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业“三废”监测
据安徽省环境统计资料,1980~1987年期间,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占全省废气排放总量的24~47%,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82~85%,加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工业污染已成为全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1977年开始,安徽省每年对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批进行了监测。据统计,1980年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测数为195家企业,1987年增至2538家。1980年以前,污染源监测重点是废水和部分车间有害气体。1980年以后,省辖市和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工业噪声源监测,1981年以后,合肥、芜湖、马鞍市、巢湖等地市环境监测站又开展了烟道气测试,其测试项目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
1984年7月28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经委联合颁发(84)第419号文《关于发送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要求及其建档技术规定》。1985年6月30日,省建设厅和省经委发了(85)606号文《关于在全省开展工业污染源调查的通知》,1985年11月1日~1987年6月30日,首次在全省开展了工业污染源调查及建档工作。调查了5397家企业,其中4739家企业建立了污染源档案,4818家企业调查数据输入了微机数据库,并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局验收。编写了研究总报告《安徽省工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和两个分报告《安徽省工业废气现状评价》、《安徽省工业废水污染源现状评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全省还调查了4619家乡镇工业污染源,占全省乡镇工业总数的13.12%,其中3163家建立了档案。
在1987年全省工业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1988年后,省辖16个地市环境监测站对占本区域等标污染负荷80%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三废”进行了监测。到1990年止,共监测污染企业2452个。1990年,为强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管理,加强对其监测,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合省建设厅调整核定了全国30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安徽省的重点源(企业)138家。各地市还把占等标污染负荷65%的重点企业列为“八五”期间监测重点。到1990年,初步建立了《安徽省重点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库》。
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测均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重点污染源监测暂行技术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的。据环境统计,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总排放量的55.3%和53.4%。
〔污染源废水监测〕
污染源废水监测一般每年进行2~4次。淮南、铜陵是每月监测一次。1988年开始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各地、市加强了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管理,使一些企业提高了废水处理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废水处理量和污染去除量明显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减少了(1989、1990年分别减少5.4%和4.5%)。合肥、淮南、蚌埠还试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淮河18家重点污染企业和巢湖的13家重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合肥市对巢湖13家企业要求加速治理,年削减外排水量660万吨,化学耗氧量:2172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比上年提高36.1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38%。
〔污染源废气监测〕
工业污染源废气监测每年至少二次。主要对烟道气和部分车间有害气体的监测,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1988年比上年略有上升(增加5%),1989、1990年均呈下降趋势。燃料燃烧废气和生产工艺废气排放分别占全省废气排放总量的58.7%和41.3%。各地、市还配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加强监测和管理。
〔工业固体废弃物调查〕
据调查,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和尾矿。其中冶炼渣、炉渣和尾矿占产生总量的50%左右,粉煤灰、煤矸石占总量的4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分布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淮北市。1989年、1990年马鞍山市的冶炼渣和尾矿产生量分别占全省产生总量的67.45%、70%;铜陵市化工废渣产生量占全省化工废渣总产生量的50%;淮南、淮北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的产生量占全省的77.26%、77.23%。
二、放射性污染监测和电磁辐射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1983年10月17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城环字(1983)728号文件《关于加强放射性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徽省放射性污染监测工作开始起步。
1984年4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政办字(84)47号文件《关于加强我省放射性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管理工作仍由科委、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放射性污染环境监测,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了放射性监测管理科。
调查了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性源:1986年12月统计,安徽省医疗卫生、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冶金、地质、水文、石油、核工业、建筑、煤炭、农业等8个行业81个单位使用钴、铯、钍、镭、钾、碘、钆、镅、锶、锡、铁、碳、锌、锝、铈、硒、镱锢、铕、铱、钝、钇、钷、钨、钚、金、钠、氢等30种放射性同位素,除中国科技大学6万居里钴源外,总活度为5291居里年产放射性废物约6.3立方米,历年已储存约39立方米,重8吨,都由使用单位自行保管,废放射性源75个。
放射性污染源现场监测:金寨县水冶厂尾矿渣。该厂虽然于1985年停办,但是铀放射性尾矿渣没有妥善处理,多处测出r剂量率大于1000微伦/时。
安庆月山铜矿。该矿伴生铀品位为0.024%,采矿坑流出的废水比不采矿坑流出的废水铀含量高达5~10倍。负70米坑道,放射性强度在50微伦/时以上。井下氡气平均浓度7.18微微居里/升,个别测点达67.80微微居里/升。
石煤中放射性监测。因有的石煤中含有钒、铀等放射性元素,经测定:黟县建材石煤厂r辐射剂量率为150微伦/时,石台县石煤综合利用厂为71微伦/时,休宁县建材厂石煤为52.2微伦/时,郎溪县有一所用石煤盖的民房,室内r辐射剂量率为56微伦/时,室外离墙脚1米处为980微伦/时。
蚌埠市的燕山(老虎山)等放射性污染源。燕山r辐射剂量率最高为192微伦/时;距安庆大龙山铀矿200米左右局部地区测得r辐射剂量率最高为56微伦/时;金寨县县城梅山镇郊采石场测得r辐射剂量率最高为120微伦/时。
建设安徽省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国家环保局和省建设厅的要求。筹建安徽省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库址选在肥西县南分路乡二潜山东麓(原省军区图库),于1990年7月建成。
全省天然放射性调查:根据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放字(1986年)169号文件《关于印发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规定的通知》,安徽省列入第二批开展调查的单位。1985年9月~1988年12月,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全省陆地的土壤和河、湖、水库等水体中的铀、钍、镭、钾等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安徽省原野r辐射剂量率为(2.75—12.75)× 10-8戈瑞/时,道路r辐射剂量率为(1.18—15.21)×10-8戈瑞/时,建筑物室内r辐射剂量率为(10.64—29.00)×10-8戈瑞/时。
全省土壤中含量为:铀8.6~127.1贝可/公斤,钍10.1~118.1贝可/公斤,镭6.1~99.1贝可/公斤,钾141.2~175.1贝可/公斤。
全省江河水中浓度为:铀0.63± 0.50微克/升,钍0.13±0.18微克/升,镭(0.49±0.18)×10-2贝可/升,钾(6.76±4.20)×10-2贝可/升。
全省湖泊水中浓度为:铀0.27± 0.35微克/升,钍0.14±0.05微克/升,镭(0.33±0.18)×10-2贝可/升,钾(4.42±2.69)×10-2贝可/升。
全省水库水中浓度为:铀0.06± 0.05微克/升,钍0.05±0.04微克/升,镭(0.37±0.07)×10-2贝可/升,钾(3.59±2.74)×10-2贝可/升。其成果“安徽省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磁波辐射污染监测〕
电磁波辐射对环境影响已被联合国列为环境公害之一。
1983年5月,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始筹建电磁监测实验室。1984年4月18日,用RL—761型微波漏能仪测量安徽省气象局711气象雷达总机的微波漏能,1984年6月20日,用RL—761型微波漏能仪测量巢湖行署气象局711气象雷达车和局办公室辐射微波功力密度,1984年11月16日,用DCHY—801型近区电场仪测量安庆行署电视转播台天线周围电场强度。
测量结果表明,雷达辐射的微波场强已构成环境污染,必须架高天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