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
民航第十四飞行大队,1958年由民航上海管理局组建,时称专业分队,有10余名飞行员,驻上海龙华机场,执行农业飞行任务,以灭蝗为主。1959年扩编为专业队,下设4个分队。1960年由专业队扩编为专业大队,下设2个中队,一中队驻上海龙华机场,二中队驻江苏徐州九里山机场,每个中队设2个分队。1961年再次扩编为4个飞行中队,每个中队设3个分队,一、二中队驻徐州九里山机场,三中队和大队部驻上海龙华机场,四中队驻合肥三里街机场。1963年7月20日,中国民航总局将上海管理局专业大队划为中国民航第二十五、二十六飞行大队及独立第一飞行中队,二十五大队驻山东济南张庄机场,二十六大队驻江苏徐州九里山机场,独立第一飞行中队驻江西向塘机场。
1965年9月1日,民航第二十六飞行大队改称第十四飞行大队,翌年10月19日,第十四飞行大队由徐州进驻合肥三里街机场,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代管。1968年9月,第十四大队一中队与驻江西南昌向塘机场的独立第一飞行中队换防,一中队由民航江西省管理局代管。1969年10月31日,民航归空军建制,第十四大队增设参谋长一职,其他末变动。同年11月18日,驻合肥三里街机场的独立第一飞行中队,改编为第十四大队四中队。1975年6月,第十四大队二中队进驻江西吉安机场,由民航江西省管理局代管,1978年6月9日回归原建制进驻骆岗机场。同年8月,第十四大队由合肥三里街机场进驻骆岗机场。
1980年3月4日,第十四大队归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建制,原驻江西南昌的一中队改称南昌独立中队,归民航江西省管理局建制。由此,第十四大队仅有二、三、四3个中队建制,一中队暂缺。1980年3月15日,民航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第十四大队称号未变。翌年5月19日,第十四大队重新组建了一中队。
至1987年底,全大队有4个飞行中队,一中队担任航班任务,其它中队担任通用航空任务。共有职工211人,其中飞行员95人,领航员11人,报务员9人,机械员12人,乘务员12人。飞机有运七型6架,运五型17架,伊尔十四型2架(1986年退役),共25架。
二、空勤
〔空勤人员〕
1961年前,安徽仅有过站飞机,无空勤人员。1961年,民航上海管理局专业飞行大队四中队进驻合肥三里街机场,空勤人员归民航上海管理局管辖,时有飞运五飞机的飞行员50余人,1965年调防吉林省长春机场。1966年第十四飞行大队来皖后,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始有飞运五型飞机的空勤人员110余人。1969年11月,驻合肥三里街机场的原独立第一飞行中队,改编为十四大队四中队,飞运五型空勤人员随着增至140余人。1980年3月,十四大队一中队归民航江西省管理局管辖,空勤人员减至130余人。
1981年5月,民航安徽省管理局重新组建一中队(归十四大队建制),飞伊尔十四型飞机,时有飞行驾驶员10人,空勤机械员4人,领航员7人,空勤通讯员7人。12月又新设空中乘务组,有乘务员4人。这些空勤人员除从航校毕业分配及外地调来外,部分是从十四大队飞运五型飞机的空勤人员中选拔培训上岗。是年,飞运五型飞机的空勤人员减至125人。
1985年,运七型飞机调入安徽,空勤人员从十四大队原有机型的空勤人员中选拔培训上岗。是年,有飞运七型飞机的驾驶员15人、空勤机械员4人、领航员6人、空勤通讯员5人;飞伊尔十四型飞机的驾驶员6人、空勤机械员3人、领航员2人、空勤通讯员2人、乘务员8人;飞运五型飞机的空勤人员为85人。1986年,伊尔十四型飞机退役,飞该机型的空勤人员,全部培训飞运七型飞机。1987年,运七型飞机增至6架,有驾驶员31人,空勤机械员12人,领航员11人,空勤通讯员9人,乘务员12人,并成立了领航、空勤机械、空勤通讯、乘务4个分队。飞运五型飞机的空勤人员有64人。
〔技术素质〕
十四大队的运五型飞机主要执行工业探矿,农、林业灭虫,播种及急救和空投等任务,专业飞行季节性很强。每年春、夏、秋季为农、林业作业飞行季节,冬季进行飞行训练。野外作业,要求机长飞行技术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机长通常是累计飞行700~1000小时后才能担任。要求机组密切配合协作,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
十四大队的各机型飞行员飞行技术良好,多数正、副驾驶员飞运五型飞机,即使不带领航、空勤通讯员也可飞行。
十四大队空勤人员,除少数由空军、海军航空兵转业来外,大部分是民航航校毕业生。50年代至60年代初来自天津民航高级航校,60年代以后来自广西柳州第四航校和四川空军第十四航校,以十四航校为多(十四航校于60年代中期改为高级航校,80年代初又改为飞行专科学校)。航校分配来的飞行员到十四大队后,先任副驾驶员,在生产和训练飞行中带飞,并根据技术状况转天气标准(天气标准分1/1、1/2、2/2、0/2、0/3五等,分子为白天,分母为夜间,1/1最高,0/3最低。),然后根据天气标准执行飞行任务。
三、地勤
〔地勤人员〕
50年代,安庆、合肥建立航空站时,各有1名机械员。1959年合肥航空站增设仪表员、无线电员各1人,成立3人机务组。1964年机务组扩编为队,有机械、仪表、无线电3个专业共6人。1966年,十四飞行大队进驻合肥三里街机场,大队设有机务中队,下辖机械一、二、三分队和定检、特设共5个分队,负责维护、保养和修理十四大队执管的21架运五型飞机。在三里街机场建有简易厂房,配有多种校验仪器和设备,可担负运五型飞机的中级保养。1984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取消机务队编制,成立机务科,下设3个队。一队为随机队,随外出执行通用航空任务的运五型飞机到基地进行维护;二队为外场队,担负航班飞机的检查、维护和修理工作;三队为内场队,负责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执管飞机定期保养、修理工作。1987年,3个队扩编为4个队,外场队(随机)对通用航空飞机进行维护,内场队担负航班、训练、专(包)机等飞机的维护任务;维护定检队对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执管的运五、运七型飞机进行定期保养,更换、校验各种设备等;修理队对飞机进行翻修。60—70年代,定检、换发、换螺旋桨等都在徐州民航维修厂,70年代后在合肥机场进行。另外还组建了质量监控、技术监控、计量监控、生产统计调度4个室。1987年机务人员共有132人,其中工程师6人、技师4人、机械师24人、特设师12人、机械员41人、特设员45人。
〔技术素质〕
50年代的地勤机务人员,大部分由空军转业。60年代则来自天津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和广西柳州民航第四航校毕业生。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分配来的义务工达到一定的业务水平,任命为机械员,考核合格后任命为机械师。80年代初义务工役制取消,机务人员从地方招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年,经技校培训、实习考核合格后上岗单独工作。
〔设施〕
70年代机务维护设备主要有车、铣、钻等机床和剪板机、磁力探伤机、充电充气机及各种无线电、电气、仪表检验器。特种车辆有电源车、起动车、加水车、清洁车、牵引车、气源车等。厂房面积共计2765平方米,可承担运五、里—2、伊尔十四、运七型飞机的中、高级定检、换发动机工作。
上一篇:第一节 飞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