要生产炸炮、子弹、火药及轮船,负责小火轮制造的是技术人员徐寿(1818~1884年)和华衔芳(1813~1902年)二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建造一艘长约二丈八、九尺的蒸汽机小火轮,在安庆下水试航,每小时航速12.5~13华里,曾国藩下令放大试制,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徐寿负责放大制造,至同治四年(1865年)军械所迁南京后完成。这艘船自重25吨,长55华尺,机舱设在前部,单缸蒸汽机,缸长2尺,径1尺,炉径2尺3寸许,炉管49条,长7尺2寸,管径1.5寸,转轴长1丈2尺8寸,直径1.8寸,为明轮推动。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南京下关正式试航,平均每小时航速:顺流28里,逆流16里,曾国藩命该船为“黄鹄号”。
二、淮南大通煤矿机厂
华商淮南大通煤矿机厂是制造安徽省第一艘钢质拖轮的工厂。民国24年(1935年),由矿代理人王德淄(解放后曾任淮南煤炭局局长及煤炭部工业科研所所长)布置所属机厂组织力量制造钢质拖轮,机厂共有职工50余人,有铸造、金加工、冷作火工等工种和设备,仿照淮河中已有的钢质拖轮,自制了锅炉、蒸汽机、船体的传动推进操纵系统,于民国26年“七七事变”前夕在淮南田家庵安装完成下水试航。其拖力和航速都是当时淮河钢质拖轮中最大和最快的。该船长22.02米,型宽4.0米、型深1.53米,吃水1.4米,排水量39吨、蒸汽主机52千瓦,船体及锅炉均为铆结构。此船于日军侵占淮南时,由大通煤矿于民国27年6月沉入正阳关鲁口子淮河水底,解放后于1957年打捞出水修复后归淮河轮船公司使用。命名为“皖淮拖45号”,1976年拆去蒸汽机,换装6160型99千瓦柴油机,1987年仍在使用,船龄已逾50年。
三、安徽省蚌埠船厂
蚌埠船厂座落在蚌埠市交通路北端、淮河南岸。原址在蚌埠西市区高台孜,系抗日战争初期民国27年日本在沪的垄断资本“上海内河公司”为使其营运船舶在淮河水系及时维修所建的修船厂,厂名为“上海内河公司蚌埠支店轮船修理厂”,设备有机床3台,工人有铸、锻、车、钳等工12人及部分临时工。民国34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安徽省公路局接收,厂名全称为“安徽省公路局航运站修船厂”。1949年元月蚌埠解放,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政组接管,于3月25日正式复工生产,厂名全称为“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用事业部航政机械修理厂”。1951年4月划归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领导后,开始建造木质浅水客轮和拖轮,生产业务扩大,原厂址远不适应,迁至市交通路扩建。1974年开始建设船台滑道和淮堤旱闸开启桥工程,1982年基本建成,从而形成可修造船宽不大于11米,自重不超过300吨各类船舶机械化上下坡的能力。1987年通过技术改造,使船台横移区和船棚配套完成,有7个船台可同时修造船。该厂于1984年由省航运局下放蚌埠市交通局领导。
全厂占地总面积15183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417平方米,船台面积19420平方米,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816.1万元,净值498.71万元。有各类设备340台件,其中:金属切削机床48台、锻压设备10台、焊接设备94台、动力设备13台、起重运输设备47台、船台承载能力300吨、主滑道长度516米、船位轨道7条。
1987年末全厂职工总数725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9人,初级技术职称30人,工人总数488人,平均技术等级4.5级。
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1.4万元,净产值319万元,百元产值流动资金占用额77.27万元,利税总额89.17万元,交国库利润21.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715元/人。
生产产品:1951~1987年共造船1040艘,1987年造船97艘10441综合吨,最早生产的船舶是1951年制造的125客座木质长淮号客轮2艘,1956年制造的200座钢质新苏杭号客轮,1952年制造的33千瓦木质华东号浅水拖轮7艘,1954年制造的88千瓦钢质皖淮20号拖轮,最大的产品是1987年制造的200立方米/时钢质绞吸式挖泥船和1986年制造的400吨专用驳船。制造最多的产品是100吨级钢质半甲板货驳,获奖产品是79型汽艇,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进步奖,除船舶产品外,尚有1970~1978年间生产的B 650型牛头铇床40台,C 6140型全齿轮车床67台,以及与18千瓦船机配套的CFY—A 1型船用齿轮箱785台。
四、芜湖造船厂
芜湖造船厂位于芜湖市劳动西路118号,长江右岸,隶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其前身是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人所建的修船厂,名“德兴铁工厂”。有旧机床12台,小船修理滑道二条,可以维修300吨以下的机动船和驳船。1949年4月芜湖解放,该厂收归国有,与前国民党第六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安澜工校实习工厂合并,1952年更名为“国营芜湖铁工厂”,职工人数547人,厂区面积5600平方米,有机械设备6型修船滑道4条,1953年建成安徽省第一艘排水量为61.5吨的抓斗式挖泥船。1954年因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局领导,改名“芜湖造船厂”,同年开始扩建,1956年3月完工,厂区面积发展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职工增至1800多人,生产能力除军品外,主要制造客轮、货驳等船舶。1970年继续扩建,建成万吨级船台一座,装焊平台一个,以及“数控切割机”、“中频弯管机”、“40吨高架吊车”等设备,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开始制造1200吨海洋调查船、海洋救助拖轮、三用工作船及集装船等远洋船舶。
1987年全厂占地总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36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715.8万元,净值3708万元,拥有设备1153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42台、锻压设备46台、焊接设备364台、动力设备235台、起重设备92台、运输设备65台。船台滑道长300米4条,长136米1条,浮囤船码头长156米,宽15米。
1987年全厂职工总数486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技术职称166人,初级技术职称195人,工人3041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
工业总产值,1950~1987年共完成98079万元,1987年完成3251万元,净产值94万元,百元产值流动资金占用额160元,利润总额743万元(政策性亏损),全员劳动生产率6618元/人。
制造产品,1953~ 1987年共计造船129个品种,2570艘;1987年造船28艘16942吨;最早生产的船舶是1952年开始制造的55立方米抓斗式挖泥船,制造最多的产品是1959~1983年间制造的50匹马力钢质拖轮,共制造998艘;最大的产品是1983~ 1985年按出口要求制造的300箱集装箱船,总吨位5100吨,主机功率4800千瓦。科研产品有60年代末采用铝合金铆结构制造的中国第一艘水翼艇,41客位、时速63公里;有70年代初制造的特种用途玻璃钢艇,艇长399米,是中国第一艘超过30米长的玻璃钢艇;还有80年代初采用全铝焊接工艺的“龙门”号艇。
五、芜湖江风船厂
江风船厂位于芜湖市长江南岸,弋矶山矶嘴下游,水流平稳,水域条件好,厂区岸线285米,正常水位时,有8个船台可同时修造船舶。
江风船厂的前身系浙江宁波人郑连森独资在芜湖开办最早的船厂。民国24年(1935年)通过日本三菱公司所属“明丰号”拖轮上的船员介绍来芜湖三菱公司所在地江边办厂,建有5间住房和7间简陋草房车间。主要承包芜湖三菱公司木驳船的修理业务,后来扩大修理社会船舶。民国36年(1947年)郑连森去世后,由继承人郑硕燕经营,改为集股方式以扩大资本,厂名“森森记船场”。
1952年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以1.6万元收买了“森森记船场”,作为芜湖航运部门的船舶保养场,更名为“芜湖船舶维修保养组”。1953年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撤销,改属省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领导,1954年扩大为“芜湖船舶保养场”。1956年由芜湖市人民委员会命名为“芜湖市江风船厂”,隶属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1984年下放芜湖市交通局领导。
1987年全厂占地总面积6285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374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67.5万元,净值263.4万元。有设备20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7台、锻压设备15台,焊接设备85台、动力设备6台、起重设备20台、运输设备3台。
1987年全厂职工总数62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7人、初级技术职称28人,工人401人,平均技术等级4级。
工业总产值,1952~ 1987年共完成10620.2万元,1987年完成705.1万元,净产值211.6万元,流动资金占用金额599.4万元。1957~1987年共上缴利润600.3万元,1987年利税总额71.9万元,交国库利润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264元/人。
生产产品,1965年以前主要是修造木质船舶。1905~1987年共制造钢质船767艘、3580客位、15785千瓦、8.94万载货吨,1987年造钢质船80艘、9106载货吨,在以上产品中,首次建造的是1965年开工的50立方米开底泥驳和“皖江号”客轮。科研产品有1972年研制成功由国家科委下达的“全玻璃钢结构喷水浅水客轮”。最大的产品是1970年制造的1500吨甲板驳和442千瓦港作拖轮。制造最多的产品是127吨半甲板货驳,获奖产品有1985年制造的33米18车汽车渡轮和1984年制造的200吨供油轮,均获芜湖市政府颁发的技术开发成果四等奖,1985年交通部在湖南湘潭召开的优秀船型表彰会上该厂设计的70吨半甲板驳评为优秀船型,获设计二等奖。
六、长江轮船总公司江东船厂
江东船厂位于芜湖市弋矶山北,西临长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厂区地形平坦,岸线全长400余米。
江东船厂的前身是皖南行署农林处农业工程队的修配厂,建于1950年初,当时设备有车床3台,牛头铇床和锯床各1台,1952年农业工程队将排灌业务移交地方,全部人员及设备转向工业生产,更名为“农具修配厂”,属省农林厅,开始修理轮船发动机。1954年改属芜湖市工业局,更名为“芜湖市铁工厂”,1955年迁至弋矶山北扩建,1956年芜湖市第二化工厂并入更名为“芜湖市船舶厂”,投资新建了铸工、金工车间,船台和三轨滑道1条,生产任务转向修造船舶。1958年中共芜湖市委决定改变工厂生产任务为各类通用机械,更名为“芜湖江东通用机械厂”。196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厂划归省交通厅领导,更名为“安徽省交通厅芜湖船舶修理厂”,以修造内河船舶为主,继续扩建船台、滑道和车间,1965年根据国家经委、交通部“关于试办长江航运托拉斯方案”,该厂划入长江航运公司,开始建造长江干线的客货轮、拖轮和驳船等产品。
1987年全厂占地总面积254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1445平方米,船台面积3332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702.1万元,净值1253.3万元,有设备673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78台,锻压设备17台、焊接设备218台、动力设备6台、起重设备59台、运输设备30台、船台承载能力400吨,主滑道长度168米,船位轨道8条。
1987年全厂职工总数2070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24人,初级技术职称68人,工人总数345人,平均技术等级4.5级;完成工业总产值1640.16万元,净产值188.7万元,流动资金占用额2196.56万元,利税总额59.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939元/人。
生产产品1953年至1987年共造船294艘,172628综合吨,1987年制造22艘,19540综合吨。首次建造的产品是1500吨散装水泥钢驳,总长38.6米,型宽16米,型深5.6米,水泥用压缩空气自动装卸,计造4艘,亦是出口香港的产品;最大的产品是1500吨甲板驳,主尺度75米×13.3米×3.4米,建11艘,创优产品是GJ-40联接绞车,系手动船用联接绞车。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1987年的新产品是882千瓦推轮,主尺度36×9.2×4.2米,计造4艘,适用于长江中下游,机仓采用气电遥控。
七、安徽省巢湖船厂
巢湖船厂位于巢湖市东门口巢湖岸边,1970年10月由巢湖航运管理局兴建,主要修造巢湖航运局所属船舶。1978年巢湖动力厂并入后,企业机构和生产能力扩大,改属安徽省航运管理局领导,1984年下放巢湖行署交通局。
1987年全厂占地总面积24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船台面积258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43.1万元,净值454.7万元,有设备226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58台、锻压机床19台、焊接设备99台、动力设备3台、起重设备19台、运输设备14台,船台承载能力350吨。
1987年全厂职工总数494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2人,初级技术职称10人,工人总数366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完成工业总产值648.6万元,净值176.19万元,流动资金占用额256.7万元,利税总额67.66万元,交国库利润1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318元/人。
生产产品,自建厂至1987年共造船476艘,其中1987年制造53艘,首次建造的产品是1970年制造的60吨钢质货驳,最大的产品是本年开始建造的1500吨甲板驳,制造最多的产品是100吨和127吨半甲板驳,此两种产品已创优,科研产品有1979年由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全玻璃钢船体40座内河侧壁式气垫船,于1981年建成下水,新产品有500吨渣油驳、180座豪华客轮及136千瓦顶推轮。
八、安徽省凤台船厂
凤台船厂位于淮南市凤台县河东黑龙潭,西临淮河,1970年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的关于《凤台船厂设计任务书》,由省交通厅交蚌埠船厂负责筹建,工厂设计由六机部上海第九设计院承担,水工及土建工程由省港航工程大队施工,安装工程由筹建处自行施工,基建工程自1970年5月开工,1971年开始边建设边生产,至1973年4月基本建成,隶属于安徽省交通厅,1984年下放淮南市交通局领导。
1987年全厂占地总面积33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819平方米,船台面积325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4万元,净值268万元;现有设备20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2台、锻压设备11台、焊接设备53台、动力设备3台、起重设备11台、运输设备4台,船台承载能力300吨,滑道长度90米,船位轨道4条。1987年全厂职工总数31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3人,初级技术职称13人,工人总数210人,平均技术等级5级,完成工业总产值369.2万元,净产值98.5万元,流动资金占用额419.9万元,利税总额47.3万元,上交国库利润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610元/人。
生产产品,1971~1987年共造船355艘,37545综合吨,1987年造船51艘,6092综合吨。首次建造的是1970年开工的24米钢筋混凝土趸船,最大的产品是1977年制造的300吨钢质半甲板驳和1979年制造的589KW海磁检查艇,制造最多的产品是钢质货驳。
九、非省交通部门所属的船厂
安徽省的国营修造船厂除以上八个船厂外,尚有省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办公室于1967年在枞阳县下枞阳建成的“安徽省向阳机械厂”,投资2000余万元,职工总数1200余人,于1970年开始投产,先期曾生产过军品船,后亦制造过长江及沿海用拖轮、货轮及甲板驳等产品,进入80年代因出现任务不足,效益欠佳。还有上海海运管理局于1971年在繁昌县荻港镇新建的“上海海运管理局荻港修船厂”,投资7000余万元,职工总数2000余人,于1979年底建成投产,具有承修万吨海轮的良好的泊位码头和各种设备,及举力4720吨和6500吨的浮船坞,进入80年代因很少有万吨海轮进此厂维修,生产效益甚差。再有安徽省水利电力厅于1959年在蚌埠建成的“安徽省水利机械疏浚工程公司修造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0余万元,职工总数470余人,可以制造500立方米/时、200立方米/时绞吸式挖泥船,系安徽省修造疏浚船舶的专业厂。
十、安徽省各轮船公司所属修船厂及航修站
省内国营修造船厂,除以上各厂外,尚有长江、皖江、淮河轮船公司及航道局所属的修船厂和航修站共8个单位,分别列表如下:
安徽省各轮船公司所属修船厂及航修站情况表

安徽省各轮船公司所属修船厂及航修站生产情况表

十一、船舶设备厂
安徽省的修造船厂企业,除了直接从事船舶修造的船厂外,尚有船舶主辅机及设备配套企业,主要有:安徽省先锋机械厂(舒城),安徽船用柴油机厂,安庆船厂电器厂,马鞍山市锚链厂。
十二、集体所有制修造船厂
安徽省修造船企业除以上国营厂、站及四个船用设备厂外,尚有池州造船厂、阜阳市造船厂、东至船舶修造厂、蚌埠淮河船厂等35个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其中有的制造小型钢质船舶,有的专门制造水泥船,有的专业生产船舶附件,这些企业的名称、厂址、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产值、产量等分别列表,见表4-3-3、表4-3-4。
安徽省独立核算集体所有制船厂概况表

安徽省独立核算集体所有制船厂生产情况表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