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淮南市
一、控制测量 民国29年(1940年),日本人曾沿九龙岗铁路一侧,用铟钢尺丈量1条1公里长的基线,相当于四等三角精度,假定坐标系。民国35年,国民政府中央资源委员会派一支测量队来淮南,在蔡家岗地区丈量基线1条,并与新庄孜、老鹰山联测,假定坐标系。 建国初期,治淮委员会在淮河流域测设了大量二、三、四等三角网,淮南市境内有120个三、四等三角点,但与城市控制网的精度要求相差甚远。1957年,淮南市测量队和淮南矿务局地测处对原有独立网进行改建,以市区东部国家一等点“朱家大山——高庙陈”作为起始边,利用国家二等补充网6个点,作为淮南市的控制主网,在主网增设了二等补点13个,向下依次布设三等三角点18个,四等三角点100个。作业依据1955年城建部的《城市测量规范》,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水准以国家水准97线中编号114—1,112—1及淮BM 13点上引测至淮河南岸。 从1963年开始,淮南市测量队在工程师印德明主持下,对淮河以南地区控制网进行改造,并充分利用了各等级控制点点位和标志,主网控制面积1600平方公里,加密三等网1200平方公里,四等三角网面积700平方公里。截止1966年,共完成三等三角点33点,四等三角点78个,二等水准点60个,三等水准点70个,四等水准点共345个,路线总长656公里。山区用三角高程测量,计完成11点。该次控制网改造,有一部分工作是委托南京地质学校、华东勘察设计院测量队完成。 1965~1967年,市测量队在原有三、四等三角点基础上布设边长为1公里的小三角点146个。详见表3-7-6。 淮南市小三角点测量统计表 表3-7-6(1965~1967年) ![]() 1974年,淮南市测量队为统一煤矿建设测量和城市测量的坐标系统,决定对潘集地区重建三、四等三角点。当年,治淮委员会在此建有三、四等三角点60余个(建国初期测设),但只能满足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需要。1974年3月,淮南市测量队对潘集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现场踏勘,着手编写“淮南市潘集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975~ 1977年间,淮南市测量队共完成潘集地区三等三角点12个,四等三角点55个。作业依据1974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水准测量规范》。 为施测淮南市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市测量队从1960年起对市区进行了一、二级导线测量,并在1968、1980、1985年先后3次对市区导线进行更新测量。1960~1964年首次城市导线测量及1968~1972年城市导线网第一次更新测量情况详见表3-7-7、表3-7-8。 淮南市首次城市导线测量情况统计表 表3-7-7(1960~1964年) ![]() 淮南市城市导线网第一次更新测量统计表 表3-7-8(1969~1972年) ![]() ![]() 注:①、②表示同一网内不同线路。 1980年,城市一级导线第二次更新测量是西至望峰岗,东至洛河,布设了一级导线点72个,平均边长415米。外业工作由煤炭部航测大队和淮南市测量队共同完成。截止1981年2月23日,共完成由一级导线点组成的双结点图形1个,计31点,长15.99公里;单结点图形2个,32点,长15.14公里;单一附合导线1条,计9个点,长3.86公里。导线点高程按四等水准精度测量。 1985年,淮南市测量队,第三次更新了城市一、二级导线点。从1985年4~9月完成作业。共完成一级导线点组成的9个结点的导线网,21个线段附合到三、四等三角点上,全长38.5公里,平均边长240米。组成单一附合导线6点,全长14.5公里,平均边长212米。单结点二级导线1条,计32点,全长10.8公里,平均边长286米。作业依据1985年建设部编印的《城市测量规范》。 1988~1989年,淮南市测量队在原有导线网的基础上施测田家庵——上窑二级导线,共完成导线点80个。 二、地形测量 〔1∶5千比例尺地形图测图〕 1957年,淮南市测量队与淮南矿务局地测处合作,测量全市1∶5千比例尺地形图范围:东至高塘湖,西抵凤台县,南接舜耕山,北跨淮河北岸,实测74幅。另有1∶2千比例尺地形图缩编成1∶5千比例尺地形图21幅,总面积380平方公里。作业依据1955年城建部的《城市测量规范》。 1958~1960年,完成1∶5千比例尺地形图1264平方公里,316幅。1965年7月,委托华东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物探测量队在淮南市潘集地区按国际分幅施测1∶5千比例尺地形图42幅,面积为231平方公里。作业依据1959年国家测绘总局的《1∶1千、1∶2千、1∶5千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 1974年,淮南市测量队紧接华东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物探测量队所测1∶5千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区向北施测13幅,计60平方公里。 〔1∶2千比例尺地形图测图〕 淮南市测量队从1957年建队到1959年,共完成1∶2千比例尺53平方公里。1966年,市测量队先后在孔集、八公山、望峰岗地区施测1∶2千比例尺地形图24幅,其中,望峰岗地区10平方公里委托南京地质学校施测。 为了淮南市全面规划,市测量队与淮南矿务局决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更新1∶1千、1∶2千比例尺地形图。从1980年4月26日~5月17日,完成摄影工作,摄影比例尺为1∶9千。1∶2千比例尺地形图测图,1980年10月结束,共完成211平方公里,其中煤炭部航测大队完成135平方公里,淮南市测量队完成76平方公里。 〔1∶1千比例尺地形图测图〕 1958年,市测量队开始测量1∶1千比例尺地形图,到1960年共完成1∶1千比例尺地形图722幅,面积175.1平方公里。按1955年,城建部的《城市测量规范》作业。1963~1979年,淮南市测量队施测1∶1千比例尺地形图54.7平方公里。1988~1989年施测1∶1千比例尺地形图120幅。 1980年,1∶1千、1∶2千比例尺航测地形图同时进行,1∶1千比例尺航测地形图的外业调绘工作委托84531部队和上海市测绘处完成,采用综合法成图。1984年5月,全部结束,共完成1∶1千比例尺地形图56.8平方公里。 三、城市道路测量 淮南市测量队从1957年建队以来,承担了淮南市的城市道路测设工作,至1989年共完成城市道路测量513公里。 四、人防及其它城市工程测量 淮南市的人防工程测量工作于1972年开始,淮南市测量队负责田家庵区人防工程的施工测量;淮南矿务局负责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人防工程的施工测量。截止1989年,共完成人防工程面积19.2237万平方米,道口251个。为了淮南市工程建设的需要,从1956~1989年,市测量队还完成大量的拨地测量、地下管线测量及1∶2百~1∶2千比例尺的各种工程带状图的测量工作,计完成工程带状图199项,总面积58.8平方公里;1∶2百比例尺带状图16项,0.4平方公里;1∶5百比例尺带状图141项,15.8平方公里;1∶1千比例尺带状图29项,17.8平方公里;1∶2千比例尺带状图13项,24.8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