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专题地图
一、清代《安丰塘图碑》 安丰塘《汉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均有记载。清康熙年间虽有专志,但版本失传,嘉庆、光绪年间有记载安丰塘的专志。《安丰塘图碑》建石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碑图高110厘米,图宽56厘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绘刻塘的面积与南部山地入塘的双线水源及湖塘田圩状况、建筑设施。南为庐州府、西南为六安州、北为寿州且示有孙公祠,城廓以实物写景表示,南部山地以立体形象绘刻,图内记有楷书注释。见图4-1-4。 ![]() 图4-1-4《“安丰塘”图碑》 二、清代《长江图说》 《长江图说》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安徽省怀宁马徵麟(素臣)编制成卷,长沙黄翼升(昌岐)阅定。该图说高26厘米,宽29厘米,墨印,共分12卷。卷首为例言、营目与图目。卷一、二、九、十、十一、十二、为长江杂说,叙述长江流经5省的河流、湖浚沿变和地理状况,卷三、四、五、六、七、八为图6册共72幅(空白39幅)。该图计里画方,每方(边长)两分半合实地5里,积方两寸合实地40里,(经推算比例尺约为1∶30万,编者注),河流以双线表示,地物、山体为立体形象描绘。县、府驻地以圆圈形表示城池,居民地间注有里程数。图内楷书注释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图说在安徽境内,共有图10幅,见图4-1-5。“清代安徽省专题图一览表”见表4-1-3。 ![]() 图4-1-5《长江图》芜湖段 清代安徽省专题图一览表 表4-1-3(嘉庆八年~宣统二年) ![]() 注:表内图存于北京图书馆。 三、民国时期《安徽省水陆形势图》 《安徽省水陆形势图》于民国15年(1926年)由上海大众书局编制印行。该图为单色墨印,比例尺1∶150万,幅面43厘米×32.5厘米,制图范围为东径115度~119度、北纬29度~ 34度,内图廓注有经纬度数。图内地理底图内容为国都南京,省会怀宁(安庆),全省县治62,山脉以晕氵翁法表示走向,绘有山峰符号。图背面附全图总论,对全省的水陆交通、形势、产业、地方志均有简介。 图中陆路交通:铁路有津浦、京(宁)贵(江西贵溪)、淮南3线。公路有国道京(宁)黔线,以南京~当涂~芜湖~宣城~宁国~绩溪~歙县~休宁~祁门入赣省。京(宁)陕线以浦口~和县~含山~巢县~合肥~六安入豫省。京(宁)川线,以浦口~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入鄂省。另有国道从豫省入皖经亳县~太和~阜阳~颍上~正阳关~六安~舒城~桐城~怀宁~东流~至德~祁门。全省国道贯通呈网状连接县级以上居民地。图中水路交通:轮船通行航道有长江,淮河为正阳关至盱眙,以及芜湖至合肥、芜湖至宣城、芜湖至南陵。民船通行航道为青弋江、水阳江、巢湖及运漕河、颍水、淠河、西淝河、涡河、浍河及新安江、昌江。 四、民国时期《安庆城市图》 《安庆城市图》,由安徽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的1∶5千地形图为基本资料编制而成,民国21年(1932年)印行。 该图高57.4厘米,101.4厘米,彩色,比例尺1∶5千,绘有直线比例尺,全图较详细地表示出安庆省城全貌。市内建筑区及街道、城区城墙,以墨色绘制,建筑区内为红色晕线普染,公路与主要街道相通,主要公路以红色双线表示。主要街道有临江路、西门大街、西门城内大街、三牌楼街、四牌楼正街、四牌楼西街、龙门口街、状元府街、双井街、近圣街、法校街、纯阳街。省政府、省属厅局、会馆、学校、医院、码头、体育场、林业试验场均用符号或注记按实地位置表示。城区南部有较大面积的长江水域,城区东北有菱湖水域,均以淡蓝色普染;河岸、湖岸以深蓝色勾绘色带,使水域轮廓分明易辨。城外采用桃红色表示2米等高距等高线,显示西高东低地形。植被以旱地为主,菱湖中表示多种水生植物,其他植被为草地、菜地、坟地等以面积分布。 五、民国时期《黄山形势图》 民国23年(1934年),黄山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黄山形势图》。该图高63.8厘米,宽48厘米,比例尺1∶1.37万,彩色图。该图以太平县陈少峰所作图为蓝本,参酌公、私各家图说制成。地图编制人为婺源县洪青,审定人许世英,并为该图书写图名,于民国24年(1935年)印行。《黄山形势图》见图4-1-6。 该图以红棕色晕氵翁式表示山体起伏,棕色线划及注记标示出前海、天海、西海、后海的范围及地域名称;深蓝色绘制河流;黑色绘制桥、路、县界、乡村,以及黄山的寺庵、路亭、山洞、奇迹、危险处、奇松、和尚塔;用标记标明各景区,并绘有指北针。该图还附有前海天都峰、后海始信峰的实景照片;各山峰、庙址的海拔高度(英尺单位);以及黄山前、后海周行里程实测简明表与使用附言等。“民国时期安徽省专题地图一览表见表4-1-4。 ![]() 图4-1-6《黄山形势图》 说明: 1、该图以太平陈少峰先生草图为兰本,参酌公私各家图记以构成之。 2、该图未经测量,对於方向距离山川部位势难精确,因名为形势图,以别于寻常有比例尺之地图也。 3、该图比例大约合四公分作一华里(约547公尺),合计约为1∶13700,惟因山路平陡不一,沿路各地名之距离颇难准确。 4、各高峰地点拔海若干英尺,其数目李寅恭君升测,由制图者采入。民国24年1月印行。 民国时期安徽省专题地图一览表 表4-1-4(民国元~37年) ![]() 注:上表内①1册,总图1幅,分图303幅,②等高距为10米。上表内图存北京图书馆。 六、1975年《安徽省地质图》 1975年,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编制了1∶5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质图》。该图地理底图依据1973年总参测绘局编制出版的1∶10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本资料,参照现势资料增补,连编带绘成图,采用高斯投影,专业内容依据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该图幅面为146.8厘米×115.4厘米(四对开拼合),附图为全省地层区划图、皖南和大别山地区地层剖面图。全图地质内容有全省各类地质界线、各种断层、火山口、岩石花纹、矿产符号、剖面断层、钻孔及文字说明。并用35种颜色,18种网纹,分别展示地层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迭系、二迭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长城——志留系、震旦系、下元古界以及岩浆岩的分布。运用多色平面几何图形表示全省的矿产分布,采用多色花纹和符号区别出岩浆岩的种类。1977年,该图由中国地质图制印厂(543厂)印刷,成图色泽鲜艳,层次分明,专题内容突出,定为“秘密”级使用。 七、1975、1984年《淮河流域图》 1975年,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编制比例尺系列1∶50万、1∶100万、1∶200万《淮河流域图》。该图幅面分别为178厘米×121厘米、89厘米×60厘米、48厘米×34.5厘米。 1∶5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以总参测绘局1970~1971年出版的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本资料,采用等角切圆锥投影。等高线分层设色表示地貌,分为-20~-10~0~10~30~50~100~300~500~1000~1500~2000米13个色层。专题内容主要依据淮委1974年10月编绘的透明底图,并参考淮河流域和有关地区编制的水利工程图作补充。表示内容有居民地、道路、境界、地貌、重点表示淮河流域的水系和水利工程,河流表示干流和4级支流,1亿立方米以上或大型水库共37座,蓄洪区、灌区干渠、抽水站、堤防、水闸、船闸、地下涵洞,均以实地位置详细表示。 1∶100万、1∶20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采用1∶5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缩编,内容按比例作相应取舍,1∶200万比例尺图未表示地貌。 1984年,在水电部黄委规划设计院测绘总队协助下,水利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再度编制1∶50万、1∶100万、1∶20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制图区域为东经111度32分~121度20分,北纬30度40分~36度20分。 1∶5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以1∶25万比例尺地图为基本资料,搜集有关水利、交通、行政区划及水利设施的文字资料作补充。该图采用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选用中央经线为116度45分,标准纬线为北纬32度30分和34度30分。经纬网格30分×30分,全图幅面178厘米×122厘米(四全开拼合),并附有“淮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制图方法采用1∶25万比例尺地图,通过标描、转绘,以初编和缩编的步骤完成1∶50万比例尺编绘原图。在编绘原图的基础上,以水系地貌版、地物版、注记版的分版清绘制成印刷原图。 1∶100万、1∶200万比例尺《淮河流域图》仍以1∶50万比例尺图为基础,缩编,数学基础用1∶50万比例尺地形图投影计算成果展绘,编制内容分别按比例缩小作相应地图内容概括。1∶200万比例尺图未表示地貌。 此次《淮河流域图》与1975年版相比,专题内容使用当时新的水利工程、水库资料,中科院遥感研究所提供的采色合成卫星象片图、山脉图等资料。地貌采用立体晕渲与等高线分层设色混合表示,色层为15层。在图中内容设色方面,突出水利工程及地势于第一平面,为保持与其他要素的相对调和,体现不同要素的不同层次,该图采用16色印刷(素图10色),外图廓增添淡蓝色梅花锦底整饰。1987年,该图由上海中华印刷厂印刷。 八、1981年《安徽省交通图》 安徽省交通厅和省测绘局协定,1981年共同编制《安徽省交通图》。省交通厅搜集汇总全省水、陆、空的交通现势资料,标绘成交通草图供编绘使用,省测绘局综合队负责该图的编辑、编绘、清绘及制定地图制印方案,制作分色参考图,联系出版单位事宜。 《安徽省交通图》成图比例尺1∶70万,幅面91厘米×66厘米(一全开),属内部使用地图,附有合肥市交通图及全省主要公路里程表。该图的地理底图采用省测绘局1980年修编的1∶50万比例尺《安徽省地图》为基本资料。专题内容主要表示全省铁路,各级公路及里程,不同水深的河流水运航道,航空运输线,各类江河大堤及车站、码头、港口、车渡口、重要桥闸。图廓外以淡蓝色交通工具的形态符号作锦底整饰。1982年5月完成全部编制工作,1984年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总参测绘局印刷厂以8色印刷。 九、1985年英文版《安徽省地图》 (M AP OF ANHU IPROVINCE OF CHINA) 1985年5月,省测绘局为配合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用图需要,编制英文版《安徽省地图》,按国发(1980)183号文的密级规定,以公开版发行使用。 该图幅面74厘米×50厘米(一对开),折叠后为32开幅。采用黄山风景彩色照片作封面,封套上压膜烫金,淡色花纹锦底的套装折迭幅面。全图正反两面表示专题内容,正面主图比例尺为1∶100万,采用正轴等角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未表示经纬网线。图中内容有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界,镇以上居民地,水、陆、空主要交通路线,旅游、文化设施,名胜古迹、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用象形符号表示全省旅游点、土特产、地方名产。附图为“安徽气温、降雨量图”。正图背面设有“安徽省地势矿产图”,用50、200、400、700、1000、1500米等高线表示全省地势,以几何图形符号表示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并加英文注释。附图“合肥市交通图”显示出合肥城的发展规模及公共交通状况,该图的“合肥附近”与“安徽省对外交通”两幅插图,表示合肥对外的水、陆、空交通状况,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测绘局印刷厂以8色、用120克铜版纸印刷。 十、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草场资源图》 1987年7月,省测绘局承担由南京大学编绘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草场资源图》的清绘和印刷任务。该图供出席国际草场资源会议时使用。由草场、地貌、气候与水资源、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共6幅图组成。反映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基本自然条件、土地利用和草场类型的区域特性、生产潜力以及存在问题。为农牧、林业区划、调整生产结构和布局、国土整治、草原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图是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考察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陆地卫星M SS.RBV影象进行解译,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成图幅面为67厘米×54厘米(一对开),塑料压膜封套。地理底图作为第二层次以银灰色表示。气候与水资源图采用1∶60万、1∶120万比例尺,其余5幅图均为1∶30万比例尺。各幅图的专题内容能较好地显示在第一平面,主要运用色彩变换、区域划分、图表形式、文字说明、实地照相的表示方法。1987年10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测绘局印刷厂以8色用120克铜版纸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