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专业教育
一、安徽交通学院 1958年10月1日,安徽交通学校扩建为安徽交通学院位于合肥市屯溪路。隶属中共安徽省委交通部领导。学院设有院长室、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委、马列主义教研室、人事处、生产管理处、科学研究处、教务处和总务处等10个机构。学院由大学部和中专部组成,大学部设有公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运用与修理系、水港工程系,学制为四年。中专部设有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船舶机械专业,学制为四年。 建院4年,学院共培训大学本科毕业生354名。 1962年安徽交通学院撤销,大学部并入安徽工学院,中专部与安徽省交通中等技术学校合并。 二、安徽交通学校 1956年2月,安徽交通学校成立,位于合肥市屯溪路,隶属安徽省交通厅领导,其宗旨是为交通事业培训中等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规模为500人,教职工编制为70人,当年仅有教师18人,上半年开设公路专业,下半年增设航道、汽车机械两个专业,学制均为二年。1957年学校设立办公室和教务室,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师37人。当年在校生450人。 1958年10月1日,安徽交通学校扩建为安徽交通学院。1960年1月,另组建安徽省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位于合肥市青年路4公里。1962年与撤销的安徽交通学院中专部合并,重新成立安徽交通学校,1964年底校址迁至合肥市大蜀山麓。学校设有汽车运用与修理、公路与桥梁工程两个专业。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办,教职工大部份下放农村。在这之前,学校共培训毕业生13届,1300余人。 1973年6月,安徽交通学校恢复重建,位于合肥市青年路四公里。1974年开始招生,开设公路与桥梁工程、汽车运用与修理两个专业,学制二年。1975年增设港口与航道专业,1981年又增设汽车运输管理和交通财会两个专业。1986年起学校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此间学校规模与师资队伍逐渐扩大,1987年在校生623人,教职工237人,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9人。校舍建筑面积达28508.55平方米,藏书5.7万册,实验器材固定资产49万余元,教育经费由1975年的35.2万元,增至1987年的63.7万元。从1973年复校至1987年共培养毕业生2486人。 1985、1987年学校两次被安徽省交通厅命名为全省交通系统教育先进单位。1986年,在由安徽省教委、体委、卫生厅组织的全省中专、师范学校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的检查评比中被评为优秀。1977~1987年全校发表学术论文19篇,编写教材、讲义27份。 三、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任务是为铁路基本建设单位培训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位于合肥市东七里广德路,隶属于铁道部,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主管。 1974年4月,原交通部批准建立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后因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机构变动、机关搬迁以及学校选址等原因,筹建工作迟迟未能进行。1981年6月成立学校基地筹建组,校址选在合肥市东七里,1982年12月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正式成立。 学校办学规模为学生800人,设铁道工程、铁道财务会计、铁道计划统计和铁道物资管理等4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职工中专班学制为3年。毕业生面向全国铁路系统定向分配。 1987年,学校有在校学生661人,教职工166人,其中专职教师71人(高级讲师6人,讲师16人)。学校占地面积97.2亩,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实验楼建有普通课、基础课、专业课等九个实验室和三个模型机具样品资料陈列室,实验设备价值40余万元。 截止1987年底,学校共培训毕业生417人。 四、安徽省公路工程技工学校 安徽省公路工程技工学校由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创办并主管,是全省唯一的公路专业学校。主要任务是培训具有中等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人,为安徽公路部门输送技术力量。 技校于1979年5月成立,位于舒城县城东关。至1987年,技校已初具教学规模,建筑面积为9974平方米,有教学楼1座,实习车间及实验室各1个;教学用汽车5部;柴油机、拖拉机、推土机各一部;各类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学器材比较齐全。 1987年有教职工57人,其中文化程度大学本科5人,大专13人,中专20人。 技校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学制分别为两年和三年。先后设有公路工程、机械养护、汽车驾驶、筑路机械使用与修理等四个专业,并设有文化基础课程。1986年又开设公路养护、公路测量、筑路机械驾驶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全省公路部门内分配。至1987年技校共培训毕业生633人。技校还先后开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4期,培训各类人才560人。 技校在教学中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操作并重。在六安地区多次组织的各技校毕业生基础课统考中,公路技校统考总分均列前三名。1987年全省教学质量检查验收,技校理论教学几乎获满分。高级讲师郭耀义编写的《筑路机械构造》一书,自1984年起被选为全国各公路技校的试用教材。1985~1987年,技校共有7篇论文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技校还承担了《公路技工教育》杂志的主编和组稿工作。 适应安徽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经安徽省计委和省交通厅批准,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决定技校迁往合肥市,新校址选在合肥市南郊的卫岗(1994年9月技校正式迁至合肥)。 五、安徽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 安徽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由安徽省汽车运输公司创办、主管,学制两年,面向全省招生。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中等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人,为安徽汽车运输企业输送技术人才。 省汽车技工学校于1978年7月25日成立,位于宿县城关(今宿州市),当年招生300名。1980年技校迁至巢县(今巢湖市)。至1987年,技校已初具规模,可容纳在校生600人;占地33418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有设备较完善的教学楼,实验陈列室,实习保修车间,驾驶训练场地,教学用客、货车24辆,以及电化教学用的录放像设备等,技校设有教务科、安全监理科、教练车队、校办公室、工会、共青团委和劳动服务公司等机构。1987年技校有教职工100人,其中讲师12人。 技校主要开设驾驶,修理、站务3个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与技能实习并重。至1987年底,共招收7届学生共计1690人,已有1404人毕业。另为在职职工培训两期汽车修理专业计264人。毕业生主要分配在省内各运输企业,不少人已成为技术骨干。 技校的教学经费初由主管单位承担。80年代初,随着体制改革、企业下放,主管单位职能相应转变,教学经费改由被招生地区运输企业按当地招生数分摊,但因企业效益不一,经费难以保证。1984年,技校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开办驾驶员培训班,至1987年共培训565人,创培训收入90万元。 六、安徽省航运技工学校 安徽省航运技工学校于1978年7月成立,位于蚌埠市东郊老山脚下,原淮河航运局老山林场旧址,远离市区17公里,占89.5亩。是一所以培训内河专业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与业务短训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学校。设内河船舶驾驶、轮机、修理、远洋水手等4个专业,学制为初中生3年,高中生2年。办学规模为在校生400人,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5年经安徽省交通厅批准在校内建立了“交通部电视中专安徽分校航运工作站”,并开办了“水运管理”、“水运财会”两个专业教学班。根据岗位培训需要,技校先后举办了航政、水运业务统计、财会、技修等各类业务短训班9期。 技校隶属安徽省航运管理局领导,机构设置有教务科、总务科、财务科、学生管理科、实习工厂等。1987年安徽省航运管理局投资550万元,在蚌埠市东区解放五路北首征用土地35亩,兴建新校舍,建设项目有教学综合楼、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实习工厂、食堂等,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技校有微机、彩电等电教设备16台。实习工厂有车床、柴油机等各类设备38台,做到钳工实习不出校门,柴油机拆装实习不出校门,还采取用人单位定岗定位实习。 技校有教职工61人,其中高级讲师1人,讲师4人。 至1987年,技校共培养技工毕业生417人,电视中专毕业生89人,培训各类业务技术在职员工848人。 七、芜湖河运技工学校 芜湖河运技工学校,原为芜湖江东船厂技术学校,于1974年成立,主要培训车、钳、电、船体等技术工人。1980年1月,经交通部批准改为“芜湖河运技工学校”,由长江航运局芜湖分局(今芜湖长江轮船公司)领导。同年,学校由江东船厂迁至芜湖市长江路杨家门。1985年学校有教职员工91人,其中教师39人;设有轮机、驾驶两个专业,在校学生232人。至1987年,学校为长江航运事业培养技工991人。 八、蚌埠市第二技工学校蚌铁分局分校 蚌埠市第二技工学校蚌铁分局分校成立于1986年12月1日,位于蚌埠市宏业村。建校初期设备简陋,校舍借用铁一中西院教学楼一部分。1987年7月,蚌埠铁一中西院全部划规该校,面积9000平方米。开始整修校舍,扩大教室,修建学生宿舍和食堂,设立图书室,有各类图书3500余册,教学设备有电子计算机、录放像机、以及供学生实验用物理、电工仪器。校外设有6个固定实验基地:蚌埠站、蚌埠东站、淮南西站、滁县车务段、宿县车务段、水家湖车务段。 学校设有校长室(包括人事、财务)、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实习工场和校办工厂。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高级讲师3名,讲师14名,工程师1名。 学校办学规模为560人,学生来源是分局职工子弟和蚌埠市地方子女,其中铁路职工子女占招生总数的70%。教学任务是为分局管内铁路新线(商~阜线、阜~淮线)输送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对新线的铁路技术工人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设有运输、信号等专业,共13个班。至1987年共招生401人,已毕业学生378名。(1990年1月,经铁道部批准,学校改名为蚌埠铁路运输技工学校) 九、铁道部铜陵机车工厂技工学校 铜陵机车工厂技工学校隶属铁道部,由铜陵机车工厂代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 1975年3月,技校由铜陵机车工厂开始筹建,总投资为45.1万元。校址位于厂制氧站东南侧的半山坡上,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340平方米(有教学楼、实习工厂、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学实验等设施)。教学楼于1977年5月建成,实习工厂、学生宿舍等于1978年3月竣工。学校设教导处、总务处和实习工厂等机构。 1976年9月,技校从厂内新工人及下放知识青年中首届招生100名,开设钳工、车工、焊工3个专业,学制为两年。因师资不足,从厂内先后聘请兼课教师10余人,采用《工人技术学习读本》及自编教材,生产实习课到工厂有关车间进行。1978年首届学生毕业,是年,招生开始实行全省统一考试,技校新招初中毕业生40人,开设钳工和车工两个专业,增设工程力学课。1979年招收高中毕业生102人,开设钳工、焊工2个专业。1982年,根据铁道部规定招生对象全部改为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3年。增开语文和物理课,并设英语选修课。学校的文化技术课与生产实习按1∶1的比例分配,实行双周轮换制。 技校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师30人。 至1987年,技校在全国17个省市共招收824名学生,培养毕业生579人,其中347人分配在工厂各部门,大部分已成为生产骨干。 技校还为工厂培训职工,1975年10月~1978年4月,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招生31人。1980~1981年兼办干部中专班,有学员17人。1980~1987年举办工人文化、技术培训班7期,有258人参加学习。 技校实习工厂有各种机床32台,除为学生练习基本操作技能外,还承接部分对外加工及产品制作任务,主要产品是小五金和备品。按照国家《关于技工学校建立学校基金制度的规定》,工厂纯收益的60~70%充入办学经费,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其余部分用于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以及集体福利事业。 十、芜湖铁路运输技工学校 芜湖铁路运输技工学校,位于芜湖市东郊路。始建于1980年1月,原为上海铁路局芜湖铁路职工学校,1984年1月经铁道部批准改为芜湖铁路运输技工学校,直属上海铁路局领导,1987年6月划归南京铁路分局领导。 技校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50平方米。有教师74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41人,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教学设备有运输综合演练场,钳工实习车间、微机房、电化教室、制图室、电工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行车设备模型室、货场装备室以及经纬仪、水准仪、摄像机、液压捣固机等仪器设备65台。图书资料12000册,固定资产55.93万元。 技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级铁路技术工人,设有铁道线路、铁道运输、铁道信号3个专业,学制3年。在上海铁路局管区内的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四省、市定向社会招生。校外有芜湖、绩溪、裕溪口等实习基地,采用校内演练和定向实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技校至1987年共招生1221人,还为皖赣铁路、漯阜地方铁路、宁国水泥厂专用铁路、芜湖东编组站等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34期,共培训12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