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客运
安徽民航合肥航空站自1957年1月1日开航,即办理航空业务。时设商务运输组,下辖营业处和候机室,有工作人员4人。1958年有工作人员5人。1959年设主任1人,有工作人员7人。1965年设商务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改称运输科),辖营业处、候机室、餐厅、招待所,有工作人员15人。1986年3月,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安徽省管理局设生产办公室,工作人员6人,调度飞行运力,调配航班,协调全局生产服务工作。1987年运输科辖售票处(主任1人,运输员16人)、候机室(主任1人,值机组12人,服务组6人,搬运组5人),共有工作人员41人。 1858年以后,三里街机场设餐厅、招待所,归附商务运输。1977年骆岗机场启用,商务运输设餐厅、宾馆。1984年,骆岗机场的餐厅、宾馆划归服务公司管辖。 合肥民航营业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改称售票处)1957年设在合肥市长江路三牌楼,合肥服装厂东一楼(借用市建设银行的房子);1958年迁到合肥市长江路合肥市建设银行一楼,1960年迁到合肥市长江路73号合肥饭店东侧1~3楼;1971年迁到合肥长江路89号安徽省建设银行一楼;1981年迁到合肥市胜利路交通饭店一楼。以上房屋均为租用。1988年2月1日,安徽民航在新建的合肥市金寨路192号交通大楼1~3楼设售票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 安徽民航先后辖阜阳、芜湖(后迁安庆)、屯溪三站。售票处:阜阳站在阜阳市颖州北路统建一号大楼,安庆站在安庆市皖江饭店,屯溪站在现黄山市屯溪区延安路8号,芜湖站则由芜湖汽车站代售票,其房屋均为租用。 一、客运量 旅客运输除重点保证党政军领导、重要外宾和抢险救灾急救等运输外,乘飞机的旅客主要是厂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因公出差人员,并且逐年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对外开放扩大交往,特别是黄山名胜吸引中外游客,旅游事业迅猛发展,国际友人、外籍华人、外国商人、侨胞、港澳同胞等乘客成倍增加,80年代约占旅客的15%左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私人乘飞机人员逐年上升。 1957年,合肥航空站开航之初,只有上海经合肥、徐州至北京的一条航线,全年客运仅61.5人(注:民航客运统计办法,小数点前为全票数,小数点后为半票数。“61.5人”指61个全票,5个半票,后文同。)。1958年阜阳开航,1959年屯溪、芜湖开航后,客货运输不佳,至1960年,各航线客运量共达5720人,其中地方航线客运量5001人,国内经皖的干线仅719人。合肥经芜湖至屯溪航线由于客货源严重不足,于1960年4月停航,合肥至阜阳航线的班次也由每周7班改为3班,1961年客运量下降至3586人。1962年以后,国民经济建设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有了新的发展,民航客货运输量也有所回升。合肥经芜湖至屯溪航线恢复正常,合肥至阜阳班次增加到每周6班,合肥至北京、上海的班次也增加1班。1963年,客运量上升到8338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航空运输客货源不足,几条航线班次一减再减,客运量由1967年的8247人下降至1970年的4916.5人。1975年后,客运量有所回升,1976年客运量上升到18363.8人。旅客流量流向:主要有北线北京、西线武汉、东线上海,北线较多,约占60%。1977年骆岗机场启用后,三叉戟和M D—80大型客机先后加入安徽省境内飞行,载运率由原来的平均50%左右猛增到平均75%左右。1981年,安徽民航组建运输飞行中队,配有3架伊尔十四型飞机。1984年后,运输科对安徽民航客货运输进行调查、论证,发表论文,为以后运七型飞机运输打下了基础。1985年,中国民航总局调拨国产运七型飞机5架,开辟合肥——广州航线,安徽民航首创收入超200万元,年旅客吞吐量达8万余人次,货运达600余吨,运输科受到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嘉奖。1987年国产运七型飞机增加到6架,客运量由1977年的20153.8人,1986年的45682人,猛增到1987年的65521人。旅客流量流向:80年代除北线北京、东线上海仍保持正常流量外,南线广州、西线武汉、成都的客流量逐渐增多。据1987年统计:南线广州全年客运量16589人,占全部始发旅客的25%;北线北京、东线上海占45%;西线武汉、成都占18%;西北线郑州、西安、阜阳占5%;东南线杭州、福州占7%。1987年的客运量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倍多,是1966年的9倍多,是1957年开航时的1090倍多。详见年度完成客货运量统计表5—3—1。 二、客运票价 1958年至1987年主要调整了4次。最早执行的是1958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内航空客运价,比以前执行的客运价平均降低40%。第二次调价是1971年3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调整客货运价和专包机、专业飞行收费标准,平均降低30%左右,专包机收费标准降低25%左右。经过这次降低运价,虽然促进了客运量的增加,但因运输成本未变,不仅没有扭亏为盈,反而亏损额增大。自1974年1月起,中国民航在国内航线实行两种票价,即一类和二类票价。一类票价用于中国公民(包括台湾同胞),二类票价比一类票价约高一倍,用于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第三次调价是1984年9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物价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联合发出文件,决定国内航线实行一种票价。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民(包括台湾同胞)、华侨和港澳同胞实行折扣待遇,这类折扣价同原来一类票价相比,平均提高30%左右,但比二类票价要低。执行这一票价,对于进一步做好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工作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第四次调价是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文件,飞机票价平均上调30%。从50年代至1987年,中国民航国内客运价见表5—3—2。 三、客源组织 自60年代起,安徽民航每年均抽调5~6人,深入机关、厂矿、宾馆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客源调查,上门服务。组织客源工作的主要做法是:积极参加在安徽召开的全国大型会议,送票到会;增加代售点;向前方站索要座位;组织旅客等票填空,充分利用前方站空余座位;申请加班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