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重力测量
民国22年(1933年)2月,法国人勒瑞(P.Lejay,华名雁月飞)神父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鲁若愚、张鸿吉一起,在远东建立了323个分离重力站。1951年,顾功叙等撰写《中国境内208处重力站之海陆均衡异常》一文介绍,安徽境内测定的重力点有徽州、广德、芜湖、广福寺、宁国、大通、安庆、东流、蚌埠、祁门10个。作业使用当时新型的豪威克-勒瑞42号弹性逆摆,该摆系民国21年(1932年)制造,曾在巴黎、拉巴培、苦滩作5个月的时间变化试验和温度系数测定。从法国至上海,用此摆在沿途测了12个已知重力点,除科伦坡(此点值不准)外,其余各点的测定值与已知值之差不超过3毫伽。建国后,曾对少数重力点进行检测,发现原测成果误差在5~10毫伽范围内。 利用民国期间重力测量资料,采用维宁·曼尼兹公式,分别求出全国208处重力测量结果;依照地壳均衡学说中的普拉特-海福特及爱黎-海斯卡宁理论系统,分别绘制了海陆均衡异常图,安徽境内均衡异常为0~30毫伽。(注:顾功叙等《中国境内208处重力站之海陆均衡异常》1951年《科学通报》2卷3期) 民国期间进行的重力测量缺少规划,目的不够明确,地面没有埋石,点位任意选择,实用价值不大。 中国中、东部地区维宁-曼尼兹均衡异常图见图1-2-1 图1-2-1(1951年)中国中、东部地区维宁—曼尼兹均衡异常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