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机场
一、固定机场 〔安庆机场〕 民国18年(1929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在安庆市西门外沙帽洲的长江水面设水上机场,供沪汉、沪蓉航线水陆双翼飞机起降。 据[近代中国民航史稿]述:民国19年7月8日,前中国航空公司沪蓉航线管理处和中国飞运公司合并为中国航空公司。该公司民国23年6月,在沪蜀航线上的安庆设站,站址在江边西门外近大观亭,在江边浮码头设厂棚一座,飞行厂面积:水面。材料由上海站供给。气象设备有测风向风速仪一具,气压、气温表各一个,无线电设备有5W短波无线电机一台,油料直接由汽油公司供给,有卫生设备,交通由人行道抵达。中国航空公司除在南京、汉口设办事处外,在安庆设有事务所,房屋租用。有事务员1人。安庆事务所对往来机场的乘客及货物,用汽车接送。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在安庆龙狮桥先后修建两个小型机场,跑道长800米,土质碎石道面;民国25~26年,安庆东门李家洼体育运动场改建成机场。蒋介石五十寿辰时,国民党空军飞行大队长、留德飞行员孙桐纲首次驾驶天柱号飞机降落安庆机场,安徽省政府曾举行盛大欢迎会。此后,水上机场废弃。 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把李家洼机场扩建成驼龙湾机场,跑道长1800米,宽60米,草皮道面。民国30年8月,日军在其侵占区内办的中华航空公司飞机使用过该机场。 建国后,安庆机场于1952年修复,并设航空站。其时机场距安庆市东7公里(真方位83°方向)。跑道磁方向50°~230°,长1000米,宽60米,厚0.10米,卵石草皮道面,可承受里—— 2型飞机重量。滑行道在跑道西北侧垂直于跑道,长125米,宽12米,厚0.22米,碎石道面。停机坪在候机楼前,长68米,宽45米,厚0.22米,碎石坪面。导航台在跑道中心320°的338米处。候机楼设有小卖部、食堂等服务设施,可容旅客40~50人。机场复航后,有宿舍、办公室、调度室、气象台、车库等设施,约500平方米,设备简陋。仅有上海民航管理处飞沪汉线的里—— 2型和革新型飞机加油、备降、运送邮件,没有正常航班业务。1954年夏的一天下午4时,长江洪水淹没机场,半数房屋倒塌,人员、设施被安庆军分区指战员救出,此后机场停航,航空站随之撤销。 1965年6月,芜湖航空站撤销,迁至安庆,恢复设立安庆航空站。原机场修复后起降运五型飞机,原合肥——芜湖——屯溪航线改飞合肥——安庆——屯溪。1981年因客货源不足,航空站撤消,机场设施移交安庆市城建局。 〔阜阳机场〕 民国20年春,国民政府在阜阳城南九里沟抄倪姓田产1000亩修筑飞机场,民国24年竣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九里沟机场因靠近蚌埠机场而废弃。 民国31年春,国民政府在阜阳城西李家集(现阜南县境内)新修一处机场,有民用飞机起降。后因黄河洪水淹没废掉。 1957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阜阳县城西南双谷堆修建阜阳机场。由阜阳县交通局童永亭、李克让负责,王永庆指挥施工。阜阳机场位于现阜阳市西4公里处(真方位258°方向),征地面积403.9亩,约11万平方米。当年秋季施工,国家拨黄豆、大米以工代赈。机场跑道为碎石道面,磁方向45°~225°,长400米,宽50米,厚0.3米,压实为0.2米。北端安全道长75米,宽200米。同年施工未结束又进行扩建,跑道延长至1000米,宽50米,厚0.3米,碎石道面,可承受里—— 2型以下飞机重量;滑行道在跑道东南侧,距跑道东北端300米处,长104米,宽12米,厚0.23米,碎石道面;停机坪在跑道东侧,长50米,宽20米,厚0.23米,混凝土道面;跑道东北端的侧安全道和端安全道各长75米,导航台设在跑道中心75°方向560米处。候机室可容70~80名旅客。1958年初组建阜阳航空站,是年2月18日机场竣工试航成功,3月2日开航。 〔合肥三里街机场〕 民国23年国民政府在合肥市东北角修建三里街机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强拆民房扩建三里街机场。扩建后跑道长1000米,土质道面,供小型轰炸机使用。机场建筑有一碉堡、三间茅房,机场四周设围墙水沟。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场废弃。 民国38年1月合肥解放时,机场碉堡被炸毁。同年3月19日,国民党空军一架博仁号教练机从杭州笕桥机场起义,降落在三里街机场。50年代初,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没有空中交通,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请示周恩来总理,要求民航飞机通航。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民航局办理。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投资修复三里街机场。修复后的机场设备简陋,跑道为碎石道面,晴天飞机可以起降,雨天跑道泥泞停飞。另盖几间平房作调度室和办公室,几间草房作宿舍。 1956年的一天,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接中央通知需急赴京开会,因雨天,三里街机场飞机不能起飞,曾希圣只好改乘火车。1957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扩建三里街机场,投资98万元,由中共安徽省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赵凯担任机场扩建总指挥,吴信元、齐建华、姚国栋、李兆槐为副总指挥,黄用康为工程师。扩建后跑道长1000米,宽50米(中间道面30米宽为水泥,两侧各10米宽为沥青),水泥道面,新修调度楼。1957年初机场扩建工程开工,8个月完工,当年11月24日开办航空业务。新建候机楼有大、小候机室各一个,大候机室可容100名旅客,小候机室可容20余名旅客,供重要外宾及党、政、军首长候机。 1962年机场再次扩建,民航安徽省管理局边组织飞行、边组织施工,当年完工。扩建后机场面积约900亩(约合60万平方米)。跑道长1200米,宽50米,厚0.18米,水泥道面,承受重量25吨;安全道长150米,跑道西南侧修有滑行道长560米,宽14米,柏油道面;跑道中心以西有一、二、三号联络道,一号为水泥道面,二号为碎石道面,三号为三合土道面,每条道长100米、宽14米。可供安—24、伊尔十四、里—2、安—2(运五)等型飞机起降。停机坪长100米,宽50米,供飞机停放。至1977年,三里街机场共有生产、生活用房10295平方米。 1977年底合肥骆岗机场启用,1978年三里街机场关闭并移交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使用。 〔金寨吴家店机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省政府于民国27年迁至立煌县金寨镇。民国31年2月,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党军队第五战区奉国民党中央命令,指挥鄂东挺进军,安徽省立煌、霍山和湖北省麻城、罗田、英山5县民工3000余人修建吴家店机场(今金寨县斑竹园吴家店的李磅村)。民国32年秋,麻城、罗田、英山、霍山、立煌5县联防办公处主任何荣先立下军令状,吴家店机场于民国33年春动工,一年完工。民国34年8月24日机场正式启用。 机场两侧山坎下凿有3个飞机掩体工程的山洞,每个洞深近30米,可容3架飞机。机场起降飞机大多为战斗机,也有为省政府和驻军运送物资的运输机,美国人往来频繁。降落飞机最多的一次达30余架,宋美龄曾来此机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政府迁往合肥,吴家店机场关闭。50年代初,机场原址植桑成园。 〔屯溪机场〕 屯溪机场位于屯溪市西5.5公里处横江与率水的交汇处(真方位294°方向)。1958年由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修建,同年4月开始筹建,1959年10月竣工。机场面积12.72万平方米(约190.8亩)。机场大部原为农田,有部分山岗和平房。修建后,跑道长400米,宽50米,碎石道面;停机坪长40米,宽20米;滑行道长200米,宽10米,厚0.23米;两端安全道各长100米。1959年组建屯溪航空站,同年10月20日,民航上海管理局用安—2型飞机试航成功,11月11日,屯溪——芜湖——合肥航线正式通航,使用安—2型飞机。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黄山游客日益增多,飞屯溪机场的安—2型飞机不能满足客流量增大的需要。1966年,中国民航总局决定扩建屯溪机场,机场扩建指挥部总指挥张涛,副总指挥赵连城、丁保庆、凌家训。当年3月动工,9月竣工,跑道长1200米。是年9月20日验收合格,9月29日,民航上海管理局用伊尔十四型飞机试航成功,随即开航。1980年3月,中国民航总局决定,屯溪机场按三级机场扩建,机场扩建指挥部,王向东负责,副指挥周光扬、凌家训,投资250万元。当年3月动工,12月竣工。扩建后,跑道向西北方向延长600米,长1800米,宽40米,厚0.3米,碎石道面,可承受安—24型以下飞机重量。安全道在跑道两端各150米长,跑道两端延伸线上新建三个导航台,有较好的通讯设备,可供飞机安全起降。停机坪长86米,宽76米,新建的候机楼内候机室面积1016平方米,可容纳150多名旅客。候机楼建筑具有徽派特色,环境幽雅,机场扩建工程总造价236.70万元。 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屯溪市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黄山旅游事业也迅速发展,屯溪机场的跑道、设施不能满足需要。1985年,中国民航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投资3509万元,再次扩建屯溪机场。机场扩建指挥部总指挥王世宏,副总指挥周光扬、谢冠华、占平、奚业广、梁发立。1986年8月扩建工程动工。参加扩建工程设计的单位有安徽省设计院、华东民航设计所、华东通讯导航工程安装处等7个单位,按80年代的先进技术和起降中型飞机的要求设计。设施有80年代先进的盲降系统、全向信标测距仪系统等。参加施工的单位有安徽省水利建设安装公司、芜湖市安装公司、屯溪市第一、第二建筑公司等9个单位和当地驻军及民工1000余人。修建跑道石料从当地开采,黄沙从横江边取用。一年四季施工,跑道上冬搭保暖棚,夏搭防雨棚,以保质量。跑道北头临近横江,从跑道北头到近导航台,设一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有17座灯柱矗立横江之上,民工们不畏严寒,在江里作围堰挑灯夜战。在黄山市火车站附近的机场卸油站,开山凿石运土5万多立方米;从火车站的卸油站到机场油库长6.9里、深埋1米的地下管道,须穿过皖赣铁路,跨过横江,途经农田、山林,施工复杂。浙江省化工设计院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设计,配合施工(1989年秋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的屯溪机场是中国现代化机场之一,机场面积1125亩(约349992.5平方米)。跑道磁方向128°~308°,长2200米,宽45米,厚度0.32米,水泥道面,可起降麦道82、波音737型飞机;机场通讯导航设备均从美国进口,设施先进;候机楼(含航管楼)3300平方米;停机坪面积12636平方米。 屯溪机场不仅是中外游客游览黄山的空中门户,而且是皖南的航空枢纽。但机场四周高山多,地形复杂,进、出飞机须特别注意安全,不能低于规定的飞行高度。 〔合肥骆岗机场〕 合肥骆岗机场位于合肥市南9.5公里处(真方位178°方向)。 1971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民航上海管理局提出以合肥为二线基地。其时,周恩来总理根据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指示中国民航总局再次扩建首都机场,建设备降机场。于是一个以第二次扩建首都机场为中心,同时扩建天津、合肥机场为备降机场的任务确定下来。是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段世楷率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民航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合肥的三里街、大蜀山、骆岗三处场地进行勘察。经比较,合肥三里街机场位于市区边缘,距市中心仅2公里,东南端为工业区,刮南风时工厂烟尘污染上空,影响能见度;西南端为火车站,地势洼,填土量大,无发展前途。大蜀山位于合肥市西南11公里,利于飞机洞库,但已有军事设施,不利战备。骆岗位于合肥市东南11公里,属巢湖北岸岗地,地势高爽,净空良好,交通便利;原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航空俱乐部,在骆岗建有面积1500亩(约近百万平方米)的滑翔机场,跑道长1200米,草皮道面,可起降滑翔机和运五型飞机;另有楼房4幢,平房5栋及机库、食堂等共约16000平方米建筑,便于扩建民航新机场。 场址选定骆岗后,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1971年成立修建骆岗机场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李任之任组长,成员有陈元良、吴守法、赵连城、郝斋庭)和8070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元良、副总指挥赵连城、崔克已、郝斋庭、张兴华),中国民航总局工程师曹汝价主持技术工作。当年10月动工。参加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观了京、沪、杭、穗等大型机场,博采众长,按起降波音飞机要求对骆岗机场进行设计。施工人员除安徽省第三建筑公司职工外,还从肥西县抽调8个民兵营,计3000余人,采取“大会战”的办法先筑跑道。沙石从舒城、嘉山等地运来,百余辆汽车昼夜奔忙。当时安徽省没有专门的机械施工队伍,工人和民工靠镐、锹、筐、桶等工具平整机场、搬运砂石、担水、搅拌水泥,不怕严寒、酷暑,有时挑灯夜战。 1972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转发总参谋部、总后勤部(72)党字第886号批复文,确定骆岗机场为民航上海管理局的二线机场,训练基地,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所在地,进驻一个飞行总队,两个飞行团;同意主跑道长3000米,供大型飞机疏散和国际航班备降用。是年内,骆岗机场边设计、边施工、边健全机构、补办基建程序,当年12月底机场混凝土跑道竣工,中国民航总局专门发文鼓励各施工单位。1977年11月11日,8070工程指挥部上报《合肥骆岗机场等主要工程竣工报告》。民航总局副政委许法善主持验收,会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对骆岗机场察看、试运转,认为跑道质量优良,验收合格。1977年12月初,民航上海管理局派三叉戟飞机试飞。试飞骆岗机场的第一名飞行员是飞行大队长纪仁胜,是年12月中旬,民航上海管理局派三叉戟飞机正式通航。通航时民航上海管理局副局长、原周恩来总理专机机长袁桃园,副政委汪振华同机到达。 70年代末的骆岗机场是中国民航新建的,属于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机场之一,总投资4116万元。机场面积3430亩(约228.6万平方米),跑道磁方向319°~139°,水泥道面,长3000米、宽50米、厚0.32米,可承受200吨重量;端安全道为土质道面,位于跑道两端各300米长;迫降场在跑道西南侧,长30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滑行道在跑道东北侧与跑道平行,长3000米、宽18米、厚0.32米,水泥道面;跑道与滑行道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有1至5号联络道;客机坪长180米、宽115米、厚0.30米,水泥道面;另有一至四号停机坪在客机坪南面(一、二号坪可各停1架大型飞机,三号坪可停3架中、小型飞机,四号坪可停10余架运五型飞机)。导航设备有固定夜航设备和80年代先进的盲降设备(价值110万元,从美国引进)。候机楼总面积5000平方米,西侧为航管楼,内有调度、气象、通讯等设施,在较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可供波音707、DC—9—80等大型喷气客机起降;东侧候机厅可容200多名旅客,有通讯、安全检查、医疗、生活供应等服务设施,设大、中、小三个餐厅,可同时供150人用餐。从市内通向机场油库的铁路专用线长6.5公里,造价150万元。1985年,候机楼东侧新建350平方米的休息厅,供来机场迎送宾客的群众及亲友休息。 1978年后的10年间,机场绿化共投资20余万元,绿化覆盖率达85%,有树木、绿篱、花卉、花坛等500亩(约33.3万平方米),占绿化面积的71.4%。1987年,安徽省行政管理局授予骆岗机场“先进绿化大院”称号。 二、农林简易机场 〔望江机场〕 望江机场位于望江县城西南19公里处(真方位246°方向),为季节性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机场。原址为农田,1959年因灭棉虫需要,由望江县农业局修建。机场跑道磁方向50°~230°,土质道面,长500米、宽50米,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阜南机场〕 阜南机场位于阜南县城东南5公里处(真方位125°方向),为季节性农、林业飞行临时机场。原址为农田,1960年因灭蝗虫和小麦施肥的需要,由阜南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5°~195°,长6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跑道两端有安全道、保险道,设有停机坪。 〔黄口机场〕 黄口机场位于萧县黄口镇东,为农业临时机场,1960年7~8月间,因农业治棉虫需要,由萧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酒店机场〕 酒店机场位于萧县黄口镇西南部,为农业临时机场,1960年7~8月间,因农业治棉虫需要,由萧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宿县夹沟机场〕 夹沟机场位于宿县夹沟火车站东7公里处(真方位95°方向),为季节性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机场。原址为湖洼地,1962年因农业灭虫需要,由宿县专署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0°~180°,长6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跑道两端安全道各长50米,两侧各30米,停机坪在跑道北端两侧,能停2架运五型飞机。 〔嘉山县(卞庄)机场〕 卞庄机场位于嘉山县城东南6公里处(真方位125°方向),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山坡地,1963年因林业灭虫需要,由安徽省林业厅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60°~240°,长6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安全道设在跑道两端,西端150米,东端400米,两侧各15米。停机坪位于跑道西端南侧,可停3架运五型飞机。 〔华阳河机场〕 华阳河机场位于宿松县复兴镇西北5公里处(真方位343°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65年因棉花灭虫需要,由安徽省农垦厅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0°~190°,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跑道两端各有安全道50米长,两侧有保险道各20米宽,停机坪在跑道两侧,可停2架运五型飞机。 〔颍上机场〕 颍上焦岗湖机场位于颍上县城东南3公里处(真方位135°方向),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66年因灭蝗虫及小麦喷肥的需要,由颍上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0°~180°,长600米、宽6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无为机场〕 无为江镇机场位于无为县南(三官殿真方位170°方向)的6公里处,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66年因灭棉虫需要,由无为县农业局修建机场跑道磁方向100°~280°,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怀宁皖河机场〕 皖河机场位于怀宁县西南(皖河真方位244°方向)的21公里处,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66年因棉花灭虫需要,由皖河农场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35°~215°,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跑道两端安全道各50米长,两侧保险道各20米宽,停机坪在跑道北端东侧,可停2架运五型飞机。 〔白湖机场〕 白湖机场位于庐江县城东25公里处(真方位98°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湖洼地,1966年因农、林业灭虫、施肥的需要,由庐江县林业局和无为县周家大山林场合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0°~190°,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有安全道、保险道。停机坪位于跑道东端南侧,可停2架运五型飞机。 〔涡阳机场〕 涡阳机场位于涡阳县楚店集北1公里处。原为公路,因战备需要,60年代中期由南京空军修建(公路跑道)。 机场跑道磁方向10°~190°,长2200米、宽3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程营机场〕 程营机场位于宿松县境内,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机场。1967年为治棉虫,由宿松县农业局修建,跑道长4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是年七、八月间运五飞机作业,用了2年。 〔汇口机场〕 汇口机场位于宿松县境内,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机场。1967年因治棉虫需要,由宿松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50米,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用了2年。 〔九城畈机场〕 九城畈机场位于望江县境内,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机场。1968年,为治棉虫由安徽省公安厅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是年七、八月间,运五飞机作业,用了2年。 〔赛口机场〕 赛口机场位于望江县境内,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机场。1968年为治棉虫由望江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50米,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是年七、八月间运五型飞机作业,用了1年。 〔铜陵普济圩机场〕 普济圩机场位于铜陵市中心西南10公里处(真方位237°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为农田,1968年因棉花灭虫的需要,由安徽省农垦厅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5°~195°,长500米、宽50米,碎石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停机坪在跑道两侧。 〔嘉山县(潘村)机场〕 潘村机场位于嘉山县东南5.6公里处潘村(真方位150°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干湖,1969年因农、林业飞行需要,由潘村农场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5°~195°,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中埠旱机场〕 中埠旱机场位于肥东县境内,为农、林业飞行临时性机场。70年代初,因林业治松毛虫需要,由肥东县林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60米,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用了1年。 〔红心机场〕 红心机场位于怀宁县境内,为农业飞行临时性机场。70年代初,因农业治棉虫需要,由怀宁县农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长400米、宽60米,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用了1年。 〔西江机场〕 西江机场位于铜陵县境内,为农业飞行简易机场。70年代初,为治棉虫由铜陵县农业局修建。跑道长4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藕塘机场〕 藕塘机场位于定远县藕塘南5公里处(藕塘镇真方位190°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小土坡,1972年因林业灭虫需要,由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30°~210°,跑道长600米、宽9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宣城机场〕 宣城杨柳铺机场位于宣城县城西南20公里处(真方位234°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小土坡,1972年因林业播种、灭虫需要,由宣城县林业局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30°~310°,跑道长600米、宽7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 〔霍邱机场〕 霍邱城西湖机场位于霍邱县城西北8.5公里处(真方位302°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湖洼地,1972年因小麦、水稻播种、施肥及农作物灭蝗虫的需要,由南京军区军垦农场修建,在此之前,曾修三个临时机场。 机场跑道磁方向120°~300°,长400米、宽30米,水泥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停机坪在跑道西北端西南侧,能停2架运五型飞机。 〔寿县寿西湖机场〕 寿西湖机场位于寿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真方位240°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73年因小麦播种、施肥等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寿西湖农场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0°~180°,长500米、宽5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停机坪在跑道南端西侧。 〔龙亢机场〕 龙亢机场位于怀远县龙亢镇西南5公里处(龙亢镇真方位224°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渠堤埂,1982年因小麦施肥需要,由龙亢农场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114°~294°,长500米、宽4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停机坪在跑道东端北侧,能停2架运五型飞机。 〔灵璧机场〕 灵璧机场位于灵璧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真方位310°方向),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原址为农田,1983年因小麦施肥、除草、林业播种需要,由灵璧县农业委员会修建。 机场跑道磁方向0°~180°,长500米、宽4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北端有50米长安全道,两侧保险道10米宽,净空条件较好,停机坪可停2架运五型飞机。 〔淮南机场〕 淮南机场位于淮南市东南8公里处,为农、林业飞行的临时性机场。1984年因小麦根外施肥、灭松毛虫需要,由淮南农场修建。 跑道长500米、宽400米,土质道面,可承受运五型飞机重量。停机坪在跑道北端东侧,可停2架运五型飞机。 三、军用机场 民航与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机场,有些是军民合用开航,有些因天气不符合飞行条件、飞机机械故障、飞行训练等,为了飞行安全要互相备降,所以彼此间有一定联系。 〔芜湖湾里机场〕 芜湖湾里机场,位于芜湖市东北9公里处。民国23年,时任安徽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芜湖县县长王铸人,奉命调集芜湖周围7县民工两万余人,在京芜路(今宁芜路)的湾里安营扎寨,挑土平坡,修建简易机场,跑道长1000米,供轻型螺旋桨式战斗机起降。 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芜湖,次年,扩建机场,跑道长600米,土质碎石道面。扩建时,日本侵略军控制芜湖及周围市场食盐供应,强迫民工挑土抢修,每工发两小碗食盐作劳役费,扩建后仍为简易机场。 民国27至28年,日本侵略军把湾里机场作为轰炸其他地区的“中转站”。民国28年8月31日,从湾里机场起飞108架轰炸机,轰炸武汉,当时芜湖《皖江日报》曾予报道。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为防空袭,在机场附近建筑14个“机笼子”(隐蔽洞)。 民国34年,日本侵略军投降撤退时,对机场狂轰滥炸,机场设施和房屋破坏殆尽。 1949年,芜湖解放时,湾里机场仅有14个“机笼子”的残骸,遍地弹痕坑洼,荒草丛生。1951年元月和1952年6月,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两次决定对机场进行修建,以矿渣修补,跑道长1600米。1954年因芜湖地区长江洪水暴涨,机场被淹而废。 1957年初,机场再次修建。 1959年,安徽组建芜湖民用航空站,军民合用芜湖湾里机场。开航后飞合肥——芜湖——屯溪,用安Ⅱ型飞机。1960年4月,机场新盖了250平方米房屋,办公条件有所改善。民用航空业务除正常航班外,还有专业飞行和鱼苗包机任务。后因客、货源不足,航班减少,由每天1班改每周3班,基本上以训练为目的。1965年6月,因经济亏损及战备,需要芜湖航站撤销迁至安庆。 湾里机场跑道长2200米、宽60米、厚0.16米,水泥道面;两端保险道长各400米、宽2米;各种主要保障设施适用于战斗机型,也可供中小型运输机、三叉戟飞机起降;跑道最大承重52吨,停机坪通跑道地段可供客(货)飞机临时停放(1993年4月29日,军民合用,民航通航)。 〔蚌埠机场〕 蚌埠机场位于蚌埠市中心南1.6公里处。民国23年8月勘定后,投资2.2万元兴建,当年10月8日竣工;1946年10月16日改成体育场。1951年10月1日重新修建,1952年完工,是合肥机场的备降机场。机场跑道长2200米、宽60米、厚0.15米,水泥道面。安全道西端长400米、东端长200米、厚0.16米,可承受伊尔十八型以下飞机重量。机场面积4631680平方米,标高23米,滑行道与跑道平行,长2200米、宽15米,有4条垂直于跑道的联络道。停机坪两个,北端长840米、宽35米,南端长240米、宽30米。跑道延长线两端4000米处各装有导航台,两端1000米处各装有近归航台,跑道有灯光设备,可供运七型飞机起降。(注:机场1988年新建候机楼,可供150名旅客休息,1988年11月军民合用,由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开航,有航班达北京。) 〔安庆大陇山机场〕 安庆大陇山机场位于安庆市北7.5公里处。1968年11月由南京空军修建。 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50米、厚0.22米,混凝土道面。两端安全道各500米长,厚0.25米,可承受三叉戟、B—737以下机型重量(1993年12月22日,军民合用,民航开航)。 〔六安机场〕 六安机场位于六安县城西南26公里处。1972年2月由南京空军修建。 机场跑道长2600米、宽45米、厚0.2米,混凝土道面。两端安全道长各500米,厚0.22米,可承受伊尔十八以下机型重量。 〔肥东机场〕 肥东机场位于肥东县城东北18.6公里处。196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开始修建,1975年3月建成。 机场跑道长2600米、宽50米、厚0.21—0.23米,可起降三叉戟以下机型飞机。 70年代初,上海——合肥——北京航线上的安—24型民航班机,因夏季高温时,三里街机场跑道长度不够,起降要减载,为此常备降肥东阚集机场,乘客由汽车送到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