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地形图与地理底图
一、地形图 〔清光绪三十四年《秋季大操地理全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陆军部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中心,举办第三次大型军事演习。为提供演习所需的实地用图,由清南洋实地测量司测制了有关的比例尺地形图。 此次测绘,有1∶2.5万比例尺“太湖县北部”、“太湖县南部”地形图共16幅,幅面37.5厘米×27.5厘米。等高距10米、5米,水准标高假定于放马堡80密达(米),并绘有直线比例尺。1∶10万比例尺“潜山县附近总图”、“太湖县附近总图”2幅,等高距20米。1∶100万“安庆府附近总图”1幅,为彩色图。深蓝色单线河,红色道路,绿色省界,居民地和注记为黑色,地貌为土黄色晕渲法表示,并绘有高度尺,单位:启罗密达(千米),长度比例尺,单位:里。该图系内还附有1∶2.5万“北京北郊略图”、“北京东郊略图”,1∶2千“薪野附近防御略图”。1∶1.2万“阅兵式命令附图”,是在地形图上用红色线状符号表示宿营区域和阅兵大臣阅兵行进路线,军队进路,以供阅兵现场使用。 〔民国时期“安徽全图”〕 民国2年(1913年),安徽省陆军测量局开始以天文、三角、水准测量为基础,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形图测绘。当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多面体投影,图廓为矩形分幅(幅面为36厘米×46厘米),运用简单的地形图图式,以速测法为主成图。民国25年(1936年),陆地测量总局决定采用兰勃特投影,将1∶5万比例尺矩形分幅地图改编为经纬度分幅,地面高程基准以各省假定点起算。以安徽陆地测量局(驻安庆市)门前假定标高50公尺为起算点。该局实测有安庆附近1∶5千地形图5幅;安庆至合肥一带1∶2.5万比例尺地形图71幅;津浦线及安庆至合肥一带、皖西、高河埠附近、皖南、长江流域及全椒至庐江一带、亳县附近1∶5万地形图,截止民国25年,共完成213幅。 民国19~24年(1930~1935年),安徽省陆地测量局,以民国3年(1914年),参谋本部第五局颁布的《1∶10万地图勘测规则》和《1∶20万民国图编纂规则》,在1∶5万比例尺地形图基础上,通过调查,采用缩编摹绘,编制有1∶1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144幅;以1∶10万调查图为基础图缩编摹绘,编制有1∶2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44幅;以1∶20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图缩编摹绘,编制有1∶40万比例尺“安徽全省图”14幅。 〔建国后“安徽全省图”〕 20世纪50年代初,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施测已系统全面展开,对全国范围的测图进行统一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及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换算工作,同时,制订出各种比例尺的编图规范及图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国家测绘总局测制和编制出版,为彩色印刷,“机密”等级。 1∶5万比例尺地形图:第一代地形图由总参测绘局1955年航摄,1956~1961年调绘制图,同年出版,全省共387幅。第二代地形图由总参测绘局1966年航摄,1966~1978年调绘制图,同年出版,全省共393幅。第三代地形图以1980年1∶1万比例尺航测地形图编绘,1985年出版,全省共126幅。 1∶10万比例尺地形图:第一代地形图以第一代1∶5万比例尺图为基础,1958~ 1969年编绘,同年由总参测绘局出版。第二代地形图以第二代1∶5万比例尺图为基础1971~1978年编绘,同年由总参测绘局出版。第三代地形图以第三代1∶5万比例尺图为基础,1984年连编带刻,1985年由总参测绘局出版,全省共116幅。 1∶20万比例尺地形图:以1958~1971年出版的1∶10万比例尺图为基础,1959~ 1971年编绘,1974年由总参测绘局出版,全省共35幅。 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以1970年出版的1∶5万、1∶10万、1∶20万比例尺图为基础,1971年编绘,由总参测绘局1972年出版,全省共8幅。 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以总参测绘局1971~1977年出版的1∶50万、1∶20万、1∶10万比例尺图为基础,采用等角圆锥投影,由国家测绘总局编制,1980年出版,全省共2幅。 二、地理底图 〔1∶50万“安徽省地理底图”〕 为适应地质事业的发展需要,1980年,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全省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总结的基础上,1980年编制了1∶5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理底图”。该底图基本资料采用总参测绘局1970~1971年所编绘的1∶5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8幅,采用聚脂薄膜拼贴,各要素透编的编制方法,并用当时政区、公路、地形的最新资料进行补充,以1969年版《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及说明》和编图规范进行作业。 该底图幅面128厘米×93厘米,采用高斯投影,中央经线选用117度00分,图幅范围为东经114度50分~119度45分,北纬29度20分~34度40分,图内经纬网线为1度×40分间隔。底图编绘内容有水系、居民地、道路网和地貌。等高线的选取为100、300、500、800、1200、1500、1800米,500米为计曲线,半距等高线参照地质情况表示。 〔1∶2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形、地理底图”〕 为使地图制图能更好地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1984年9月,省测绘局决定标编全省1∶20万比例尺地形、地理底图。该底图编绘以指令性任务由省测绘局制印队承接。过渡标编,不展绘数学基础,没有拼贴,选用总参测绘局编制出版的第二代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局部地区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标编的基本资料,共计112幅。以有关的地形图编图规范及图式;并制定有1∶2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形、地理底图”编辑技术设计书为指导作业,历时一年,基本完成过渡标编任务,成为制作小于1∶20万比例尺的多种地图现势性较强的地形、地理基础资料。 该底图分线划版和注记版标编,线号及字大按比例要求放大表示。线划版用墨绿、绿、金红、黑、黄棕5色分别标编水系、铁路、公路、居民地、地物符号、境界、植被等内容,注明1∶1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理论尺寸,实际尺寸和缩制成1∶2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照相尺寸。注记版用大蓝、金红、黄棕3色标取和修改居民地、水系、地貌和其他要素的名称。为确保底图社会经济要素的现势性和精确性,运用补充资料有1∶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名图》、1∶25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安徽省交通旅游图册》、1∶20万比例尺《安徽省省界标绘地形图》,还有《安徽行政区划表》、1∶40万比例尺《居民地、道路、水系、境界、植被》大要素标准图、全省县挂图、安徽省经济年鉴、省测绘局实测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作为补充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