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销售
一、销售规模 1957年全省五交化系统商品销售额(包括国内销售,调往省外)6396万元,比1956年公司建立初期不完全统计的销售额2985万元,增长1.4倍,为安徽市场五交化商品的经营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此后各年虽由于商品经营范围的多次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五交化系统历年商品销售额出现了增减起伏,前后很难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综合销售看,1957年以后,紧接着就是“大跃进”高潮,地方工业突起,五交化商品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销售额,1958年一跃为1.5亿元,1960年再跃为2.85亿元,比1957年增长3,4倍。1961年以后面对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又呈急剧下降趋势,当年销售额一落为1.45亿元,比1960年下降49%,1962年再落为9879万元,比1960年又下降65%。1963~1966年的销售额始大体稳定在1亿元左右。这是建国后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商品经营上所遇到的第一次较大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销售额除1967年略呈下降外,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状态,特别是70年代后期增长的速度更快一些。“六五”期间,虽然流通渠道增多,计划管理品种减少,但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销售仍然继续上升,1985年的销售额8.56亿元,比1978年增长1.25倍。比1957年增长12.3倍。这是建国以来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商品经营上所遇到的第二次较大的变化。公司建立以来,商品销售与全省基建规模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时,五交化商品销售也随之相应扩大,反之则相应缩小。至于民用商品,除后期家电商品变化突出外,其余虽有起伏,但基本正常。 主要年份销售表 表1—2—3单位:万元 ![]() 从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的分类销售看,各年之间互有变化,变化最明显的类别是交电,变化最明显的时间是“六五”时期。五金类销售额占全系统销售额的比重,1977年以前一直保持在30%上下,1978年以后,销售额稳中有升,但比重却从1977年的34%下降到1985年的19%,呈直线下降趋势;交电类销售额占全系统销售的比重,1958年以前维持在30%上下,1959~1962年间,因经营大型机电产品,比重一度增长到40%以上,1963~1971年间,因大型机电产品移交给物资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经营,比重又逐渐回落到30%以下。其中多数年份只占25%左右。1973~1979年,又逐渐回升到30~40%。1980年以后,由于自行车销量的增加和家电商品的勃兴,销售比重大幅度上升,至1985年已达63%,居三大类商品之冠;化工类销售额占全系统销售额的比重,1979年以前,多数年份都在30%左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曾一度降至22~26%,“文化大革命”初期又一度上升到40%。1980年以后再度回落,1985年只占18%。但销售额仍基本稳定。1984年以后还有显著上升。 以1985年和1957年相比。各类商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五金为5.7倍;交电(包括家电)为28.9倍;化工为5.8倍。以交电的增长最为突出。 主要年份三大类商品销售比重 表1—2—4单位:% ![]() 从五交化公司系统经营品种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比重变化看,据粗略测算,1957年全省销售额中生产资料占71.4%,生活资料占28.6%,生产资料占主要地位。进入“六五”时期以后,由于自行车和家用电器等商品销售激增,逐步改变了这种比例关系。1985年全省销货额中,生产资料已下降到35.8%,生活资料则上升到64.2%。 二、供应渠道 建国以来,全国五交化商品供应,一部分由物资部门和其它专业部门作为生产资料实行内部分配;一部分通过市场作为商品进行流通。通过市场流通这一块,从事批发经营的除国营五交化公司系统外,还有工业自销和其它国营商业的联带经营。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家用电器商品经营扩大,社会各行业交叉经营五交化商品,特别是家电商品的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前,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一直接行政区划分配指标,按经济区划组织商品流通。并以系统内的二级站为中心划定各自的供应范围。 合肥五金交电和化工采购供应站负责供应本市和六安、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肥西、肥东等县(市); 蚌埠五金交电和化工采购供应站负责供应本市和蒙城、凤台、颍上、亳县、太和、涡阳、利辛、阜南、萧县、砀山、怀远、灵璧、泗县、五河等县(市); 安庆五金交电和化工采购供应站负责供应本市和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贵池等县(市); 芜湖五金交电和化工采购供应站负责供应本市和当涂、繁昌、宣城、南陵、石台、宁国、泾县、旌德、东至、贵池、芜湖、含山、和县、庐江、枞阳等县(市)(含山、和县的化工商品由南京化工站供应); 阜阳、徽州、宿县五交化公司(站)除供应本市(县)外,还供应周围县(市)的部分地区。 一些靠近邻省的地区,由南京有关站供应的有当涂、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等县(市);由徐州有关站负责供应的有萧县、砀山两县;由无锡站供应的有广德、郎溪两县。 淮南市、淮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五交化公司直接向省外进货。 1980年起,“三多一少”新的流通体制形成以后,市场竞争激烈,互相渗透,上述供应范围有较大突破,各站、司不仅在省内做生意,而且把生意做到省外。 三、供应原则 五交化商品中多数属于生产资料,市场供求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品种时有变化,但总体说来仍然属于供不应求的趋势。为了安排好市场供应,根据地方政府和全国专业系统有关商品经营的方针政策,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在商品供应和分配原则上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50年代初期,五交化商品经营品种划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为进口难、存量少的商品;乙类为进口不难的生产资料;丙类为进口容易或国内有产且存量较多的商品。在供应上,对甲乙类实行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重点保证煤炭、钢铁生产、国防、援外出口、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抗旱、排涝、棉花打包等农用需要;丙类商品,敞开供应,大力推销。60年代,对资源充足和供应平衡的商品敞开供应。对资源不足的商品,继续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其中对资源很紧的商品,则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当时,资源偏紧的商品主要有:五金类的元钉、铅丝、黑铁丝、钢合尺、切割器、锋钢锯条、活扳手;交电类的花胶线、普通灯泡、电风扇、三相电度表、闸刀开关;铁壳开关、化工类的松香、松节油、硫磺块(粉)红矾钠、明矾、纯碱、硫酸铝、四氯化炭、油漆等。 70年代曾实行“两保三优先”的供应原则。两保即保证《毛泽东选集》出版(指头像烫金所需的金粉),保证农村广播架线所需的器材;三优先即优先供应国防建设需要,优先供应重点工程需要,优先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当时列入“五交化商品支农品种目录”中的商品始有36种,后增加到40种。1979年以后,由于多渠道流通,五交化公司除对元钉、铁丝、名牌自行车、纯碱实行专项供应外,其余一律敞开供应。 四、维修 1965年,合肥成立五金交电零配件门市部,开展五金交电易损商品零配件供应和维修业务。至1975年,修配品种有铁壳开关、胶盖闸刀、水龙头、电焊钳等38个类别,3500个品种。共维修五金交电商品65万件。1974年起,全省五交化公司系统开展五机(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扩音机)维修业务。开始以保修收音机为主,但维修人员和仪器设备均少。至1979年,维修业务逐渐扩大,人员和设备也随之增多。全省维修网点43个,维修零件由五交化公司组织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