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一等重力测量
〔1957年国家重力控制点网〕
1955~1957年,国家建立了第一个重力控制点网(简称57网),计27个基本重力点,80个一等重力点。该网与苏联重力网联结,使用波茨坦重力基准,其绝对重力值为981274.20毫伽。
安徽境内有2个一等重力点,其中合肥点位于民航机场(老机场)候机室前停机坪北边。该点由国家测绘总局重力队1958年施测,作业使用GS-9型重力仪两台,按两测线要求与南京大校机场基本重力点按支线形式进行联测,联测精度±0.12毫伽,相对北京基本点的中误差±0.11毫伽,相对波茨坦的积累误差±0.53毫伽。蚌埠一等重力点位于蚌埠市军用机场指挥台东南之停机坪上,该点由苏联航空重力队1957年施测,采用9台ГАЭ-3重力仪,按支线形式联测于南京九华山地理研究所摆仪点。联测精度±0.07毫伽,相对于北京基本点积累误差±0.14毫伽,相对波茨坦点积累误差±0.54毫伽。以上两点,总局第二大队于1964年重新埋石。
57网的绝对重力值从苏联阿拉木图、伊尔库茨克和赤塔分别引出,国内缺少绝对重力点控制,所以积累误差较大,致使国内有16个重力基本点相对于波茨坦的积累误差超过±0.5毫伽,已不能满足高精度重力测量的需要。1985年,国家测绘局科研所根据57网与国家1985年新建立的重力基本网(简称85网)的18个重合点进行重新平差,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57网基准差约13.6毫伽,尺度偏差影响达±0.5毫伽,地方性偏差在±0.1~0.2毫伽之间。
〔1985年国家重力基准网〕
1978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重布高精度重力控制网。1981年,国家测绘局与意大利都灵计量研究所合作,使用该所可移式绝对重力仪和中国计量研究院绝对重力仪,测定11个绝对重力点。1984年,又以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将基本网与国外已知重力点进行国际联测。1983年2月~1984年5月,国家测绘局组织85重力基本网的施测,作业使用9台拉科斯特、贝隆格-G型重力仪,共完成46个基本点和5个引点的联测,联测精度15~20微伽。以四等水准精度测定诸点高程。观测结果加入仪器高、固体潮、气压和零点漂移改正。85网包括7个绝对重力点和4个国际已知重力点,这些点作为基本网的基准以不同权参加平差,平差后的单位权中误差为±15微伽,平差后重力值中误差为±5~±13微伽,平均为7.8微伽,“比57网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注:左传惠,江志恒《我国重力基本网(1985)的基准与平差》1989年第一期《测绘学报》55页)国家一等重力网联测,从1983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全国共设点195个,路线均构成闭合环或闭合线路。安徽境内有5个一等点,系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队1986年施测。合肥一等重力点位于省环保局一楼西门口,镶有铜质标志,重力测量中误差±8.94微伽;蚌埠点位于蚌埠军用机场,与旧点重合,标石重埋后镶有铜质标志;屯溪点位于屯溪机场候机楼前草地上,精度±10.3微伽;屯溪引点位于市人民政府门前台阶上,镶有铜质标志,精度±14.41微伽;阜阳点位于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楼梯边,精度±10.15微伽。
1971年,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决定采用“1971年国际重力基准网(IGSN-71)”来代替波茨坦国际重力基准,由此算出的波茨坦重力基准点新的重力值为98126.19毫伽,它比旧值减小了14毫伽。中国85重力网属于IGSN-71重力基准系统。
安徽省一等重力网结构图(85网系统)见图1-2-2。

〔下扬子网〕
为适应地质普查的需要,1983年12月至次年1月,华东六省地矿部门,以地矿部第二综合物探队为主,在华东地区开展“下扬子一级重力网(简称下扬子网)的布测工作”。作业依据1983年地矿部颁发的《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定》,使用4台美国沃尔顿型重力仪,以每边9-12个增量进行观测。仪器在测前、测后均送北京中国计量研究所进行格值测定。
下扬子网是以南京大校机场国家基本重力点为起算点的自由网,属波茨坦系统,与区内及周边附近的其它国家重力点没有进行联测。每个重力点上均埋设一块大型标石,有的点与国家57网或85网的点相距很近,但不重合。该网联测中误差为±43×10-8m/S2。最弱点重力测量中误差±40微伽,下扬子一级重力网图,详见图1-2-3。

二、二等重力网
根据1978年全国地质局长会议精神,省地质局于1979年成立区域重力调查队。1980~1982年,该队在安徽境内布测了82个重力二级基点(不包括3个引点),组成有95条边,14个闭合环的重力二级网。使用4台以上由北京地质仪器厂制造的ZSM-Ⅲ型石英弹簧重力仪观测,边的联测精度±14微伽。作业前,仪器送往北京与南京进行格值检定.作业中采用三程小循环法,闭合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小时。测量结果,各闭合差均小于规定限值。1983年底,地矿部第二综合物探队在布测“下扬子一级重力网”时,省地质局物探队曾派人参与省内重力点的选址与标石埋设。合肥、阜阳、安庆3点均重选新址,埋设大型标石,屯溪点仍用旧标石。作业过程中,由省地质局物测队完成新旧标石的联测之后,以“下扬子一级重力网”的南京大校机场、徐州、阜阳、合肥、安庆、屯溪点为起算,以非自由网进行条件平差。平差结果,单位权中误差±23.1微伽,最弱点重力值精度±46微伽。安徽省重力Ⅱ级基点网分布图见图1-2-4。

三、加密重力点
1957~1961年,国家测绘总局(以下简称总局)重力队,105队;中科院重力队,苏联航空重力队在安徽省中部和南部以及浙、鄂、赣三省部分地区进行二级及加密重力测量。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测绘大队依据总局1966年《大地重力测量细则》,在安徽北部地区进行二级及加密重力测量,其布点原则:近天文点密,远天文点稀。作业要求重力点联测中误差:二级m g≤±0.5毫伽,加密点m g≤±1.0毫伽。重力点坐标,分别采用利用三角点、军控点、等外天文测量成果或从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坐标值;高程值分别采用三角高程、直接水准成果或用1∶10万比例尺地形图上读取高程或用气压表测量高程值。1973年前,坐标精度±300米,高程精度±2米;1973年后,坐标精度±50米,高程精度±2米,成果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四、石油及地质勘探区域重力测量
为进行石油及地质勘探,1958~1961年,华东石油勘探局在泗县、蚌埠、颍上地区进行区域重力测量。1963年,石油科学研究所重力资料整理队,根据石油部指示,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改算。采用赫尔默特公式计算各点理论重力值,同时,计算各点的空间异常和布格异常,改算后的密度大多为20~25平方公里1个点。改算面积,17.08万平方公里。苏、皖、浙为详查区,其工作比例尺为:细测区1∶5万和1∶10万,详查区为1∶10万。安徽境内加密点的重力值从南京大校机场,南昌向塘机场和宜兴G96重力点引出,原属波茨坦系统。仪器精度±0.2~0.5毫伽,坐标全部在地形图上量取,定点误差±50米,高程误差±0.5米。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0~1989年,安徽省地矿局和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在安徽境内完成第二轮区域重力测量,全省共测点约2.5万个,皖南及大别山区,按1∶50万比例尺图幅布点,实测面积3.65万平方公里,点数1376个,精度±0.824×10-5m/S2;皖北平原及江淮丘陵区,按1∶20万比例尺图幅布点,点距1~2公里,一般4~8平方公里1个点,实测面积10.25万平方公里,测点约2.38万个,联测精度±0.3~0.5×10-5m/S2。
为满足编制全国重力异常图和全国天文水准计算的需要,1975~1978年,陕西省测绘局根据从国家及各省建国后所测重力资料,共搜集整理163079个重力点,以1∶5万比例尺图幅为单位,分色绘制重力点数量分布图,以1度×1度为单位,分别注记每方块的重力点数量。安徽省加密重力点数量分布图见图1-2-5。
高程异常图:
1964年,国家测绘局一分局,采用共焦模板,以零级逼近公式,加密空间异常图,并根据计算出的点,绘制全国大地水准面形状图。在该图中,高程异常等值线呈南北平行分布状,安徽省境内从西向东的大地水准面至参考椭球面距离为+44.5~+57.5米。
1980年始,总局组织对全国新的高程异常图的编制,共利用重力点16万余个,长线天文重力水准和短线水准路线上的天文点1493个,另外还有总参测绘局对全国天文大地网的预平差成果。高程异常值从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大地原点起算。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高程异常图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高程异常图等值线走向基本一致,安徽境内的高程异常值从西向东为-3~+10米,比1964年计算值普遍降低47.5米,详见图1-2-6。

五、地震区域重力测量
安徽省地震重力测量始于1976年9月。1977年,省地震队对二坝~合肥~淮南~阜阳及淮南~蚌埠两条剖面进行重力复测。1979年3月2日,固镇发生5.0级地震,6月,苏、鲁、豫、皖四省联合制定重力测量布网方案,根据这个方案,1980年,省地震局在武汉地震大队的协助下,完成了安徽境内的4个环线的施测工作。这4个环是:1、阜阳~蒙城~宿县~萧县~商邱~阜阳,2、阜阳~淮南~蚌埠~宿县~阜阳,3、宿县~徐州~宿迁~泗洪~宿县,4、宿县~定远~滁县~盱眙~泗洪~宿县。在这4个环中,皖境内共有重力点51个,1981年复测一次。
为监测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苏、鲁、皖三省地震局和武汉地震研究所协作,1981年完成了东经116度50分~119度30分、北纬31度50分~35度50分范围内高精度重力网的布测工作。该网包括徐州、沂水、连云港和怀远4个绝对重力点,全网149个测段,构成18个闭合环,点距20~25公里。位于安徽境内和苏、皖边界的7个闭合环、56个测段,由省地震局埋设标石、观测。同年,与山东、江苏地震局联合,完成全网的观测工作。1982年,省地震局与山东地震局合作,完成安徽境内部分线路的复测,同时完成了上述4个绝对重力点的航空运输相对重力联测。1983~1985年,省地震局通过合作或有偿借用方式,分别请武汉地震研究所、中科院测地所、江苏及陕西地震局完成了每年一次的复测任务。1987年后,国家地震局实行划片管理,安徽境内的重力监测工作指定由武汉地震研究所负责,规定每年下半年复测一次。
1987年前,重力联测使用美国Texas公司产W orden重力仪,1987年后,使用美国Geosourcs公司产Lacoste-G型重力仪(2台)。
安徽省地震流动重力网分布情况见图1-2-7。

六、一等水准路线上的重力点
1976年前的一、二等水准线路,沿线未布测重力点,高差计算中,仅加入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未加入重力异常改正,因此,所得高程为近似值。为改变这一状况,1981年,陕西省测绘局在安徽长江以南地区的3条一等水准路线上施测重力点76个,其中九江~青阳段7个,安徽境内4个;青阳~南京段8个,安徽境内6个;青阳~杭州段61个,安徽境内10个。长江以北地势平坦,3条一等水准路线上未测重力点,计算时利用原加密重力点成果。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