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公路测量
一、建国前安徽省的公路线路测量 安徽省的公路测量开始于民国9年(1920年)4月,即歙县至昱岭关公路。民国11年4月,开始测设兴建怀宁(今安庆市)至集贤关公路,后由于经费困难,进展甚微。民国12年2月,省道局被裁撤,设省道处,公路建设陷于停顿状态。 民国16年(1927年)春,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内设建设科,后组建建设厅,厅下设交通局,掌握全省公路勘测设计,并着手勘测合巢、安宁、安浔(安庆~九江)3条线路。 民国17年(1928年),安徽省建设厅先后组织测量队施测休绩(休宁~绩溪)、安合(安庆~合肥)、宣绩(宣城~绩溪)3条线路。到民国18年,安徽省完成的测量省道有8条。详见表3-5-2。 安徽省建设厅测量的公里线路统计表 表3-5-2(民国17~18年) ![]() 民国21年(1932年)6月,省交通厅组织测量队对杭(州)徽(州)公路皖境昱岭关至霞坑段进行了测量,曾先后施测了2条路线,经比较后选用沿溪线,其中杉树岭、中岭、黄驼岭的越岭线多次采用回头曲线、展线降坡迂回通过的测量方法。民国22年(1933年)4月,省建设厅拟定安徽省公路建设的周密计划,及时派员对京芜(南京~芜湖)、宣长(宣城~浙江长兴)、芜屯、徽杭、安合、合蚌及皖西的六合、六寿等公路进行施测和补测。民国23年省建设厅设立安徽省公路局,从此全省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到民国26年已完成测量和修建线路总长1.1万余公里。民国30年省公路局迁往立煌后,勘测了总长为50公里的立煌(今金寨县)至流波疃公路,同年修筑完工。民国31年勘测流波疃至界首段公路及叶集至界首公路198公里,民国32年7月完工。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公路局的主要任务是抢修公路,重新勘测的公路甚少。 建国前,公路建设的测量工作,分为勘测和施工两阶段。勘测包括:中线测量、线路水准测量、横断面测量,按测量结果绘制成纵横断面图。勘测包括:恢复中线、测设边坡、放样出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的平面、高程位置。 二、建国后安徽省的公路线路测量 建国后,安徽省公路测量,在1982年前由省交通厅系统测量队完成,1982年后,主要由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完成。 建国初期,公路测量没有单独机构,测设力量主要依靠民国时期留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自办的技术培训人员,临时组织测量队进行测量。1954年2月安徽省公路局测量队成立,测绘队伍开始专业化。 1958~1959年,为适应地方公路建设的测设需要,测量队采用一些快速测设的方法,有的仅作查勘目测,即开工兴建。60年代起,公路测量方法一般先进行勘测,确定路线走向及控制点,后进行选线、测角、中桩、水平、横断面和地形测量以及其他勘测资料的调查。此法,仅适用于平原、微丘地形简单的路线和紧急施工的路线。70年代,在山区和视线闭塞地区路线测设难度较大,为保证质量,提出“二阶段测量法”,即“实地勘察和纸上定线相结合”的山区公路勘测方法。先勘测1∶1千~1∶2千比例尺地形图,再分8个步骤进行测量:①全线察看,确定路线走向及有价值的比较方案;②沿拟定路线及比较线,选定导线点;③施测导线点的平面和高程位置;④测量横断面;⑤制图;⑥用全圆度盘绘导线,根据横断面点绘等高线;⑦核对和加宽,根据已成的地形图实地核对,并用目测加宽至每边100米地形条幅,纸上定线;⑧注明地质情况,桥涵、挡土墙及防护工程位置、里程,然后进行详测。 安徽省高等级的公路测设始于1974年,即合(肥)~六(安)线路改建成一级公路线型、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1975年完工。 1985年,“312国道”皖境的西葛~龙塘段,被列为交通部“七、五”重点工程项目,按高速公路线型、一级公路标准测设,也是安徽省高速公路测设的一次重大突破。同年5月,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成立了“合西高速公路测设领导小组”,制定《312国道两阶段详细测量规、、测设实施意见”“定》《312国道皖段路线设计规定》“、实测与施工图设计实施计划”。初步设计在1∶5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上选定路线方案,拟定互通式立交桥址,并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测,提出推荐方案。在1∶1万比例尺地形图上,按推荐方案纸上定线,计算出各点坐标、交点间隔与平曲线几何要素。委托安徽省测绘局,按定线与平曲线资料在中线两侧,布设5秒导线、四等水准路线,并测绘1∶2千比例尺宽500米带状地形图。共完成5秒红外导线点(点距500米)280个;1∶2千比例尺宽500米带状地形图(满幅折算)70平方公里,跨140幅幅面;1∶5百比例尺立交桥址地形图0.84平方公里;1∶1千比例尺立交桥址地形图5.92平方公里,跨29.6幅。基本地形图测竣后,在带状图上详细定线。12月,省公路设计院测量队开始详测,共分电算、放样测角、中桩直线、曲线、横断面、地形、用地、拆迁调查协议、固定桩、桥梁地质钻探等项。除按一般公路测量方法操作外,主要是先以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全线各导线点与中桩坐标关系的放样资料,用红外仪在实地导线点上放出中桩桩位。横断面用水准仪施测,现场绘图。 从1949~1989年,安徽省的公路建设形成了以合肥、阜阳、淮北、宿县、蚌埠、滁州、六安、安庆、芜湖、屯溪等市为中心的网络。共施测各级公路200余条,完成各等级公路测量(包括简易公路)和三线工程线路测量7916.35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条,长555.272公里;二级公路29条,1012.144公里;三级公路42条,1296.690公里;四级公路31条,628.651公里;五级公路10条,362.073公里;六级公路85条,2707.540公里;简易和三线公路共1353.785公里。主要公路勘测情况见表3-5-3。 建国后安徽省主要公路勘测情况统计表 表3—5—3(1959~1986年) ![]() ![]() 注:①路面改建 三、公路桥梁测量 安徽省的公路桥梁测量由省公路局和各地、市、县公路局分别施测修建。测量工作贯穿于建桥始末。设计前必须进行桥位图、桥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施工阶段须建立控制网,跨河水准测量,放样桥台、桥墩及测量桥梁中线,竣工后进行变形测量。据统计,从1950~ 1989年,全省共建各种公路桥梁4765座,其中经施测修建的公路有137座,总长为2.27928万米。全省公路特大桥、大桥勘测年表见表3-5-4。 安徽省特大、大型公路桥建桥勘测统计表 表3-5-4(1958~1987年) ![]() ![]() 四、公路隧道测量 安徽省的公路隧道建设始于60年代末,截止1989年,共修建公路隧道3座总长509米。 黟县羊栈岭隧道,位于黟县至太平县公路上,1967年,安徽省公路局测量队测量黟太公路羊栈岭段时,初步选定为越岭线,1973年冬,复测量后改线。1974年初,省公路局重新按隧道标准测设,1979年6月,由于施工发生坍塌,停工。1981年,省公路勘测设计院第二次复测后续建,隧道全长372米。 泾县烛峰隧道,是安徽省第1条以“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的方式修建的公路隧道,位于黄田至涌溪的公路上。该隧道由黄田乡自行组织人员测设,1979年开始勘测,1982年12月完工,全长77米。 金寨文家岭隧道位于船冲至毛岔河公路上,1965年由南京军区610部队测设,1960年3月完工,全长6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