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手工业在明代即已相当发展。明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述,将当时芜湖印染与著名的织造中心淞江并称。民国8年(1919年)芜湖县志记载:“清嘉庆、道光时业此者十八家,作工恒达百余人”。手工炼钢,更是繁盛一时。现在市区的铁石墩、铁锁巷等处,均是明清钢坊场所。由于钢铁冶炼发达,生产了一些质地优良的钢铁制品。芜湖“三刀”(剪刀、来刀、剃刀),历来颇有名气,芜湖铁画更为艺坛奇葩,一时称为绝技。其它如手工制作的纱布,烟丝,酿造,糖食等也都起源较早,具有一定的规模,产品运销大江南北的邻近各县、镇。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逐渐进入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数量激增。光绪三年(1877年)直接进口的洋货值为89.34万海关两,光绪二十年增为341.69万海关两(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631页)。进口洋货品种主要是各种纺织品、砂糖、石油、卷烟等,通过芜湖源源涌入安徽。日本、英国、美国在芜湖开设30家洋行、公司和旅馆。在芜湖以外的县镇设有经销处等机构,通过经销商买办倾销商品(黄山书社1989年版《安徽近代经济史》)。当时,江北的无为、含山、巢县、舒城、庐江、肥东;皖南的宣城、南陵、当涂、泾县、广德、郎溪;徽州等县镇的商贩和顾客前来批发或零购者络绎不绝。
光绪二十三年以后,芜湖近代工业逐渐兴起,电厂、面粉厂、纱厂、火柴厂、肥皂厂、翻砂厂等先后创立,在外国资本对安徽进行洋货倾销和原料掠夺,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资本既没有关税制度的保护,还要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在此后将近半个世纪内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建设,始具有一定的基础。到1985年已形成以水泥、大理石、平板玻璃为重点的建材工业,以服装、轻纺、日用品为主的消费品工业,以船舶修、造、拆为主的机械工业,以卷烟、低度酒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发展供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铜材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工业的6大工业体系,拥有轻纺、机械、造船、冶炼、化工、造纸、电子、建材、电力等14个工业门类、40多个行业、2000多个企业和2万多个品种的中等工业城市(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安徽城市》第8页)。
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主要生产厂为芜湖纺织厂,前身为私营裕中纱厂,始建民国5年(1916年)。建国后改为国营。经过不断扩建,现已成为全国、全省大型纺织企业之一。产品销往全省和全国20多个省、市。1985年生产棉纱2.60万吨,棉布5103万米。
涤纶内外衣及化纤袜:生产厂为芜湖市红光针织厂,年产经编织物900吨,纬编内衣800万件,化纤袜260万双,产品销往省内外,薄绒衫裤远销亚、澳、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羽绒服装:光绪十六年芜湖就有程、彭、赵记毛行收购水禽羽毛,并自行加工羽绒。1956年建立国营天河羽绒厂。1965年生产羽绒背心,1979年开始生产各种羽绒衫和羽绒被等。1985年生产14万件,销往省内外,并出口1.86万件。
火柴:私营大昌火柴厂建于民国8年,生产“松老牌”普通安全火柴。建国后改为国营芜湖火柴厂,设备增加,产量扩大,1985年生产56万件,销售以本省为主,部分销往江苏、山东、浙江、湖南、上海、内蒙等地。
洗涤用品:民国21年(1932年)芜湖即有私营肥皂厂生产近似42型的含水皂。建国后改为国营,1969年生产333合成洗衣粉,1978年起生产洗涤剂。1985年生产肥皂7502吨,洗涤剂1.8万吨,产品销售全省和全国除西藏、新疆、青海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卷烟:抗战前后,芜湖曾有私人开办的烟厂和手工卷烟,时办时停。建国初期,曾出现11个卷烟厂和8个手工卷烟坊,年产量6600箱。1954年特大洪水以后陆续关闭,仅存国营新中烟厂一家。1981年烟草公司成立,产供销合一。1985年生产48.2万箱,销往省内及河南、山东、江西、浙江、黑龙江、江苏、上海、新疆、内豪等11个省、市、自治区。
保温瓶:建国前,私营光华玻璃厂生产煤油灯罩、玩具等玻璃器皿,建国后改为国营。1955年开始生产保温瓶胆,竹壳保温瓶。70年代以后生产日用玻璃、灯泡及大口两用杯等6个系列20个品种。1985年生产保温瓶及胆796万只,产品销往省内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曾出口苏联、德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板纸:1956年开始筹建芜湖东方纸板厂,1959年投产,年生产能力5.5万吨。主要产品有箱板纸、黄板纸、火柴盒纸、瓦楞原纸、绉纹卫生纸和各种纸箱。主要原料稻草。1985年生产6.49万吨。产品除销售安徽外,还销售上海、江、浙等10多个省、市。是全国32个重点大型造纸企业之一。
剪刀: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铁工赵云生开设剪刀铺,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在宣统元年(1909年)南洋劝业会举办的展览会和民国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曾两次获奖,从此形成传统产品。建国后,生产规模扩大,1956年采用机械生产,1977年由芜湖剪刀厂专业生产,年产170万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渐加坡、香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皮鞋:私营华侨鞋店建于民国21年,1955年改为国营芜湖华侨制鞋厂。1958年开始向苏联出口。1985年生产69.2万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欧、亚、非、北美及港、澳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后直至1978年,工业品流通主要是由国营商业按照国家计划统一经营。主要地方产品由二级站统一收购,外省产品也由二级站统一调进,再按固定范围逐级分配到三级批发商店和部分基层商店。芜湖经营日用工业晶二级批发的有百货站、纺织品站、小商品批发公司、五金交电站、化工站、石油站等。承担着南陵、宣城、繁昌、泾县、芜湖、宁国、青阳、旌德、太平、贵池、铜陵、石台、巢县、枞阳、庐江、无为、芜湖市等17个县、市及符合商品流向的39个较大集镇基层社的日用工业品的供应。1984年建立了芜湖工业品贸易中心,各二级批发企业都在贸易中心设立经营窗口,通过引厂进店、租赁柜台、代批代销、联营联销、展销等多种批发方式,参加双边、多边的全国性的商品供应会议、交流会议,批发商品辐射面逐步突破了原来固定的供应范围。仅据1985年国营商业系统的百货、小商品、五金交电、化工、石油、糖烟酒等6个二级站(公司)统计,供货总额即达4.18亿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