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安徽省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如下: 〔气候温和,地形多样〕 安徽省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光热兼南北之长,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7℃,无霜期年平均为20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770~17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多样,适宜南北方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其地形:山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丘陵面积4.1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4.35万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万平方公里,大致呈“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分布。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全省区划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地丘陵区和大别山区等五大农业生态类型区,具有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的自然条件。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 安徽省森林资源经过了1960年、1978年、1985年三次大的砍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重点产材县,由50年代的30个减少到14个。林木年生长量238万立方米,而林木年消耗量高达285万立方米,缺口47万立方米。1986年,国家计划安徽省林木采伐限额162.57万立方米,实际采伐林木301万立方米,超限额采伐85%。由于森林大量砍伐,198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17.86%,丘陵山区森林覆盖率也只有20.79%,95%以上是中幼林、纯林、疏和灌木林,且树种单一,防病抗灾能力差。同时也影响了水土保护。198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8913平方公里,是5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的3倍。60年代,全省大小湖泊110个,水面878万亩,1987年只剩下64个,水面仅有530万亩。1961年建成的岳西县毛尖山水库,到1984年已淤积泥沙486万立方米,占总库容量4800万立方米的10.13%,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的重用轻养,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据调查,全省有4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山区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2%下降到1%,沿江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3%降低到2%以下,淮北平原多数地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低的仅0.3~0.4%。 〔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繁〕 1954年,全省农业耕地面积8842万亩,1990年已减少到6548万亩,减少了2294万亩。人均耕地1.32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亩的水平。全省虽然雨量适中,但地区分布、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匀,因而每5~6年就有一次较大的旱灾或涝灾发生。只有面对现实,大搞农业科技,大搞水利建设,才能逐步改变面貌。 〔动植物资源保护不好,物种逐渐减少〕 国家一类保护树种香果树、二类保护树种紫楠仅零星分布在皖南和大别山区。珍稀树种花榈木只在歙县、祁门、休宁三县少数山头上零星分布。黄杉只有黄山、清凉峰少数几棵,大银杏、大樟树剩下寥寥无几。华南虎解放初曾收购过3张虎皮,现已绝迹。朱据历史记载,滁县地区曾有生存,现已绝迹。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扬子鳄、白鳍豚仅剩百头左右。梅花鹿,解放初期遍布皖南山区的538个乡,1987年只有42个乡有少数生存。粮食作物品种也由3572种降到1604种,阜阳虎头猪、凤阳大骨鸡原种已绝迹。 〔环境受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1990年,全省排放废水总量12.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9.86亿吨,占废水总量77.6%,处理率仅32.76%;工业废渣2552万吨,废气2328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37.5万吨。加上历年没有处理的废水废渣,使生态环境普遍受到污染。农药施用量也由60年代的每亩0.225公斤,70年代的0.46公斤,上升到80年代每亩0.79公斤,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有所下降。 二、农业生态环境考察与研究 〔新安江水库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考察研究〕 1981年,全国五届政协会议215号提案提出:“新安江水库水质污染和泥沙淤积日趋严重,呼吁采取紧急有力措施及早解决,以利国计民生案”。根据提案要求精神,1982年7月~ 1984年10月,省环境保护局和省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了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徽州师专、省林科所、徽州地区林科所、省高教局、徽州行署环境保护办公室等9个单位27人的专家综合考察队,设置森林、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社会经济等6个学科7个专业组,对新安江水库上游山区流域进行了综合考察。考察了黟县的四溪,绩溪县的伏岑、大源,休宁县的岩脚、汪村,歙县的金川、呈坎等8个区乡,设置考察样方100多个,采集植物标本2000多份、动物标本217份,挖取土样250份,摄制资料图片300张,并录制了《新安江上游森林生态考察记》电视片。1985年5月11~13日,省建设厅在屯溪召开了《新安江水库上游森林生态环境考察研究》成果鉴定会。专家认为:“该项考察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为振兴林业,修复和保护新安江水库上游山区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综合治理山区,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新安江水库发挥永久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山西海水库生态环境考察〕 1982年,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字(1982)215号文件,为解决黄山北海和西海供水问题,计划在西海景区兴建一个蓄水能力为5万立方米的黄山西海水库。1982年6月9~14日,省环境保护局、省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了有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徽州行署环保办公室等5个单位6名专家教授组织的黄山西海水库生态环境科学考察组,就兴建黄山西海水库对森林、植被、动物、自然景观和水分平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实地科学考察。1982年6月19日,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向省政府递交了《黄山西海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考察报告》。 〔皖西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考察〕 从50年代开始,安徽省在皖西大别山北麓相继建成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等总库容量为65亿立方米的五座大型水库,并以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河流为主干渠建成灌溉面积为1096万亩的大型水利工程。淠史杭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对皖西工农业生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上游山区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和河流大量泥砂淤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确保五大水库长远利用和灌区水利工程永继效益,1982年12月29日,省环境保护局编制了《安徽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考察提纲》,经国家环保局批准,列为国家重点生态环境考察项目。1983年3月2日,省政府召开了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参加的淮河污染综合治理及皖西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考察专题会议,部署了考察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1983年9月20日至10月9日,省环境保护局组织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省农科院、六安师专,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环保科研所,省水文总站,省地质水文站,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省农业厅,省水产局,省气象局,六安行署环保办公室、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林科所、环境监测站,淠史杭工程管理局等27个单位40人的综合考察队,对皖西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考察队分森林、植被、水资源、动物、社会人口、污染评价、气象与地质等7个专业组,定点考察了霍山县的漫水河、上土市、石家河、青风岭、白马尖、磨子潭水库、舒城县龙河口水库、龙骨区、高峰区等9个地方生态环境。1989年4月,完成了《皖西大别山——淠史杭灌区生态环境考察评价综合报告》和11篇专业考察报告,并摄制了《皖西大别山生态探索》科教电影片。 〔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调查〕 黄山风景区由于筑路、建房、修建索道、供水工程等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1985年11月3~10日,省建设厅会同省生物研究所、黄山市环境保护局等单位组成黄山生态环境科学考察小组,从自然景观、森林植被、生物资源、环境污染、供水等方面,进行了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召开了有黄山管理局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1986年6月20日,省建设厅向省政府呈送了《关于开发利用及保护黄山生态环境意见的报告》,就保护黄山风景资源及生态环境,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宿松县县级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考察〕 1986年12月30日,省建设厅把宿松县作为县级农业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试点县。1987年10月至1988年11月,宿松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会同安徽大学专家教授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对全县山地、丘陵、水域等农业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动植物标本950份,摄制图片100多张,并写出了考察总结。为宿松县制定县级农业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村调查研究〕 生态农业调查1983年至1987年组织过三次:第一次是1983年1月27日至2月3日,省环境保护局组织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学院部分专家教授,对淮北平原的宿县、灵璧、萧县、砀山、亳县、涡阳、利辛、蒙城等8个县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总结了按照生态规律发展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建设“生态农村”口号,制定了建设生态农村11条标准是: 1、要根据大农业区划,因地制宜地做到农林牧副渔工商多种经营,主要农村产品实行国家计划,要有多种农村产品进入市场,人均收入要有较高的水平。 2、要做好合理使用土地资源,能控制非农业用地,有防止水土流失措施,不搞盲目开荒,围垦或陡坡开垦,已搞的能退耕或做到陡坡耕地梯田化。 3、要做到培肥土壤和改良低产土壤,大力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使土壤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以保土壤肥力。合理使用化肥,发展使用复合肥,进一步争取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4、水利要做到在无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能灌能排,旱涝保收,水库建造、河流开发合理,保持湖泊水库一定的蓄水量,河流畅通无阻,水渠大小配套,能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制使用地下水。 5、能认真执行林业各项政策,宜林山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60%。平原复盖率达到10~13%左右,发展四傍植树。平原丘陵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林粮间作,已经停止乱砍滥伐,不毁林开荒。造林要根据不同区域环境要求,关注各林种结构合理和小区域格局合理,能保护和培植地被植物。森林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 6、能做到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畜禽饲养,适当种植饲料粮,扩大饲料过腹还田,不断向城市输送副食品并逐步改善农民食品结构。 7、能使用低残毒农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发展农林虫害的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做到切实保护害虫和鼠类的天敌。 8、能认真保护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群众性自觉的爱鸟行动。 9、能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因地制宜使用沼气、太阳灶、小水电、风能、地热能,省柴节柴灶,发展地方小煤窑、营造薪柴林,尽最大努力不烧和少烧保护水土的植物及可用作有机肥源的农作物秸杆。 10、能监督城市工业排污对农林牧渔的污染,乡镇企业能做到不污染农业环境,不搞受城市转嫁污染的企业。 11、能做到计划生育,注意优生优育,强调计划生育对保护生态平衡意义的宣传。 第二次是1983年5月至1984年10月,省环境保护局又组织了省环科所、农学院等部分专家教授先后调查了霍邱、舒城、肥东、肥西、合肥市郊区、祁门、歙县、太平等地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这两次调查,总结了宿县杜楼、涡阳县老龙窝、利辛县魏楼、霍邱县观山四个生态农村,亳县生态县,祁门县石川生态养貂场等6个典型。 第三次是1987年4月13~20日,省建设厅、省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了省农业科学院、阜阳行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等单位科技人员,调查了阜阳地区的临泉、界首、太和、亳县、涡阳、蒙城、利辛、颍上等8个县的农业生态环境,总结了阜阳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经验。1987年9月17日,省建设厅将《阜阳地区生态农村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印发全省宣传推广。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村典型介绍〕 颍上县小张庄生态农村:小张庄有11个自然村,有631户,2826人,土地面积6330亩,耕地面积5428亩。土壤为砂浆黑土,易旱易涝。这个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生态农村,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对生态农业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宿县杜楼生态农村:全村有3个自然村,有289户,1485人。土地面积5895亩,耕地面积3700亩。因土壤贫瘠,表土流失,有机质含量只有0.43~0.65%,加之土壤盐碱化,不仅粮食每亩单产只有100公斤左右,还有一半耕地不能立苗。1972年该村利用刺槐、杨、柳、泡桐等乡土树种,大搞植树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带,1984年,全村森林覆盖率就达20%以上。自1972年以来,全村每年就利用树枝叶、秸杆制作了4000多万公斤有机肥改良土壤。1982年经测验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也提高1.26%。 涡阳县老龙窝生态农村:该村原是盐碱湖滩荒地,易涝易旱。1970年,38户农民进行开荒。到1984年,全村已有84户,326人,土地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861亩,果园面积100亩,水面面积100亩。已植树35000棵,紫穗槐13万丛,森林覆盖率已达21%。另外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饲养鱼、家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输业,使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利辛县魏楼生态农村:全村38户,187人。土地面积704亩,耕地面积460亩。长期重用轻养,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亩产只有150公斤。1972年结合实际,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粮食、经济、绿肥作物各占1/3种植,合理使用土壤;二是利用空地和部分农田种植高秸径麻,利用撒头作绿肥改造土壤;三是每户兴建8立方米沼气池,节约燃料,扩大肥源;四是养鸡灭虫,减少农药污染。 霍邱县观山生态农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有316户,1426人。土地面积2044亩,多为坎坷不平的岗湾混杂地。1969年,对占地100亩的222个分散村落、沟塘小路,及占地25亩的坟滩地,采取迁坟并村上山,平整土地等整治措施,平整腹心地870亩,使可耕地由原来的915亩,增加到1090亩。到1985年,兴建水库一个,6670立方米,整修二条渠道3500米,植树5万株。过去每年需国家供应粮食5万公斤,1974年,粮食自足,1982年上缴给国家公粮10.5万公斤。 亳县生态县:位于淮北平原黄泛区,过去风沙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农业生态环境较差。70年代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建设农田水网、林网。到1984年止,全县植树2700万棵,其中泡桐树1500万棵。建成农田林网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2.8%。实现了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村庄林场化、农田林网化“四化”的以林业为主体的农业县,粮食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祁门县石川生态养貂场:地处皖南山区。1975年7月,是24名知识青年把原来一个单一的养猪场改办成以养貂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生态养殖场。到1984年,全场已有山场100亩,山林20亩,茶园30亩,农田26亩。在养貂1026只的同时,养猪、牛、羊、兔、鸡、鱼、蚕等。山上种菜、草、桑树,养牛、羊、兔、蚕等,蓄禽尿粪养鱼肥田,牛肉、羊肉、猪肉、兔肉、鱼肉、蚕蛹喂貂,貂剩食喂猪、鸡,形成一个自然生态食物链网。 阜阳生态农业区域:一是阜阳地区从发展平原农田林业入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几条措施是:第一、典型开路,全面发展林业。全区60年代开展植树造林。70年代初,阜阳地委推广了涡阳县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上,结合道路、沟渠、河道等进行农田林网化建设的典型,并提出有沟有路有树的口号,在全区全面发展林业。第二、根据地质条件,发展乡土树种。在北中部地区初步形成了西北部以泡桐树为主、东北部以椿树为主、西南部以栋树为主的平原森林地区。第三、采用科学方法,改良土壤。涡阳、蒙城两县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改良40万亩低产砂浆黑土。其做法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增加土壤中有机肥的放用量。二是合理使用风能、太阳能,大办沼气,推广节柴灶等多种办法开发能源,扩大天然绿肥来源,增加土壤肥效。采用“四专二厂一联合”的模式发展乡镇企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四专是: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区、专业市场。二厂是:单户、乡户办厂。一联合是:划片或分类联合,由政府统管,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制定规划,稳步发展生态农业。全区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了100个不同类型的生态村,并总结了配套技术。地、市、县都成立了以书记、专员、市长、县长为首的生态农业学术研究会,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水平。 〔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 1985年12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政办(1985)114号文件批转了省建设厅、农牧渔业厅《关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已把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作为生态农业的“龙头”来抓。到1989年底止,已给淮北平源颍上县小张庄、江淮丘陵凤阳县蒋庄、沿江圩区当涂县太仓、皖南山区郎溪县徐铭光农户制定了生态农业的建设规划,以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颍上县小张庄生态农村建设规划:小张庄地处淮河北岸,70年代,改造村落,兴修水利,建设农田林网,造了占地50亩的土山公园,使小张庄成了园林型村庄。1987年,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列为生态农村科研基地,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系统研究,以摸索平原地区生态农村建设规律。 凤阳县蒋庄生态农村建设规划:蒋庄属江淮丘陵岗地。1987年,全村有496户,2300人,分11个自然村,土地20994亩,耕地9074亩,山场林地5307亩,水面3412亩,生态结构多样,有生态村试点的有利条件。1987年9月至1988年4月,由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环保局组织农业、林业、牧业、水产、能源、科委等9个部门11名专业技术干部成立规划小组对蒋庄种植业、林业、水产养殖业、能源、庭院经济、科技、村办企业、村庄规划等9个方面进行调查,制定了《蒋庄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9项专业规划。规划重点是开发水面、山场林业,发展畜禽业,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生物为纽带,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8年5月28~30日,省建设厅邀请了省内外30余名专家教授在凤阳县召开了蒋庄生态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评审会。专家认为,该村规划在国内村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中处先进水平,对江淮丘陵地区生态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涂县太仓生态农村建设规划:太仓村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地带。全村有844户,3369人,分自然村,土地10060亩,耕地5953亩,水面1299亩,草山40亩。工农业产值800万元,人均收入829元。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马鞍山市环保局根据省建设厅生态农村试点计划将其列为建设规划试点。由市环保局会同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组成规划科研小组,编制了太仓生态农村建设规划及12项专业规划,1987~1988年、1988~2000年阶段建设规划。规划方法由点到面,即由建立生态户、生态联合组、生态实验场、逐步发展到生态农村。1987年11月25~26日,省建设厅在马鞍山召开了有省内外48个单位85名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参加的评审会,对太仓生态农村规划的选择,依靠农民自力更生搞建设等都给予较好的评价,1988年1月4日,省建设厅印发了《安徽省当涂县太仓生态村试点建设规划方案评审会议纪要》。 郎溪县徐铭光生态农户建设规划:郎溪县涛城镇长乐乡农民徐铭光,45岁,全家4人。1980年承包土地14亩,鱼塘50亩,并养猪20头,经营豆腐坊。1985年宣城地区和郎溪县环保局对徐铭光农户无偿贷款兴建60立方米沼气池,进行建设规划。由于用豆渣喂猪,猪粪制作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渣养鱼、肥田,沼液流入水塘种植水葫芦、绿萍、水浮莲等喂猪,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结构。1987年猪增加到164头,鱼塘扩大到350亩,经济年收入已达15.5万元。 〔生态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 1988年3月28日,省建设厅下达了关于总结小张庄生态建设经验及生态村模式研究的课题方案,并列入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科研计划。由省建设厅和阜阳行署建设局共同集资2.6万元,作为研究经费。课题组由省环保科研所和阜阳行署建设局、科协及颍上县科委、张庄乡政府,小张庄村等单位共同组成。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于小张庄村自力更生,不花国家一分钱建设生态村的典型经验,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总结提高,在总结经验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并探索淮北平原地区生态村建设的模式,以指导面上生态农村的建设。 1989年9月,省建设厅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在颍上县谢桥镇召开了课题技术鉴定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小张庄生态建设的成就。认为,小张庄生态建设经验证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小张庄生态村建设试点,对淮北平原,直至黄淮海平原农村生态的建设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意义。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9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1989年,颍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把小张庄生态村的经验辐射到全县。1990年11月,省委书记卢荣景在颍上县三干会上指出;“小张庄生态村精神,要变成颍上精神,阜阳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