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天文测量
民国22年(1933年),国民政府陆地测量总局按照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要求,开始在全国举办一、二等天文测量。一等点乃为大三角测量控制之用,通常于基线端点上举行之,观测其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二等点除与二等三角网有关者外,多为编图控制之用,通常在三角点上观测,且仅测其经纬度而不测方位角。”(注:陈永龄、王之卓《三十年来中国之测量工程》) 迄至民国35年前后测就一等天文点43个,二等天文点376个。其中民国23年与民国25年在安徽境内施测一等天文点1个(位于安庆长江对岸的大渡口);在五河、泗县、盱眙、蒋家坝、天长、半塔集、管店、石弓山、涡阳、蒙城、太和、亳县双沟集、凤台阚疃集,寿县、张李集、霍山、桐城、潜山、太湖测二等天文点18个。此次天文观测,一等用CarlBauberg厂出品之大型折镜子午仪,Hedge厂出品之小型折镜子午仪,测量纬度和时间使用同一仪器。测定经度,用无线电收录时号,采用法国Bolittc出厂之薰烟记时器,adirBager厂出品之墨水记时器。子午仪上附有自录测微器,将测微器与计时表同连于记时仪上以记录时间。作业时,要求收时前、后各作中星观测一组,每组至少8星,南北各半,用以确定精确之表差。经度观测要求,约10星为一组,20余组至30余组不等,择其优者采用12至16组,各组结果之较差不超过Os.1;纬度的测定,采用太尔各特法,应用威特精密经纬仪或小型子午仪,至少分两夜观测,每站南北星30余对至40余对,取20个结果,其较差在2秒以内;方位角观测,采用北极星任意时角法,每站分3夜观测,每个方位角观测60至100测回,选取32个结果,较差限值5秒。根据全国43点统计,mλsmΦ=±0.09秒,mα=±0.18秒,mλ、mΦ、mα分别为经度、纬度及方位角观测中误差。二等天文点用Cooke厂之45度等高仪,有时用蔡司或威特经纬仪上附60度棱镜等高仪观测,以无线电法收时号,耳目法观测计时,每站分3夜观测,每夜观测一个星组,每一星组至少有12至16颗星,各星组中在4个象限内的星数相等。天文方位角分两夜观测,取16个结果。二等天文点观测各结果间的差值限差是:经度Os.25,纬度3.0秒,方位角10秒。根据全国376个点的计算结果,收时误差±Os.02,经度误差±0.03秒,纬度误差±0.25秒,方位角误差±0.2秒。 民国19年(1930年)冬,为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丁文江、史量才议决举办边疆调查,为编绘《中华民国新地图》,曾世英从中央地质调查所、陆地测量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等处汇集清朝至民国时期天文观测资料,共集全国经纬度点一千数百处。安徽境内的天文点名称如下:来安、阜阳、灵璧、六安、庐江、毛山、蒙城、偶山、半塔集、亳县、石弓山、寿县、双沟集、西梁山、宿县、泗县、太湖、当涂、大通、天长、定远、蒋家坝、潜山、旌德、走马岭、段腰镇、桐城、东梁山、慈姥山、五河、芜湖、叶家集、太和共计33个。清初测绘,由于仪器及方法粗劣,所得数值,难免稍有差异,尤以经度为最。清末民初的天文观测,由于仪器较精良,经度测量采用无线电收时,无需再观测月食掩始时间,成果精度大为提高。上述搜集的各点经纬度,经整理审核后全部化算至格林威治零子午面。成果中的点名,以中文名与罗马字拼音名并列,经度值之前用特种符号标有测量方法类别。类别所列三种,即电讯授时法,绝对方法,地图量算法。(注:曾世英《中国实测经纬度成果汇编》) 民国时期的天文测量,天文点没有布置在三角锁的起始边上,在测定经差时没有顾及‘人仪差’的影响;..天文方位角是单向观测的,既没有一定的作业细则,更谈不到在作业前仪器检验和作业条件的研究,最通常的措施是增加大量的测回数来提高表面观测精度。(注:夏坚白,韩天芑《大地天文学》)所以实际精度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