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造船工艺
中国建造木船的工艺技术在历史上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唐代对造船木料的联接就采用铁钉榫合方法,宋代已有了先设计制作船模,后画出船样据以施工的工艺,均比西欧国家早300多年。钢船制造工艺,50年代多是学习苏联的经验,70年代又吸取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的经验,制造工艺日臻完善,对缩短造船周期、改善劳动条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有积极作用。
〔船体线型放样〕
芜湖造船厂1972年开始采用船体数学放样,其余各厂均为比例放样。
〔钢材切割加工〕
芜湖造船厂于1958年,向阳机械厂于1970年采用数控自动和半自动切割工艺,其他各厂多为手工切割。
〔分段分片制造〕
芜湖造船厂于1958年开始采用整体和平面分段造船,并于1976年推行公差造船、无余量装配。向阳机械厂于1970年、凤台船厂于1977年、江东船厂、蚌埠船厂于1979年、江风船厂于1983年,荻港船厂于1984年开始采用分段造船,其他各厂均是整体建造。
〔焊接〕
芜湖造船厂于1952年造船采用铆结构,1955年起采用铆焊混合结构,1956年后全面采用焊接结构,1958年起开始采用自动埋弧焊和半自动角焊,1965年开始采用CO 2气体保获焊。1982年采用脉冲氩弧焊、自动、半自动氩弧焊和手工氩弧焊等种焊接工艺焊成中国第一艘铝合金艇。向阳机械厂于1970年,荻港船厂于1984年开始采用自动埋弧焊,蚌埠船厂于1954年造船采用铆混合结构,1957年起采用焊接结构。江东船厂于1956年采用焊接结构,其他各厂开始造钢船时间较晚,均为焊接结构,且多系手工电焊。
〔预装〕
芜湖造船厂于1976年起较全面地推行管系放样预舾装。江东船厂于1977年开始采用管系单元组装,并于1984年使用电子计算机作管系放样。蚌埠船厂于1978年开始采用管系放样单元组装,其他各厂均是在舾装时现场装配。
〔除锈〕
芜湖造船厂于1969年开始采用船体分段或整体喷钢丸除锈,其他各厂多为喷砂或手工除锈。
〔探伤检验〕
芜湖造船厂于1958年,蚌埠船厂、江风船厂于1963年,向阳机械厂于1970年,江东船厂于1971年,省水利机械疏浚工程公司修船厂于1974年、凤台船厂于1976年,巢湖船厂于1979年开始使用X光拍片作船体焊缝探伤检验,其他各厂尚不具备X光拍片检测手段。
二、造船设备
船厂的主要设备是船台、船坞及其起重设备,这些设备的优劣标志着船厂的生产能力。安徽解放前各地造船多是选择江、河、湖边滩地整平就地建造,造好后即在滩地铺上秫秸将船搁上,用人力盘车绞下水,或等水位上涨时将船浮起,解放初期各厂多采用木方和滑油板绞船上下水,以后逐步建筑船台、滑道、船坞,并配备一定能力的起重设备。
〔船台滑道〕
芜湖造船厂于1971年建成一座下水时承载能力为1000吨的船台长216.4米,宽26米,滑道长136米,原有四条承载能力300~500吨下水滑道,江东船厂于1964年建成长168米,承载能力250吨的滑道一条,后经屡次扩建,船台拥有36米、88米、90米、120米船位轨道各两条。向阳机械厂于1970年建成长320米,承载能力750吨的滑道一条,船台横移区长120米,宽50米,有90米×16米船台两座,110米×12米船台1座。蚌埠船厂于1982年建成长550米承载能力300吨滑道,船台横移区长75米,宽40米,有64米×18米的室内船台2座,露天船台5座,凤台船厂于1972年建成长55米,承载能力100吨小滑道一条,有70米×9米、60米×18米室内船台各一座,120米×14米露天船台1座,荻港船厂于1979年建成115米×19米船台1座,其他各厂多为船棚或露天作业。赖木方或气囊上下水。
〔船坞〕
上海海运局荻港修船厂于1979年建成后,拥有浮船坞两座:7021浮船坞,长135.72米,宽22.14米,举力4720吨。庐山号浮船坞,长158米,宽24米,举力6500吨。可以修理万吨级海船。
长江轮船总公司芜湖分公司所属二坝航修站拥有浮船坞两座:CW 401浮船坞,长45米,宽17米,举力400吨。半载式浮船坞,举力90吨。
〔起重设备(用于船台和装配作业)〕
芜湖造船厂有80吨高架吊1台、40吨高架吊两台、15吨高架吊1台和40吨、16吨轮胎吊各1台,江东船厂有5吨单臂高架吊和30吨门式吊车各两台,30吨起重船一艘。荻港船厂有15吨高架吊1台、35吨高架吊1台,60吨浮吊1台和20吨、30吨、40吨汽车吊各1台,向阳机械厂有50吨龙门吊1台,15吨履带吊两台,10吨轮胎吊两台。凤台船厂有40吨、10吨龙门吊各1台,10吨行车两台、5吨汽车吊1台,蚌埠船厂有15吨、10吨履带吊各1台,15吨行车两台、5吨汽车吊1台及8吨龙门吊1座,江风船厂有16吨轮胎吊1台,其他各厂在船台上多无起重设备,靠人抬肩扛作业,仅有绞船上下坡的电动卷扬机设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