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设科研成果
全省建设行业的科研人员,围绕提高设计施工技术、促进建筑工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在结构、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仅据1986~1990年统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有56个项目。其中:获二等奖8个项目,三等奖7个项目,四等奖37个项目,荣誉奖4个项目。主要获奖项目情况摘要如下:〔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是省建科所研制的一种新型人造轻质骨料,分别于1986年和1990年两次通过部级技术鉴定,1989年10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它是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占产品重量的90%左右)掺入适量的激发剂,经加工、成球后,自然养护而制成。这个产品的技术性能:拉级、密度、简压强度、小时吸收率、碳化、抗冻、软化系数、干湿循环、安全性等均达到《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
〔非烧结普通砂砖〕
省建科所研制成功的非烧结普通砂砖(免烧砖)是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其主要原材料是河砂、山砂、工业废渣、选矿尾砂或海砂,掺入少量水泥及外加剂,通过半干压工艺成型后,只需自然养护一定时间即为成品。具有不用土、不用烧、利废、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生产成本较普通粘土砖低。因此,在砂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尾砂、废渣量大的企业推广生产这种产品,既能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抗压、抗折、抗冻、耐水、碳化等)指标均达到《非烧结普通砂砖》标准的要求。这项成果获1989年度安徽省“星火计划”奖,199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劲性柱网架屋盖整体提升与提模施工工艺〕
这个工艺由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完成,于1983年3月28日应用于中国科技大学风雨操场工程,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科技大学风雨操场工程建筑面积2526平方米,长60米,宽40米,柱顶标高+14.5-14.75米,屋盖为正交斜放四角锥球节点网架,重204吨。该工艺采用穿心电动升板机在劲性柱内进行屋盖整体提升,同时,用提模方法浇筑劲性柱混凝土,使网架节点能在柱顶直接就位,为国内首创。
〔内板外砌建筑〕
1985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完成“内板外砌住宅建筑成套技术的研究”。内板外砌住宅建筑体系是对全装配空心大板住宅建筑体系的的改进,将后者存在严重问题的外墙板改为砖墙,外墙与内板采用构造齿槽和圈梁连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要求。这项研究既保留了全装配大板建筑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热、裂、漏”的缺点,在造价上与砖混结构相近。这项研究,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同济大学图书馆主楼高层预应力悬挑结构施工工艺研究〕
由安徽省第三建设工程公司承建的同济大学图书馆主楼工程是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建于原有二层砖混结构图书馆四合院内。这个工程采用了技术先进的高层大跨度悬挑预应力空间超静定结构体系,建筑面积9722平方米,共12层,总高50米。下面四层为8.3×8.3米混凝土方形筒体,五层以上为25×25米悬挑方形楼盖,每两层由四榀交叉预应力空腹桁架及周边桁架组合成四面悬挑8.35米的空间结构体系,支承在中心方形钢筋混凝土筒体上,共有两幢方形楼盖从16米处悬挑到原图书馆屋面以上,呈对角线相连的对称建筑。
高层大跨度悬挑空间结构,采用XM 15—7型锚具及大吨位预应张拉技术,是国内民用高层建筑首次使用的新施工工艺,尤其是在原图书馆层面上空作业施工,原图书馆必须正常开放使用,人流多,四合院内场地狭小,安全防护要求严,施工条件差,垂直运输塔吊回转半径大,塔身无法附着,自由高度达60米。在上述技术难度大的情况下,高质量地顺利完成了“同济大学图书馆主楼高层预应力悬挑结构施工工艺研究”的科研项目,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先进预应力高层悬挑结构施工工艺。上述工程,采用预应力技术,在原有建筑物上空,建一座高层大跨度悬挑式结构,技术新颖,造型别致,布局合理,满足了新老建筑功能上的要求。这项成果在多层建筑群中充分利用空间建新楼开创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具有普遍意义。这个工程不仅解决了大吨位预应力束高空作业成套技术;同时,就如何克肥施工场地小、运输通道狭,垂直运输回转半径大,确保原图书馆继续使用和人员安全出入等各项技术难点,创出一套完整成熟的施工工艺。这项施工工艺在国内属首次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经济方面亦有重大意义。它能节约大量钢材;又能减少施工费用。这个项目,1989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体育馆“索——桁架”组合结构屋盖设计与施工研究〕
安徽省体育馆系室内体育建筑,位于合肥市南郊,由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安徽省第二建筑公司施工,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观众厅平面呈六边形,南北轴长84米,东西最宽处69米;比赛厅设有固定座位5926个,活动座位924个;最大视距34米,最大俯角23°30;比赛场地最大31×44.7米,最小25.3×36.5米;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观众看台采用不对称布置,屋顶支撑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为钢铰线悬索——钢桁架组合结构体系,圆形钢筋笼外包地毯吸声体,有完善的声、光、记时、记分设备,东西墙有大屏幕电子显示,馆内设施具有国内一流水平。
这个工程根据建筑造型特色,在全国首创了“索——桁架”组合屋盖体系。搁置在29根高强钢索上的梯形钢桁架先按设计要求与柱顶留一定距离,然后利用小型千斤顶将各个桁架的端支座群体同步下压,压至混凝土柱顶并与柱顶锚固。从而使索受到横向张拉而建立预应力,而各索又成为各榀钢桁架下弦各节点的支点,整个屋盖成为新型的双向受力体系。体系稳定,刚度好,受力合理,构造简单,屋面排水流畅,技术经济指标先进。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压气储能差步化学注浆工艺及ARF—84压气储能注浆器〕
省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科研所和安庆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于1984年研究成功“压气储能差步化学注浆工艺及ARF—84压气储能注浆器”。该工艺使用丙烯酰胺类注浆材料,用于局部堵漏。注浆器具有双液比例调节,混合、注浆、探测、自清等多种功能,简化了压浆部件,避免了窜浆现象,实现了全封闭操作。现场使用证明,该装置特别适用于短胶凝时间(1至数秒)的内凝双液小剂量快速注浆,可节约浆材90%以上,并大大降低了施工毒性污染。它可应用于人防工程以及涵洞、地下洞室、铁路隧道等薄壁结构的堵漏,这项研究成果,1986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水磨石机〕
1985年,岳西县建筑机械厂研制成功“DSM Z—2型多用水磨石机”。该机的工作装置中,联接盘与砂轮座联接处,设计有钢芯橡胶联接圈,使磨头在磨削中有一定的柔性,起到缓冲、减震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刚性,使磨削运动平稳安全可靠,有保险作用。该机将行走和提升两种功能由一种机构完成,并在国内首次解决了磨削踢脚线时自动行走和磨削墙裙时自动升降的难题,可广泛用于建筑物的墙裙、踢脚线、台阶、楼梯踏步、小面积地坪等处水磨石层的加工。1987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明矾石混凝土膨胀剂〕
1975年省建科所开始研究明矾石混凝土膨胀剂,1980年研制成功,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3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牌奖。“明矾石混凝土膨胀剂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水成套技术的应用研究”课题,1989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明矾石混凝土膨胀剂,采用中国储量丰富的天然明矾石与石膏配比磨细制成的一种混凝土外加剂。用此外加剂配制成的补赏收缩混凝土,膨胀量为0.05~0.13%,产生自应力为2~10千克/平方厘米。目前,国内外混凝土膨胀剂,均经高温锻烧制成,但该产品不需锻烧,生产工艺简单,节约能源,成本低廉,储存期长。
二、环保科研成果
省环科所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全省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1976~1990年共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38项,其中: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省建设厅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除此之外,各地区、各部门也进行了环保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主要获奖项目情况如下:
〔巢湖水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及其对策的研究〕
这个项目是国家环保局下达的“六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由省环科所会同省地质研究所,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肥工业大学等11个单位于1985年10月共同完成的。1986年10月通过国家环保局和省科委鉴定,获得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对巢湖湖泊生态分级,区域生态类型带、生态经济水位、湖的寿命及富营养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弄清巢湖水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控制环境生态继续恶化的对策,对治理巢湖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安庆段三维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研究〕
利用三维水质数学模型模拟预测长江沿岸污染带是国内首次应用研究。由于采用国外先进的示踪法和二次实际监测的污染三维空间的浓度值验证模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对预测安庆石化总厂建设年产5万吨丙烯腈、腈伦装置工程投产后,排污口下游江段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既合理地利用了环境容量,又避免了盲目追求深度处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为合理规划长江水质和环境管理提供了预测手段,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项研究由省环科所于1985年11月完成,1986年2月通过省科委鉴定,1987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安徽省饮水中卤代烃的研究〕
自来水加氯是世界上水厂通用的消毒方法,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水中加氯会产生致癌、致畸作用物质——卤代烃。通过三年对合肥、芜湖、蚌埠等8个城市自来水中卤代烃含量调查研究,基本上查清了这些城市自来水中卤代烃含量及随地区、季节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液氯不纯是饮水中卤代烃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减少饮水中卤代烃含量的对策意见,为水厂和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饮水安全有一定意义。省环科所于1986年7月完成这个研究项目,1987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安徽省辖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这个规划范围为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6.69万平方公里的淮河干流及其支流河段。规划对其水资源现状及2000年预测排污量,计算保证率为90%的枯水情况下,河流环境容量和城镇的允许排污量,提出了多目标多途径城市污水综合治理原则和方案,为各级政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个项目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1988年通过省科委鉴定,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放射性水平调查与研究〕
全面调查了安徽省环境陆地和建筑物室内辐射剂量水平,调查了全省各类土壤与江河、湖泊、水库、泉水、井水、自来水六类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水平,估算了居民所受的剂量当量。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天然放射性水平属正常本底范围。但局部地区存在放射性污染问题。这项研究由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1989年5月通过省科委鉴定,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