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运线
清代皖岸盐运工具落后,运输缓慢。水路全赖木船,陆路则仅靠畜力或人力挑运。全省主要运输线路为江淮主线及其支流。两淮北盐由西坝装船,经高良涧入洪泽湖,沿淮河至泗县、盱眙、五河、凤阳(临淮关)、怀远、凤台、寿县(正阳关),再分别由临淮关进浍河至灵璧;由正阳关入渭河至六安、霍山;入沙河至颍上、阜阳、太和、临泉;入蒙河口至霍邱。由怀远入涡河至涡阳(南部)、蒙城、亳县。定远则肩挑背负。皖中的合肥、巢县、庐江、无为、舒城,由乌沙河经瓜州出江,进裕溪口抵运潜镇分别转运。滁州、来安进断腰口人乌衣镇,换船驳运。桐成由三江口至枞阳镇转运。天长一县则经宝应进高邮湖入境。南盐由仪微十二圩出江,上驶至当涂、芜湖、安庆,再分别入内河由安庆转运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由池口转运贵池、青阳、石埭、建德(今东至)、东流;由黄池转运宣城、宁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由咸鱼咀进和县、含山。全椒则由襄河入境。徽州浙盐,一路由杭州二坝至江干闸口过坝,水运歙县转绩溪,休宁转婺源、黟县(渔亭)、祁门;另一路由绍兴义桥水运入境。广德、建平(今郎溪)由嘉兴水运抵达。鲁盐销区的宿州、涡阳(北部)由山东王冈盐场起运,经羊角沟、寿光、新城、章邱、安居、济宁、鱼台、滕县、绛县、铜山入境(《安徽通志稿》财政考卷二十盐务,甲、(三)运道配销。民国23年铅印本)。
民国以后,两淮盐运仍循清代线路,至民国10年(1921年),北盐改由济南场轮运浦口,转津浦铁路车运蚌埠后再分运各地(《安徽通志稿》财政考卷二十盐务,下、民国(六)推广轮运民国23年铅印本)。抗战胜利后一度改由陇海铁路车运,但至民国35年7月又恢复轮运(民国37年《推北盐务记要》第二章、第六节、甲放销制度)。南盐原由江船承运,自南盐缺产改行济南场盐以来,由场运圩(十二圩)即改为轮运后再帆运各地。民国13年后,南盐运不敷销,乃增加天津、青岛轮运线路。抗战期间,皖北、皖中各县盐运受阻,均赖收购流散盐斤济销。徽属浙盐销区,战前由余姚场分杭州、绍兴两路水运屯溪转运。战后余姚场沦陷,改兰溪水运,并由公路用汽车装运。民国31年金(华)、兰(溪)、沧陷,改由郎溪、溧阳收购淮盐,经河沥溪水、陆兼运屯溪;另一路运浙西盐,由横路头取道山羊坑中路,陆运绩溪转就县、屯溪。民国33年8月另辟桐庐盐源,由场口至屯溪,皆为船运。并先后开辟龙屯线(龙游至屯溪)、华屯线(华埠至屯溪)接运温台场盐,均赖人力挑运。抗战胜利后始恢复余姚场运线(《中国盐政实录》第十七章两浙,行销制度,民国37年12月财政部盐务总局编印)。
建国后,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国营盐业公司机构相继建立,全省盐运线路有了很大变化。1950年,中国盐业公司蚌埠分公司成立后,皖北各县除亳县由河南商邱陆运外,其余改由淮北场经陇海铁路转津浦、淮南两线分别转运。其中:由固镇转泗县;明光转眙盱;蚌埠转五河、涡阳、六安、怀远、蒙城;滁县转来安、全椒;合肥转舒城、庐江、肥西、霍山、金寨;淮南转霍邱、颍上、太和、阜阳、界首、寿县、凤台、临泉、阜南。皖南、皖北合并后,在裕溪口设转运站,对芜湖、安庆两地区盐斤,改由车运裕溪口再分运芜湖转当涂、宣城、宁国、繁昌、泾县、和县、含山、南陵、旌德、郎溪、无为;运大通转铜陵、青阳、太平、贵池、石台、枞阳;运安庆转太湖、岳西了桐城、怀宁、潜山、望江、东至、宿松。1955年裕溪口转运站撤消,沿江各地改由上海中转,海江联运。广德改海河联运经湖州、泗安入境。徽州浙盐在新安江设中转站,由余姚场马渚、庵东车运建德转水运歙县、屯溪并分转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各地。1964年阜阳改由陈港水运直达,濉阜铁路通车后,改为车运直达。1978年后,为开展多渠道经营,先后开辟新疆、湖北、四川、青海、内蒙、江西、福建等地铁路车运及由汉阳、九江两地长江水运路线。1984年皖赣铁路通车后,屯溪、就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宣城、宁国等地,均改为由杭州或厦门车运直达。
二、盐种
建国前安徽主销淮盐,浙盐次之,鲁盐销量甚微。按清代行销安徽盐斤,两淮旧纲盐年定运额约占全省运额88.5%,浙盐占9.3%,鲁盐占2.2%。改票以后两淮盐占91.3%,浙盐占8.7%,鲁盐无运额。
民国初年,皖北淮盐销区一度改为淮盐、长芦(河北)盐同销区。后经力争,又改为淮盐专销区。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市销量日增,西坝盐运不敷销,蚌市盐粮行、店也有兼售长芦盐的(民国15年11月《安徽实业杂志》第十一期)。民国14年(1925年)山东督办张宗昌曾运青盐(青岛)3万吨到蚌埠。自此以后,蚌埠市即成为淮、芦、鲁盐同销区,但仍以淮盐为主(民国14年10月9日芜湖《工商日报》)。沿江淮南盐销区,据民国18年财政部验票,北岸350票,南岸498票,共848票,合计年定额引101760引(《中国盐政实录》各区盐商性质,民国22年11月财政部盐务署编印)(每票120引,称为小票),折合814080担。(民国4年改用司马秤,每百斤合127市斤,统一规定8担为一引,960担为一小票)民国13年因淮南盐欠产,曾一度借运鄂盐济销,并受到芦盐、鲁盐及精盐的冲销(民国13年11月10日、14年2月4日、5日,8月7日,15年2月13日、芜湖《工商日报》)。民国14年前,精盐仅限销通商口岸,14年开放,准内地商贩赴通商口岸购销,芜湖、安庆两地精盐大量运入,销数居淮盐之上。食盐市场几为精盐所垄断。徽州浙盐销区,民国22年年定销额为153240担(广德除外)。抗战期间一度借运淮盐,旋即恢复(《中国盐政实录》浙江篇。民国22年11月财政部盐务署编印)。
调入盐种在50年代前半期,仍以淮盐为主,鲁盐、浙盐次之,鲁盐销区仅限于阜阳、宿县两地区,浙盐仍主销徽州地区。1955年调进计划22.3万吨,其中淮盐19.5万吨,占87.4%;鲁盐2.3万吨,占10.3%;浙盐0.5万吨,占2.3%。1955年以后,沿江地区改为海江联运,芦盐、鲁盐相继调入,淮盐调运量逐年减少。1964年调进23.19万吨,其中淮盐10.34万吨,占44.5%;芦盐8.5万吨,占36.5%;鲁盐3.69万吨,占16%;浙盐0.65万吨,占3%。70年代初期淮盐欠产,鲁盐调运量增大,综计70年代共调入各种盐371万吨,其中淮盐占38%,鲁盐占51%,长芦盐占8%,浙江盐占3%。1980~1985年开展多渠道经营,调入盐种有很大变化,调进240万吨中(不含动用战备部份),淮盐占42%,鲁盐占37%,浙盐占7%,福建盐占8%,其余长芦盐、湖北盐、新疆盐、内蒙盐、江西盐、四川盐、青海盐,共占6%。
三、库存
安徽盐源均赖外省供应,省内山区面积较大,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经常保持合理库存。建国初期,全省库存量较低。1951~1953年平均年末库存3.1万吨,仅够两个月销量。1953年第4季度一度出现销旺存薄的紧张局面。1959年全国盐业运销工作会议通过平衡盐运输办法,规定全国各地最低库存量,铁路沿线2个月,沿江、河及公路3个月,山区和边远地区4个月。这一年全省共调进45.7万吨,年末库存达19.9万吨,可供7个多月销量,是建国以来全省库存量最高的年份。50年代平均年销量20.1万吨(含生产用盐,下同),平均年末库存6.9万吨,可供3个月销量。60年代销量猛增,运不及时,各地库存量急剧下降。1960年全省销量38万吨,年末库存6.2万吨,普遍供应紧张。1962年省内自派车船赴场区抢运,年底库存量增至14万吨,供应始告缓和。“文化大革命”初期,交通运输混乱,盐运受阻,1967年末库存下降到5万吨,供应再度告急。经过各级盐业公司大力组织调运,库存量始逐步恢复正常。60年代平均年销量26.2万吨,平均年末库存9.5万吨,可供4个多月销量。70年代平均年销量36.2万吨,年末平均库存13万吨,仍保持4个多月销量。1979年年轻工业部核定安徽省合理库存定额,最高20万吨(6个月),最低17万吨(5个月),平均计划存量18.5万吨(5个多月)。1981年,省盐业公司结合安徽历史销量及各地不同交通运输条件,规定全省合理库存定额最高15.45万吨,最低12万吨,平均计划存量13.73万吨。1980~1985年,全省平均年销量42.6万吨,平均年末库存12.8万吨,保持了3个多月存量,供应基本正常。
四、战备(移储)盐
盐的生产和运输具有一定季节性,盐斤储备,古代早有常平盐制度,即在距产地偏远地区设常平盐仓,运盐储备,以供调节。民国时期,皖岸的蚌埠、芜湖、安庆(临时)、屯溪等地均为常平盐储存点。民国35年(1946年)屯溪常存量为0.5~1万担,芜湖常存量为2万担(《中国盐政实录》第九章、两淮(附稚南)第四目、屯储。民国37年12月财政部盐务总局编印),其余容数不详。1959年全国盐业运销工作会议确定平衡盐运输办法,实行产销计划平衡,根据盐的运输季节性,提前调运部分盐斤运储销地,以备运不济销。1964年后,平衡移储盐采取平、战结合方针,改称战备盐,储盐资金由国家财政拨出专款垫付,除暂不缴纳盐税外,盐价及运杂费用由盐业主管部门根据战备盐分配计划编制预算报经轻工业部审批后拨给,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战备盐单独吞放,如需动用,平时报轻工业部批准。战时由省人民政府批准,1970年战备盐资金下放各省、市、自治区管理,至1985年底,全省共调进战备盐64.1万吨。动用39.67万吨。
上一篇:第二节 盐销
下一篇:第四节 盐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