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小食品
小食品范围广泛,全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日常经营的主要是以糖制小食品为主。这类商品选料广、类别多、花色品种复杂,且隶属多门,历史资料不够完备,现仅略述其中几个主要品种。 一、糕点、糖果 一、安徽糕点向以徽式、苏式和广式为主。建国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工业体系,发展缓慢,生产多系前店后坊,手工操作,案板拉条,铜锅熬糖,明火土灶烘烤,产销兼营,随产随销。糕点数量有限,省内较有名声的如合肥市张顺兴的“大麻饼”;安庆市麦陇香店的“墨子酥”、“香蕉饼干”;蚌埠市稻香村店的“麻片”;徽州屯溪的“顶市酥”;滁县的“琅琊酥糖”等。糖果最初民间多用糯(碎)米熬糖稀,麦芽点浆,浓缩后,制成麦芽糖、糖饼子、笔杆糖、糖球等。民国34年(1945年)5月蚌埠市康泰食品公司开始精制茶食、糖果、饼干,据芜湖市工商联登记材料,1949年该市茶食糖果店有27户,其中规模较大的户雇工达18人,他们都以前店后坊形式生产糖果,品种单调,产量不大。 建国初期,安徽糕点、糖果仍保持传统的前店后坊、产销一体的经营方式,以私营为主。1953年粮油统购统销以后,县城以上由国营商业归口,统一安排原材料,组织生产供应。县以下由供销社统一安排。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私营糕点、糖果作坊按城乡分别归口国营糖业烟酒公司和供销杜,进而相继合并建立一批隶属于商业、轻工和供销社的糕点糖果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工艺设备逐步更新。有的地方还新建一些国营食品加工厂。1978年以后有较快的发展。仅据省糖业烟酒公司1979~1985年统计,全省计有90个商办糕点、糖果厂(坊)得到了拨款、贷款扶助。仅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即达3119.78万元,改造项目约150项。其中省级拨款183.35万元,国家贴息贷款1888.5万元,省工商、建设银行“小型技术改造措施”项目贷款1047.93万元。至于企业从地、市、县所得到的拨款、贷款和自筹资金所从事的更新改造项目还不包括在内。 建国初,安徽糕点、糖果经营,一般都是地产地销,以销定产、产销结合,就地生产供应,并以厂、店直接挂钩为主,少数也有由当地商业收购、包销。1958年起,糕点供应按用粮量核收粮票。全省收粮票标准:糕点,每公斤收0.5公斤;饼干每公斤收1.6公斤。凭粮票向粮食部门购进原料,每百公斤粮食还随同供应植物油6公斤。1959~1961年由于农业歉收,原辅料不足,城市糕点实行定量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以0.5公斤粮票凭证购买糕点1公斤。1981~1984年间,省粮食部门每逢中秋、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还对有节日糕点生产任务的企业另行增拨标准外初助用粮、用油指标。 1985年,全省商办糕点、糖果厂(坊)共有102家,其中独立核算的70家,前店后坊式简易半独立核算的32家,职工人数8977人,固定资产总值3638万元。当年生产总值9192万元,总产量为46190吨,生产品种达2000余种。其中:糕点33098吨,糖果8088吨,其它小食品等约500吨,实现利税1074.9万元,其中利润48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12012元,人均实现利税1212元。1985年,全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销售糕点36643吨,糖果19788吨,比1957年均有较大的增长,不仅扩大了省内市场供应,还开拓了省外市场。宿州冠生园食品厂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安庆食品总厂在省内外设“窗口商店”,马鞍山市食品生产的奶油蛋杏元、芝麻香酥,还出口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象。 二、乳制品 安徽乳品工业,是建国后才发展形成的,建国前,全靠外省调进。1956年蚌埠市始建乳品厂,当时只有8头奶牛,采用土法加工鲜奶,1975年发展到240头。1979年7月又从陕西省引进奶山羊251头,购进了小型奶粉设备,真空浓缩,高压喷雾干燥,生产出合格的奶粉。随后安庆、芜湖、淮南等地相继兴建了乳品厂。1982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为了支持乳品工业的发展,拨给蚌埠乳品厂无息贷款50万元,扩建市郊蚂蚁山奶牛场,增购奶牛142头,新建牛舍1420平方米,购置部份喷粉设备。到1985年底,全省共有9家乳品厂,分别隶属于商业、轻工、农牧、农垦等部门,均采用较先进的设备,以生产奶粉为主,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当年存栏奶牛8200头,年产奶粉约1000吨,其中,安庆、蚌埠两个商办乳品厂的奶牛存栏数为2157头,当年收购鲜奶277.5万斤,生产奶粉444吨。全省乳品厂的产品品种也由单一的鲜奶发展到奶粉、炼乳、酸乳、干酪、麦乳精、乳制食品、乳制糖果、饮料等。还研制生产了一批花色奶粉,如维他奶粉、母乳化奶粉、巧克力奶粉、冰激淋粉、强化可可、人参麦乳精等。 1985年,商办乳品厂产值720万元,实现利税103万元,其中纯利润64万元。1980~1985年间,商办乳品厂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如安庆市乳品厂五年间利用银行贷款130万元,购奶牛110头,购置125型奶粉喷雾干燥塔、干燥箱、麦乳精生产线、锅炉等,改建生产车间,使固定资产由1981年的55万元增加到146万元。蚌埠市乳品厂用企业留成基金40万元,扩充9台设备。动工新建一座日处理鲜奶30吨的奶粉设备和车间,工程造价达495万元。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鲜奶、奶粉产、销量虽成锐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常年偏紧,夏季稍有宽松。奶粉在1980年以前,属二类计划管理商品,由商业部根据各省产量平衡分配,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组织调拨,全省供应偏紧,尤其是优质产品。合肥市凭婴儿出生证,每人每月供应奶粉1公斤,安庆、蚌埠、芜湖等市也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其他市、县有货即卖,卖完为止。1985年,商业部取消了奶粉的计划分配,工业自销扩大。其他乳制食品,品种繁多;糖业烟酒公司每年都从省外购进一批高档次、新花色品种,敞开供应。1985年,全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购进奶粉1774吨,调入527吨,销售2359吨。 三、冷食、饮料 〔冷食〕 安徽冷食业建国后逐步兴起,开始只是采用冷冻机械生产含有果味型的普通冰棒。在商办工厂中,冷食业多数是一个附属车间;在饮食服务行业,一般也只有小型单机生产;以销定产,产量不大。随着冷食消费的不断增长,以生产糕点、糖果为主的食品厂(坊),为调节淡旺季节生产、大都附设冷库和制冷车间,生产冰棒及其他饮料,就厂批发或设店(点)批发。零售主要是靠小贩销售。合肥、蚌埠、芜湖等大中城市开设有季节性的冷饮店,配有小型制冷机,加工销售冰激淋等冷食品。1979年后,安徽糖制品加工工业归口管理,轻工、商业隶属的生产厂家冷食花色都相继增多,品种档次也日益扩大提高。合肥市1985年统计,市场销售品种60多个。普通冰棒销量下降,中高档的蛋奶、可可、桔味等雪糕、冰激淋很受欢迎,花脸雪糕供不应求。并出现一些新的冷食品,如冰点心、雪球、芙蓉霜等。全省市场供应冷食也向高中档发展,奶油、果仁等风味及砖状、杯状、蛋卷等形状的各种冰激淋、巧克力制品、膨化雪糕相继投放市场。1985年底,全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厂家共有冰机118台,制冷量269.08万大卡,生产冰棒7100多万支,冷冻饮品等11687吨。 〔饮料〕 建国前后,安徽还没有一个专业厂(坊)生产,多数是从外省购进一些果味型汽水等,品种少、质量差。70年代,合肥、芜湖市生产汽水,也只是中低档品种。进入80年代,全省饮料产品向高中档、多品类、新风味方向发展,市场供应的品种已由单一的桔子味碳酸汽水扩大为可乐形汽水、矿泉水及果汁、蛋白、乳酸饮料、固体饮料等新品种,省内的中华猕猴桃野生资源果汁,已被用作饮料的基料,生产一种“特能饮料”。消费季节普遍延长,有的品种已成为宴席的必备饮品。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趋向于营养化,方便化,需求量越来越多,已从零星购买,转向小批量购买。 可乐型饮料是国内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型饮料。蚌埠市利用该市糖果厂产品为基料,生产原浆。吸收国内一些厂家组建联营集团,创立了“黄山可乐”,获得了较好的声誉。阜阳市冠颖食品厂生的“豆果汁”饮料,浓度高、营养好,也深受群众喜爱。 饮料生产厂家,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定点批发,分散销售,经营灵活。1984、1985两年间,轻工、商业系统先后引进大型饮料生产线8条。商办安庆食品总厂1985年从西德引进年产2000万瓶的成套汽水生产线,轻工系统厂也从西德、意大利引进7条生产线。安庆市乳品厂1984年从日本引进一条豆奶生产线。 1985年,全省糖业烟酒公司系统生产饮料约6000吨,较1980年增长2倍,产值595万元。 四、价格 1980年前,小食品价格由市、县商业局、物价局核批,1980年8月23日省商业厅商财字第478号通知规定,小商品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但各地并未立即贯彻执行。1983年12月30日,省物价局又转发国务院136号关于《进一步放开小商品价格的通知》,各地始全面贯彻。自1984年起,全省小食品价格全面放开(不包括奶粉、硬糖),由企业自定,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平议结合,薄利多销,不受原进销差价、地区差价、商业内部调拨价的限制。零售企业所采购的小食品,以进价加批零差率,自行定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