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明代《南京(部分)府县地图》
《南京(部分)府县地图》绢本,明万历二十二~二十六年(1594~1598年)成图,珍藏于江苏省镇江博物馆。图分2册,计52幅。第一册为扬州府、淮安府和直隶徐州所属地图29幅,第二册为凤阳府及直隶滁州、和州所属地图23幅。
地图为多色彩绘,附有楷体墨书图说,每幅图高31厘米,宽51厘米,图说高30厘米,宽51厘米,图内用10种以上颜色表示不同地物,以黄色示土地,赭色示土筑墙堤,白色示石类建筑,蓝色示砖筑城墙,黑色示房屋瓦顶,红色示公衙、寺庙,长江、黄河绘以红色粗波纹,淮河、湖、塘绘以绿色细波纹,以黑色表示山脉。地图内容包括所属城池、山脉、水道及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及名胜古迹。绘制采用立体状物摹景,布局不失方位,但对城池建筑、山川描绘有所夸张。城池以实地形状表示,亳州为方形,宿州为长方形,全椒为椭圆形,五河为圆形等,城池周围示有护堤。山脉有山名、高低、走向及植被,犹如工笔山水。水道类型繁多,黄河、淮河、湖塘水面绘画精细,水水相连,河网密布,河堤突出,如淮河的高家堰堤,黄、淮河两岸的遥堤、缕堤、月堤,堤的质地、宽窄、走向,以不同色彩的粗细线表示,黄、淮运河绘有闸坝。军事设施表示有军队卫所、参将府、守备厅,巡司的驻防位置及沿江一线数以百计的防倭墩。图中还绘有古城、古墓、古寺、古塔、名人遗迹。见图4-1-1。

图4—1—1《和州图说》
二、清同治《大清一统舆图》中的安徽图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天文和三角测量,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制成《皇舆全览图》密藏宫廷。同治二年(1863年),胡林翼、严树森以《皇舆全览图》为基础,制成《大清一统舆图》,又名《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并由严树森撰写序及后跋。跋中记述该图原为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请邹世诒和晏启镇(晏圭斋)编制,图未刊行,胡死去,由严树森继任,后经李廷萧、汪士铎校正。
《大清一统舆图》共32卷,其中地图30卷,采用“计里画方”和“经纬度”重叠并用,每100里图上方格边长为1.5寸。以过京师的子午线为中线分为东经和西经,并按纬度2度为一列,每列设一卷,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安徽图示于南三卷(北纬32度~33度)和南四卷(30度~31度),经度为西二、西一、中、东一、东二(东经115度~119度),计图13幅。每幅图高15.5厘米,宽11.5厘米,构成全省图高38.0厘米,宽29.5厘米。全省分置图例:有省、府、直隶州、散州、县、驿。省置安庆府(怀宁)。府为凤阳、颍州、太平、宁国、庐州、池州、徽州、安庆。直隶州为泗州、滁州、广德、和州、六安。散州为宿州、寿州、亳州、无为。县为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由安庆府治。建平由广德州治。当涂、芜湖、繁昌,由太平府治。宣城、宁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由宁国府治。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由徽州府治。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由池州府治。合肥、无为、庐江、巢县、舒城,由庐州府治。英山、霍山,由六安州治。全椒、来安,由滁州治。盱眙、天长、五河,由泗州治。含山由和州治。凤阳、怀远、定远、宿州、寿州、凤台、灵璧,由凤阳府治。阜阳、颍上、霍邱、亳州、太和、蒙城,由颍州府治。
全省水道以双线表示。淮河较大支流濉河、汴河、潼河、浍河、东肥河、涡河、西肥河、颍河、淠河、池河,长江较大支流有青弋江、水阳江、裕溪河、皖河及新安江。地势用立体笔架式符号表示,北稀南密,山脉没有明确走向,只注有山名,如黄山、九华山、白云山等。
《大清一统舆图》虽以经纬度和计里画方重叠并用。但质量不及清《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因公开出版,流传较广,直至民国23年(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的一段时期内,该图都是多种地图编制的主要蓝本。见图4-1-2。

图4—1—2《大清一统舆图》中安徽太平府附近图
三、清光绪《安徽省全图》
《安徽省全图》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该图从内容到形式基本摆脱了古代地图画法,为多色省区挂图。图高81厘米,宽53厘米,比例尺1∶9 0万,并绘出直线比例尺。图中经度以京师观象台为中线,另有格林威治天文台起算的经纬度坐标控制,该图经度为东经115度~119度,纬度为北纬29度~34度。图内有省、府、县界,省、府、直隶州、州、直隶厅、厅、县治,大镇、村集、商埠、江湖、山脉、铁路、电线、航路、官道、驿路。全省8个府5个直隶州以土黄、浅绿、浅棕、棕绿色进行区分不同的治区范围。河、湖水域为淡蓝色,地貌以棕色晕氵翁法表示,图左下角附有1∶2万“安庆府城图”,城廓清晰,街区、街道分明,并用晕氵翁法表现地面起伏。右下角有“安庆附近图”,清楚地绘出道路走向,居民点分布、河流及湖泊的状况。清代安徽省省、府、州、县图一览表”见表4-1-1。
清代安徽省省、府、州、县图一览表
表4-1-1(咸丰五年~宣统二年)

注:表内图存于北京市图书馆。
四、民国初期1∶40万比例尺《安徽省实地勘测详图》
《安徽省实地勘测详图》以民国6年(1917年)所勘测的1∶20万地形图为基础编制。民国19年(1930年)复制印行,是民国期间编制的第一幅省区地图,内容详细,彩色印刷,并采用等高线表示地貌,比例尺1∶40万,绘出直线比例尺。幅面高152厘米,宽117厘米,采用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首子午圈起算经度。经度示出东经115度~119度,纬度示出30度~ 34度,并在内图廓作有分度带,图内连线呈网。
该图县级以上居民地以实地真形表示,县级以下按人口数分为10万、1万、5000、1000、500、300和300以下共7级,用黑色圈形符号表示。铁路为津浦线,公路用红色绘出汽车道、国道、县道,地貌用等高线表示,等高距为100米。地物有砖墙、城门、桥梁、城区、电线、庙宇、祠堂、宝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商埠、学校、陆军兵营、要塞司令部、公安局、监狱、关卡,以黑色符号表示。植被为旱地、水田、针叶林、阔叶林、杂木林、荒地、草地。当时,行政区划由道制过渡为区制,因此,维持民国初期的60县,以江南、江淮间、淮北,区分出不同领县。江南有婺源、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秋浦、东流、贵池、石埭、太平、旌德、绩溪、宁国、泾县、青阳、铜陵、南陵、繁昌、宣城、广德、郎溪、芜湖、当涂。江淮间有宿松、望江、太湖、怀宁、桐城、潜山、英山、霍山、舒城、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巢县、合肥、六安、霍邱、寿县、定远、全椒、滁县、来安、天长、盱眙、凤阳。淮北有阜阳、颍上、凤台、太和、亳县、涡阳、蒙城、宿县、怀远、灵璧、泗县、五河。分别以淡红、淡黄、淡绿、淡蓝、淡紫为各县区域面积普色,县属归属清楚。
该图左下方附有1∶1万“安徽省城厢图”(今安庆市),图内街道、街区以黑线描绘,街区为红色晕线普染,四周的城墙、城门,省政府、省党部、单位、学校均以黑色绘制。城外双线公路为红色,西北部的低山以黑色等高线表示。南临扬子江(长江)水面用蓝色波状曲线表示,近岸处稠密,江心处稀疏,显示出江水的浩淼形态。郊区空地为淡黄色,整个附图城廓清晰,色彩调和,绘制工艺细致,突出了全幅地图的完备性。
五、民国时期1∶300万比例尺《中国分省新图》中的安徽省图
为纪念上海“申报”创刊60周年,在舆地学家丁文江的建议下,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该图于民国19年(1930年)冬开编,由翁文灏、曾世英、方俊主持,利用北平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珍藏地图,陆军测量局及其他测量单位的1∶ 10万、1∶5万、1∶2.5万地形图为依据,以1000多个经纬度点为编图控制点,于民国22年(1933年)编制完毕。该图编制后,由于幅面较大,价值昂贵,经丁、翁、曾共同商议,以该图缩编,按省界各自成幅,制成《中国分省新图》,初版于民国22年(1933年)8月由申报馆印行。
《中国分省新图》幅面高27厘米,宽20厘米,总图采用亚尔勃斯投影,分省图采用多圆锥投影。省图在可能范围内用同一比例尺,地貌用等高线分层设色法表示,图上注记省名为隶体,城市名为方形细等线字,河流、湖泊名为左斜形字,山脉名为右耸肩形字。该图具有普及和价廉的特点,从民国22~37年(1933~1948年),先后再版5次,每次再版,补充现势资料,不断更新完善。
《中国分省新图》初版中的“安徽省图”为多圆锥投影,比例尺1∶ 300万,附图怀宁县(安庆),比例尺1∶10万,全省图经、纬线网为经差2度,纬差2度。图中河流水面淡蓝色普染,水涯线、单线河为黑色绘制;地貌用等高线分层设色,以海拔0~50、50~200、200~ 400、400~ 1000、1000米以上5个层次,用绿、中绿、淡绿、浅棕、深棕的5种颜色分层普染,并绘有高度表以助判读地形的高低。全省62个县治,怀宁(安庆)为省会驻地,交通为津浦铁路,连接各县的汽车道、大道、用黑色表示,另表示有各处商埠、电报局等内容。民国37年(1948年),第5版《中国分省新图》中的“安徽省地图”,人文要素作了改动和补充。全省市县共计64个,省会合肥,省辖市蚌埠。英山县划归湖北省,新增有临泉县、岳西县,全省乡、镇也相应增多,交通要素新增淮南铁路(蚌埠~裕溪口),宁芜铁路(南京~徽州);公路网更加密布,并采用红色绘制,醒目易读。省区表面注记与省界色带用红色表示,比初版“安徽省地图”从内容到编绘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见图4-1-3。

图4-1-3《中国分省新图》中的安徽省图(1948年版)
六、民国时期1∶90万比例尺《安徽省明细地图》
民国23~27年(1934~1938年),由“武昌亚新地学社”编制出版《安徽省明细地图》1~4版。该图比例尺1∶90万,为多色彩图,图高71厘米,宽45.8厘米,由欧阳缨主编,胡民治制图,曾愈修镂版,分别于1934(两版)、1937、1938年印行。民国27年(1938年)出版的《安徽省明细地图》,采用格林威治天文台为首子午线起算之经纬坐标控制网,经度为东经116度~119度,纬度为北纬29度~34度,左下角附比例尺1∶500万全省地势图。以0~50、50~400、400~1000及1000米以上,用绿、浅绿、黄、棕色分层设色表示。省会怀宁(安庆),62个县属以浅红、淡黄、淡绿、淡紫、土黄5色进行县域普染示出各县范围。交通要素为津浦铁路、淮南铁路、京(宁)贵(江西贵溪)铁路江南段。公路有归祁干线(祁门~商邱归德)、京陕干线(南京~陕西),京滇干线(南京至昆明)。怀宁(安庆)、芜湖、蚌埠分别示出商埠、无线电台、电报局等。山峰用符号表示,有歙县与太平县交界处黄山天都峰、莲花峰、狮子峰、始信峰,岳西境内潜山,青阳境内九华山,石埭境内鸡头岭、竹塔尖、老虎岭,宿县境内烈山,但大多数山峰未注出高程,图幅下方绘有1∶90万直线比例尺和图例。
七、民国时期1∶30万比例尺《合肥县新区全图》
民国24年(1935年),由合肥县政府编制出1∶30万比例尺《合肥县新区全图》,幅面高42.5厘米,宽57厘米,彩色印刷,由合肥耕墨斋代印。该图以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出区署、房屋、县界、区界、集镇、河流、水塘、山地、铁路、汽车路、大小路、航道、城墙、祠、塔及学校。全县6个区以红、黄、蓝、绿、紫、土黄6种颜色普染区分(面积范围相当今之合肥市区及肥东、肥西两郊区县)。用红色圈形符号表示出本区区署所在位置。合肥县城内为第一区,街区房屋用黑色晕线表示,主、次街道东西南北走向分明,城墙四周环绕,城门、祠、塔、庙、学校、街道均详注专有名称。城区河流流入巢湖,城北淮南铁路贯通县境,合蚌、合安、合六3条汽车路经城区主要街道相互贯通。郊区居民地均有大小路连接呈网,城西郊大蜀山、郊区大、小岘山,及五龙山、横山、梅子山、方山、千佛山、石佛山、鬼头山均以晕氵翁法表示。全图绘有1∶30万直线比例尺、指北针。“民国时期安徽省各县县图统计表”见表4-1-2。
民国时期安徽省各县县图统计表
表4-1-2(民国10~25年)



注:表内图存北京图书馆。
八、1954年1∶70万比例尺《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省区建设”的决议。为满足政府工作用图,1954年2月,安徽省民政厅编制有4色印刷(蓝、红、黄、黑)的政区图。该图比例尺为1∶70万,幅面高90.5厘米,宽49.5厘米。图下左附“芜湖市区图”,图下右附“合肥市区图”,附图比例尺为1∶2.5万。图名用隶体从右至左,笔划内加有晕线,图中注记均为手书细等线体,以红色绘省界、专区界、县(市)界、省人民政府驻地、专署所在地。黑色绘省辖市、县、主要村镇的居民地符号,绘制河、湖、泉用蓝色,绘制公路、山峰、电信局、水闸、水库用红色,绘制铁路、关隘、滩地用黑色,全省境内铁路有津浦线、宁芜线(芜湖以南为未成铁路)及淮南线。行政区域划分为省会合肥市;省辖市为蚌埠、淮南、安庆、芜湖、屯溪;专区为宿县专区、阜阳专区、滁县专区、六安专区、安庆专区、芜湖专区、徽州专区。全省、区界加绘红色晕线带,69个县以粉红、淡绿、淡黄、淡紫、桔黄色作县域普色,显示建国后行政区划现状。
九、1958年1∶50万比例尺《安徽省挂图》
1958年11月,安徽省民政厅编制了《安徽省挂图》,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以5色(红、蓝、黄、绿、黑)印刷出版。该图以建国后编绘的地形图为基本资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全图高129.8厘米,宽100.8厘米,比例尺为1∶50万,制图范围为东经115度00分~119度30分,北纬29度20分~34分40分。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内图廓绘有蓝色分度带。图内左下方配置“合肥市区图”,全图内容以红色符号表示省人民委员会、专员公署、公路、国营农场、拖拉机站、水力发电站。以蓝色符号表示市人民委员会、县人民委员会、乡镇、主要居民地及省界、市(专区)界、县界、河湖水涯线、运河、港口及码头、水库、水闸。以黑色符号表示现有铁路、兴建中的铁路和计划兴建铁路,山峰及标高、关隘、采矿场。按当时行政区域划分为省会合肥市(含巢县、肥东、肥西),省辖市为蚌埠、淮南、马鞍山(含当涂、和县、含山)、芜湖、铜陵、安庆、屯溪,专区为蚌埠专区、阜阳专区、六安专区、安庆专区、芜湖专区,全省、专区(市)界加绘不同宽度红色晕带,66个县以淡黄、粉红、橙黄、淡绿、淡蓝色作县域普色。该图第一版印刷2万份,供各级政府部门使用。
十、1976年1∶7万~1∶20万、1∶1万~1∶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市)、县挂图》
1976年,为适应农业学大寨运动,安徽省测绘局于是年12月以皖字(76)第115号函与各地(市)、县联系,编制全省地(市)、县挂图。为加快编制挂图速度,保证地图质量,省测绘局分期分批举办地(市)、县地图编绘培训班,共培训93人。1977年后,由省测绘局分别与各地、县共同进行编制工作。至1983年,共编制地(市)、县挂图60幅,全省地(市)、县挂图已于1989年编制完成。《地(市)、县挂图》的基本资料采用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或编制出版的1∶10万比例尺地形图,依照调绘提纲进行现势调查,并将新的现势资料补充到图上,作为基本资料。
地(市)、县挂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或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以经纬网和图角点作为控制,成图不表示经纬度。县图幅面规格以一全开道林纸大小为限,地区图以两全开道林纸为限。成图比例尺以各县、地、市面积计算,多数县图比例尺为1∶7万1∶8万、1∶9万、1∶10万;地区图比例尺为1∶15万~1∶20万;市图比例尺为1∶1万~1∶5万。地貌以等高线或分层设色法表示,等高距选取,丘陵地为20、50、100、200、300、500、米,山地为50、100、200、400、700、1000、1500、1800米以上。图中内容除表示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要素外,对大型农场,“五七干校”,大型排灌站、闸、坝,气象站、码头等地物要素均详细表示。该图为6色编绘,黑色清绘后送交印刷,分彩色图和单色图,定为“内部用图”供各级政府部门使用。
十一、1978年1∶2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
1978年,根据国家测绘总局(78)测发字第033号文的要求,省测绘局编制1∶2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要求该图应具有地形图的内容和精度,又具有普通地理图的特点以挂图形式出现,又兼顾桌面图使用,属于中比例尺区域性地图,作为政府机关、业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拟订布局,总体规划设计,生产计划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和科学考察的工作底图;作为编制较小比例尺普通地图的基本资料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该图采用总参测绘局1971年编绘出版的1∶20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补充资料有当时最新内容的地(市)、县地图及1∶5万、1∶10万地形图,还使用安徽省地图、安徽省交通图、内河航道图、水利工程图、电力图、森林分布图、地震台站、气象台站、水文站、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址、城镇人口统计表等现势资料,该资料截止于1979年底。是年,该图由省测绘局综合队编图组承接编制任务,采取照相蓝图拼贴法,将1∶20万地形图中的水系标描黑色,照相缩小至1∶25万蓝图后,在已展绘出地图投影的数学基础控制点的图版上,按点拼贴。用浅蓝、紫、绿、棕、红、黑6色进行各要素的编绘,制成编绘原图。将编绘原图照相放大至1∶20万比例尺裱版蓝图,分两版(黑、红、绿、冈灰色要素为一版,棕、蓝色要素为另一版)清绘作业,最后获得印刷原图,交付印刷厂再缩小照相为1∶25万比例尺供制版印刷。1980年6月完成印刷原图,1981年1月由西安544厂印刷,成图质量良好。
该图采用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为东经117度15分,标准纬线为北纬30度30分和33度30分,投影纬线为同心圆圆弧,经线为幅射直线,角度无变形,长度变形小于0.1%,面积变形小于0.2%,图内经纬线间隔,经线15分×纬线10分(相当1幅1∶5万图面积)。该图采用标准道林纸对开横排分幅,横3竖5,全图15幅拼成,幅面高2.34米,宽1.82米,为方便单幅图的桌面使用,每幅图图廓外配置有图幅接合表及地形分层设色高度表。全图右上方配置横排长宋体图名,左下方配置1∶4万“合肥市区图”,右下方为图例、高度表、比例尺、投影及资料说明。图内水系,河流长度选取指标为1~1.5厘米,渠道密度大于3~5毫米,湖泊大小大于2平方毫米。为显示分布特征,指标数在规定内适当调整,图上5厘米以上的河流,大于10平方毫米的湖泊及大、中型水库,一般注有名称注记。居民地,按人口数及行政等级,以图形符号及大小区分,定为50万人以上、10~50万人、5~10万人、1~5万人、1万人以下共5级,10万人以上用平面图形表示,10万人以下用圈形符号表示,选取指标为居民点稠密区160~180个/100平方厘米,稀疏区80~90个/100平方厘米。以注记字体和字大表示行政等级;省政府、行署(省辖市)、县、镇、公社、大队(自然村)共6级。交通,陆路表示铁路、主要公路、一般公路、乡村路,道路密度网眼为4平方厘米,水上表示出航道与常年通航起迄点。境界,省界、行署(省辖市)界、县界、(行署辖市)、公社界4级。地貌,等高线分层设色,为0~20~50~100~300~500~800~1200~1500米以上,共9个层次,分别用绿色和棕色,由浅入深表示。根据安徽由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皖南低山丘陵的地貌特征,选用20、50、100、200、300、400、500、600、800、1000、1200、1400、1500、1600、1800米的等高线。高程点选取,平原地区8~10个/100平方厘米,丘陵和山区10~12个/100平方厘米。谷间距取舍指标为3~8毫米,山头最小直径为0.6毫米,山脊最窄处大于0.6毫米,鞍部对应等高线间隔大于1毫米,全省主要山脉、山峰、山隘均加注名称注记。植被,表示森林、竹林、经济作物林、灌木林、芦苇,林中空地面积选取指标为25平方毫米以上。其他要素表示有11万伏以上的高压输电线,发电量10万千瓦以上的水、火力发电站,省、地(市)管理的矿山、气象、水文、地震等主要科学台站,著名的革命历史纪念址及文化古迹。
1∶2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以6色线划图、分层设色图及3色素图的3种形式印刷成图,以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该图定为“秘密”级,内部发行使用,成为1980年以后编制更小比例尺的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和各种地图集的基础底图,也是全省第一幅大幅面彩色挂图。
十二、60~70年代1∶5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
1967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工作小组,协同合肥师范学院地理系,编制出1∶50万《安徽省地图》。该图根据1958~1965年1∶5万~1∶10万航测地形图缩编,运用当时现势资料加以补充,全图幅面为120厘米×92厘米(二全开),图廓正上方示有毛泽东主席语录,右上方为图名,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但未表示出经、纬度。图中内容与1958年版《安徽省挂图》大体相同,全省政区为省会合肥市,省辖市为蚌埠、淮南、濉溪、马鞍山、芜湖、安庆市及铜陵特区,专区为宿县专区、阜阳专区、滁县专区、六安专区、巢湖专区、安庆专区、芜湖专区、池州专区、徽州专区,全省70个县以不同颜色分别作县域普色。该图于1969年5月,由合肥印刷厂分别以彩图和素图形式制版印刷,作“内部用图”使用。
1977年,安徽省测绘局综合队制图组再次编制1∶ 50万《安徽省地图》,由于编绘质量不符合要求,于1980年2月修编,以总参测绘局1971~1972年编制出版的1∶50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采用高斯投影,图幅范围为东径114度47分~119度48分、北纬29度17分~ 34度44分。选用117度经线为中央经线(经纬网线密度为经差30分、纬差20分),全图幅面为120厘米×92厘米(二全开),配有“合肥市区略图”。全图内容以1∶25万《安徽省地图》编绘原图和地(市)、县挂图作为修改补充。全省政区为省会合肥市、省辖市为淮南、淮北、蚌埠、马鞍山、芜湖、安庆、铜陵市,地区为宿县地区、阜阳地区、滁县地区、六安地区、巢湖地区、安庆地区、宣城地区、徽州地区,全省70个县。1982年,以彩色行政区划图和全要素的素色图两种形式,由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刷,作为“内部用图”使用。
十三、70~80年代1∶7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
为适应行政区划调整,1974~1988年,安徽省测绘局编制1∶ 70万《安徽省地图》分4次出版。
1974年版,以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5万、1∶10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运用当时现势资料增补缩编成图。全图幅面85.2厘米×65.5厘米(一全开),采用高斯投影,按当时全省政区8个省辖市、9个地区、70个县以区域普色,是年由北京地图出版社出版,上海市印刷厂印刷。
1977年,在1974年版地图的基础上,增添当时现势资料,增设地貌晕渲。地貌晕渲版由北京地图出版社制作,是年由北京地图出版社出版,上海印刷厂再版印刷。
1982年4月,省测绘局制印队以1∶ 25万《安徽省地图》为基本资料缩编,以合肥市旅游交通图中的市中心图为附图“合肥市区图”的基本资料,全图使用文字资料作以补充,分南、北两版编绘成图。全图幅面83.4厘米×65厘米(一全开),采用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为东径117度15分,标准纬线为北纬30度30分、33度30分,经纬网线经差1度,纬差1度。该图较详细地表示了水系、居民点、交通、境界、名胜古迹等内容,按当时全省政区8个省辖市及地区、4个地辖市和70个县,分彩色线划图,政区设色图及素图3种形式,1984年由山东地图出版社出版,总参测绘局印刷厂印刷。
1988年11月,省测绘局制印队以1∶ 2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的阴版照相缩小至1∶ 40万比例尺蓝晒图编绘,编绘原图完成后缩至1∶ 70万比例尺全开版蓝图再度标编,并以聚脂薄膜透绘。全图幅面大小、采用投影、编图要求以及各种资料的使用与1982年版基本相同。本版主要更新政区内容,全省共分7个地区,9个省辖市,9个地区辖市,63个县。是年,该图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测绘局印刷厂彩色印刷。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