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九节 黄山市
徽州地区从1987年11月27日起改称黄山市,黄山市包括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 屯溪区原为屯溪市,1958年,屯溪市政府委托城建部城市设计院第三大队承担测量该市等级控制工作。以1条二级基线开始,由3个中点多边形组成1个三角控制网,计13个点(含基线的2个端点),控制面积为70平方公里;水准测量根据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的三等水准点8—3—57—26点的高程为起始点,绕屯溪一周呈闭合环,计三等水准点10个,路线长20公里。 平面控制以国家三等点“鬲山、黄罗尖”为起始点。高程以1954年黄海高程零点起算,后换算成1957年黄海零点。 1959年,受屯溪市城建局委托,城建部综合勘测设计院华东分院第二次施测屯溪区的平面和高程控制。从1959年9月~1960年3月结束。平面控制利用城建部城市设计院第三大队所测的三等点向西扩展,测成四等三角点12个,控制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水准测量以城建部城市设计院第三大队所测水准点BM 2为起算点,向西施测一闭合环,新建三等水准点1个,水准路线总长22公里,属1957年黄海零点。 1959~1960年,安徽省建筑设计院勘测大队施测屯溪1∶ 2千比例尺地形图,计68幅,幅面为50×50厘米,总面积为66.75平方公里。由于当时没有统一地形测量规范,加之资金紧张,成果质量达不到现行测量规范要求。 1977年11月~ 1978年10月,由于以前的控制点破坏严重,屯溪市城建局委托安徽省建筑设计院水文地质勘探队,重建屯溪市控制网,控制面积为15平方公里,利用“嵇灵山”为起算坐标,用“嵇灵山——狮子山”作为起算方位角,共完成四等三角点10个,同时完成二等导线点40个,全长5970米,三等导线点9个,全长1200米。高程控制利用1958年城建部城市设计院第三大队所测三等水准作为起算点,测成1个四等水准网,总长15公里,系1957年黄海零点。地形测量完成1∶1千比例尺地形图27幅,约6平方公里,其范围主要在新安江以北。1979年,安徽省建筑设计院水文地质勘探队,再次对原四等三角网加密测量,完成小三角点8个,同时测绘1∶ 1千比例尺地形图23幅,约5.75平方公里,其范围主要在新安江以南。 1980年,屯溪市组织力量,施测屯溪1∶1千比例尺地形图1.5幅,面积0.35平方公里。1985年7月,屯溪市城建局勘测设计室组建测量队施测1∶ 1千比例尺地形图0.6平方公里。 徽州区即原岩寺镇,1988年,徽州地区水电勘测院测量队施测徽州区的1∶ 5百比例尺地形图5.5平方公里。作业依据1979年冶金部的《工程测量规范》,和1977年国家测绘总局的《1∶5百、1∶1千、1∶ 2千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平面控制布测5秒级红外测距导线,起闭于三角点上,全长不超过5公里,高程控制5秒导线点上联测四等水准,根据已有的二、三、四等水准点组成附合线路或高程结点网。 黄山区即原太平县(县驻地甘棠镇),1980年,由徽州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队、芜湖市测量队、黄山区测量队先后共施测1∶2千比例尺地形图8.05平方公里,1∶5百比例尺地形图0.9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