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江两岸和巢湖流域,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以及皖南山区部分土特产品历来都在芜湖集散。1985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6770万元。主要商品集散情况:
粮食:民国以前,主要来自三河、无为、合肥、舒城、六安、庐江、巢县、桐城、潜山、怀宁、和县、含山、宣城、南陵、繁昌、当涂、青阳、铜陵等县。光绪八年(1882年)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后,每年出口大米300~400万担。民国7年(1918年)增至800万担。粮食输出分轮运与帆运,轮运系由广、潮、烟、宁、申、津各帮驻芜米号经运,运销于广东为多,次为烟台、青岛、天津、上海、宁波等处。帆运大都沿江而下,运销于南京、无锡为多,次为镇江、南通、硖石、上海。经纪米粮的计有江广米行89家,米号25家,箩头行115家。这些行号虽同属经纪性质,但业务并不混杂。凡由内地贩运米粮来芜湖的皆由米行代为转售;凡各地采购米粮的进货事项皆由米号代办;箩头行的业务与米行同。芜湖附近四乡市的零星米粮,都到箩头行出售。箩头行营业范围较小,并兼营零售业务。此外,尚有砻坊42家及机器碾米厂10家,皆经营代客碾米,堆存米谷,抵押放款及自营米粮买卖等业务。当时芜湖往来船户2600余户,正式斛工、绞包、扛包工人以及码头散工总计1500人以上。(吴正《皖南稻米产销之调查》,民国25年6月《粮食调查丛刊》第四号载)
除大米外,其它粮油杂品常年成交量:小麦20万担,大豆8~9万担,绿豆1~2万担。菜籽40万担,旺年达70~80万担,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运出国外,产地以直城、芜湖2县为最盛,常年各约产7~8万担。(吴正《皖南稻米产销之调查》,民国25年6月《粮食调查丛刊》第四号载)。
民国16年沿江水灾,当年仅输出大米50多万担。以后铁路畅通,关卡取消、贩米商人无需从芜中转,米市衰退。民国26年日军占领芜湖,直至民国28年解放前夕,米市一直没有振起。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粮食市场更不复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重新开放了粮食自由市场。1984年7月,在芜湖港口兴建一座六层米市宾馆,恢复芜湖米市,当年销售粮食5000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225%。1985年销售扩大到6700万公斤。
禽蛋:芜湖周围和沿江一带的家禽及蛋品,多集中芜湖外运。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芜湖就曾设立蛋白蛋黄公司,主要经营出口业务,每年收购鸡蛋1200万枚,制造腌蛋黄6000担,主要输往英国和法国。制造干蛋白800担,以出口英国为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安徽近代经济探讨》)。民国10年江苏常州人张义昌在芜湖开设皮蛋坊,抗战期间倒闭。民国31年又有张义昌皮蛋坊的几名工人合伙开设了“协兴昌”皮蛋坊及“协兴昌蕴记皮蛋坊”,两家合计年产100万枚左右,不仅畅销国内,且销往东南亚各国。1952年两家合并为“芜湖市食品公司皮蛋厂”。1980年恢复“芜湖市协兴昌变蛋厂”,到1985年止,该厂生产品种有:咸灰鸭蛋、松花皮蛋以及以鸡、鸭蛋为原料的各种再制品共10余种。1985年,全市社会收购家禽124.43万只,鲜蛋3053吨。
生猪:芜湖市附近农民素有养猪自食习惯,上市数量不多。米市鼎盛时期猪肉销场较大,光绪三十年左右,宰户达600余家。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前尚有私营屠宰业99户,从业人员153人。牛羊肉业24户,从业人员59人。1954年成立国营市食品公司。生猪购销执行国家计划。1959年,肉类加工厂建成投产,省里统一安排从繁昌、南陵、泾县、含山、无为、广德、宣城、当涂、郎溪、宁国、青阳、巢县、和县、肥东、庐江、旌德、休宁、屯溪、祁门、太平、绩溪、歙县、黟县、石埭(今石台)和阜阳、宿县、滁县、安庆地区等共50多县调进生猪。江苏、山东部分县也调过一部分生猪。1959~1985年从省内外共调进生猪202.92万头,平均每年调进7.5万头,除1960~1962年较少外,一般每年都在5~10万头。产品除出口苏联、罗马尼亚、意大利、捷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7515吨外,其余都作内销。1985年,全市社会收购生猪10.67万头,市场零售9596头。
蔬菜:芜湖蔬菜行业形成较早,建国前即有菜场、菜市8个,除二街、北门两个外,其它均为露天菜场,菜贩千人左右。蔬菜来源除郊区生产部分叶菜外,大白菜、萝卜、笋子、青菜主要来自清水镇、繁昌、三山、江北二坝等郊县。外来蔬菜通过北货行兑给菜贩,再在菜市出售。当时做北货行生意的有144户,一般设在市口,以经营蔬菜为主,与菜农直接挂钩,为菜农提供交易场所和必要工具,代客买卖,收取3~8%佣金。建国前夕,蔬菜供应很不正常,每逢雨雪天气,上市稀少,价格起伏较大。建国初期,郊区菜地仅六、七百亩,生产品种10余个。市区蔬菜大部分仍靠邻县和江北流入,通过北货行组织农民与菜贩议价成交,数量不稳定,居民吃菜难以保证。1954年后,在近郊建立3个专业蔬菜社队。1957年又建立两个蔬菜农场,菜地发展到1039亩。同时成立“芜湖市菜摊贩商联合会兑菜处”,由市摊贩管理委员会领导,组织郊县菜农直接与菜贩挂钩,逐渐代替北货行经营。1956年成立国营蔬菜公司,加强对蔬菜产、供、销的领导。1958年,城市人口增加,郊区菜地扩大到2万亩。1959~1961年进一步扩大到5,8万亩。蔬菜公司在靠近产地设立收购站,按时衔接计划,组织均衡上市。1962年,集市贸易开放,一部分菜农经商。1964年,菜地降到8000亩。“文化大革命”后期降到5000亩。后来实行“先补后征”的办法,1985年上升到1.2万亩。初步形成了近郊老菜区、沿江蔬菜区、远郊新菜区的格局。近郊以细菜为主,沿江以茄果、根菜、大自菜为主,远郊除甘兰、豆类外,还发展了水生菜、耐温菜的生产。1983年开始,蔬菜公司下属各中心店、零售门市部都有了进货自主权,开展外购外销业务。外购品种:从北方调入的主要是土豆、萝卜、大白菜、洋葱、青菜。由南方调入的主要是青椒、平包、花菜、西红柿、豇豆、黄瓜等。外销主要是葱头、蒜苗、蒜子、大椒等。调节淡旺,平抑市价。
瓜子:80年代全市有加工销售企业57家,并在全国建立横向联合企业数十家。主要企业有迎春、傻子、胡大等,多味品种达30多个。年加工量2000万公斤,是全国最大的瓜子加工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芜湖市一度有“瓜子城”之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