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货运
1957年安徽民航开航后,航空货运量少,当年只有4公斤货邮。1958年后,阜阳、屯溪、芜湖地方航线相继开航,由上海经合肥至北京的航班有所增加,货运逐步发展,1960年货运量达4万多公斤。后因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衰退的影响,航空运输货源不足,芜湖、屯溪航空站相继停航,合肥至阜阳航线航班由每周7班减到3班。1962年后,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有了新的发展,民用航空运输随之回升。1962年,芜湖、屯溪航空站复航,合肥至阜阳航线航班增至每周6班,合肥至北京、上海航班每周也增1班,1963年货运量上升至272.5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民航由于货源不足,几条航线班次一减再减,货运量下降,全省每年货运量在400多吨徘徊。1971年以后,安徽民航货运量有所增加,1976年增至744.4吨。1977年底,合肥骆岗机场建成,三叉戟和M D—80等大型飞机经过合肥,提高了运力,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民航飞机载运率由原来平均50%左右,猛增到平均75%左右。1987年安徽民航货运量达1100.5吨,是1978年的1倍多。 合肥地区货物运输,除优先运送党和政府交运的急运物资、急救药品、援外物资和外事活动有关的急需品,以及国防、科研和工农业生产急需品外,60~70年代,主要有轴承、钢材、砂轮、药品、电磁线、航材、仪表、仪器、继电器、印刷品、邮件等;80年代主要有仪表、仪器、继电器、砂轮、药品、电子管等。从60年代开始,每年四、五月间有运鱼苗、鱼种包机,主要由芜湖运往华北和东北。1961年空运鱼苗1500万尾,成活率70%;1962年空运16000万尾;1963年空运13953万尾,包机58架次,成活率在95%以上。1964年,安庆机场包机83架次,芜湖至东北长春、哈尔滨全年运输164架次。空运鱼苗在50和60年代,采用篓装和帆布桶装,人工击水的方式运送(桶中水晃动,防止鱼苗缺氧而死亡);到70年代全部改为尼龙袋充氧运输,不仅提高了鱼苗成活率,也节省了劳力。安徽盛产螃蟹,80年代后,每年秋季有包机运送,主要空运广州,1981年全年包机49架次,空运螃蟹共122.5吨。 货源组织:50年代主要是领导交给的空运任务。自60年代起,货源组织主要靠参加全国订货会议,召开货主座谈会,深入机关、厂矿及按照供方合同发信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