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进货
建国初期,安徽工业基础薄弱,五金交电化工商品来源主要靠省外调入和中国五交化总公司统一组织进口的部分产品。“一五”时期以后,地方工业生产逐步发展,厂家逐步增多,产品品类也逐步扩大。安徽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进货总额中来自省外调入的比重日趋下降;省内收购的比重日趋上升。省内产品的自给率逐步扩大,基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靠省外调入的历史。“六五”期间,由于流通体制的改革,多种购销形式逐步形成,工业自销扩大,商业批发环节收购的地方工业产品占进货总额的比重有缩小的趋势,但省内产品的供应量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主要年份进货表 表1—2—1单位:万元 ![]() 一、调入 安徽省五交化公司系统从省外调入的商品,来源有二:一是由中国五交化总公司(或商业部五交化局)统一组织的进口商品,通过系统内直接分配而来的;一是由全国统一平衡,通过全国五交化公司系统内的计划安排,指定由省外有关五交化系统的一级批发站以及部分主要产地的二级批发站负责调拨供货的。其中以后者为主要来源。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商业部直接分配给安徽的进口商品,五金类中有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工具、仪器、仪表;交电类中有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电动机、电话机、绝缘材料;化工类中有橡胶、烤胶、烧碱、电石、红矾钠等。1958年后,由于国家统配物资渐次扩大,商业部分配安徽的进口商品日趋减少,唯化工类分配进口产品却由1956年的147种(其中染料82种、化工原料55种、颜料9种)扩大至1958年的272种。进口商品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6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生产逐渐发展,五交化商品的国内自给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口商品趋于减少。直至1977~1980年间,商业部又组织进口一批电视机、收音机。安徽除由商业部直接分配一部分货源外,还从沿海口岸经营家用电器的批发站(司),协商调入部分家电商品。1981年2月国家决定暂停进口电视机,严格控制录音机、收音机等进口。1984年起,又开始恢复进口部分家用电器商品,主要是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收录机,来源多系日本。化工商品进口自60年代以后日趋减少,安徽调入的进口品种,1962年为56种,1967年为25种,1973年为15种,1982年减至11种。 省外调入商品的进货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国家分配的计划商品;二是由本系统专业会议平衡的商品;三是系统内自由协商成交的商品。这三种形式在80年代以前都是通过本系统内举行的供应会议上进行签约成交而后组织调进的。1958年以前中国五交化总公司,按季召开全国性的供应会议,1958年后改为半年一次。供应会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分配计划,衔接专业平衡商品的产供销,协商成交三类小商品。会上由省公司会同进货站(司)与产地批发站(司)签订具体商品的供需合同,商品直接发往省内各二级站。继中国总公司的供应会召开之后,省公司每年亦相应召开两次供应会,将省外调入和省内购进的商品计划,在全省五交化系统内首先进行自上而下的再分配,而后由供、要货单位签约成交。从1979年起,除计划商品(包括付料商品),专业平衡商品,仍由省公司负责分配外,其余商品一律由省内各二级站直接向一级站或产地二级站自行进货。此后,原来以计划分配和专业平衡为主的供应会,实际上已演变为专业系统内部的商品交流会。 二、购进 安徽省五交化公司建立以后的1957年,购进总额仅为1947万元,只占当年进货总额的26.2%。其中主要是五金类,直接反映了当时安徽五交化工业生产基础的薄弱。1958年“大跃进”以后,安徽地方工业开始起步,加以当时商业部门所掀起的“大购大销”浪潮,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购进额急剧上升,最高的1960年达10155万元,相当于1957年的5.2倍。其中有不少盲目收购的因素。1961年以后,全省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五交化公司系统的商品收购亦相应有所压缩,1962年全省购进额陡落为1719万元,只相当于1960年的10%,比1957年还下降11.8%。此后各年除个别年度稍有起伏外,一般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直至“六五”时期,开始由于“三多一少”开放式的新的流通渠道的形成和发展,部分地方工业产品自销扩大,加以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在清仓查库中处理了一部分积压商品,压缩了部分商品的收购,1980年全省收购额为17286万元,比1979年下降13%。其中五金类下降50%,化工类下降26%,交电类还上升43.8%(主要是扩大收购地产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家用电器商品的兴起,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商品收购额又急剧上升,至1985年已达42238万元,比1980年上升1.35倍,其中交电类上升2.35倍。创公司建立以来的购进总额的最高纪录。 地方工业产品的收购形式,在公司建立初期,凡是地方产的主要品种,基本上都纳入公司的计划收购,分别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生产和收购计划,然后由产地的生产企业与五交化批发站(司)衔接具体品种规格,签订产销合同。1963年以后,地产品的收购形式随同计划管理的改变,实行计划管理和专业平衡两种形式。即一部分主要产品实行国家计划管理,纳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层层下达各级政府,其余大部分产品实行专业平衡,在各地初步产销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全国五交化公司系统专业会议进行平衡,具体确定各地的商业收购计划,报经商业部批准后,由全国专业系统层层下达执行。到1980年全省五交化系统纳入计划管理的商品为17种,包括铅丝、元钉、马铁零件、自行车、普通灯泡、半导体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电视机、松香、石腊、明矾、硫酸铝、硫磺块、纯碱、油漆、染料类中的硫化元、硫化蓝等;纳入专业平衡的商品共54个。自1981年起先后实行统购、计划收购、订购、选购、联营联销、代批代销、工业自销等多种购销形式,进销渠道增多,改变了过去国营商业单一的计划收购形式。到1985年,全省五交化系统实行计划管理的商品只保留元钉、铁丝、名牌自行车(主要指“凤凰”、“永久”、“飞鸽”)、名牌电视机(主要指日本产品和沪产“飞跃”、“凯歌”)、普通灯泡、硫横块等6种,其余全部由工商企业自行成交。就是上述的6个品种,除其中铅丝、元钉仍采取付料方式并纳入国家计划外,其余4种也是通过工商企业之间协商收购,不再属于指令性计划。凡有条件实行厂、店直接挂钩的,不再通过二级站收购,减少中间经营环节。 安徽地方生产的五交化商品品种,建国以来,从少到多,逐步发展,1965年全省能够生产的品种为75个,规格为534个,至1985年已分别扩大为369个和1627个。国营五交化公司为了支持地方工业生产,积极帮助生产企业解决原材料困难。根据计划安排,全省五交化系统每年拨付生产企业的钢材平均在2万吨上下,安排市场急需的五金交电器材的生产。 商业部历年拨付安徽和钢材指标 表1—2—2单位:吨 ![]() 有时还根据商业部门的申请,从地方用材指标中增拨一部分(从70年代后期到“六五”时期,每年一般都拨付2000~3000吨)。从1979年起,各五交化二级站还建立商品检验机构,配备设施,对主要生产厂家派出驻厂员,帮助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经常向生产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扩大品种规格,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国营五交化公司还通过全国和全省范围的商品供应会,主动协助厂方宣传介绍地方产品,扩大推销。对部分产品,如收音机、电灯泡、保险粉、硫磺块、松香等,在商业收购时实行价外补贴。1974年12月,商业部、四机部、财政部下达《关于降低半导体收音机价格的联合通知》,规定半导体收音机降价后出现的工业暂时亏损,由商业收购单位给予价格补贴。据此,省里规定,安徽生产的黄山602六管二波段收音机,商业收购每台补贴6.4元;黄山四灯六管二波段,商业收购每台补贴9元,于1975年6月10日执行,超计划收购的不予补贴。从1975~1978年,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按计划收购的半导体收音机共36931台,计补贴216.88万元。1980年以后,虽然由于“三多一少”新的流通体制逐步形成和发展,但商业付料仍坚持进行。 三、“三清”商品处理 五交化商品经营品类繁多,规格复杂,产销形势变化较大。安徽省五交化公司自建立以来,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善,曾多次造成处理“三清”商品的损失。 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期间,全省五交化系统除对计划商品实行全部包销外,对三类小商品也不适当地扩大了包销和收购的范围。盲目追求收购数量,忽视质量,以致把一些并不适销对路甚至低劣的产品也收了进来。加以市场变化,造成商品库存的严重积压。据1961年末统计,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全面开展的清理库存、清理资金、清理帐目的“三清”中,清查出来的冷背滞销、质次价高、残损变质和不配套的有问题商品总额达4000余万元,占商品库存总额的2.28亿元的17.5%。1962~1963年经过批准,削价报废损失达2700多万元。1966~1979年间,由于商品供应紧缺,商业收购强调“多比少好”,并提出“备战备荒、增加储备”的要求,收购额又有显著扩大。加以商业部五交化局在此期间又要求各省(市)限期达到“三个70%以上”(即收购地产品种占销售品种的70%,收购地产的金额占销售金额的70%,收购地产的规格占销售规格的70%。)。因此,商业又收了一些不适销对路的商品。库存有问题商品再次增多。1979年末,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2.82亿元的商品库存中,有问题商品即达2800余万元。1981年,为了解决部分地方工业品的产销困难,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商业又再次不适当的扩大收购,特别是对半导体收音机、不锈钢卡钳、水咀(以铝代铜)铁壳截止阀、黑光灯等收购过多造成新的积压。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五交化公司系统开展清仓查库、挖掘库存、增加供应的指示精神,1982年全省经过报批,对1979年以来的新老库存有问题商品削价报废损失仅省属二级站即达2427万元。 1982年以后,计划管理商品日趋减少,多数商品实行选购,少数纳入计划管理的商品,除付料产品外,一般也都由工商企业协商衔接,普遍采取以销定购,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