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北市经营工业品的国营商业是从1960年开始随着煤矿开发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有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糖业烟酒、石油、医药等公司。各专业公司建立初期,正值三年经济困难、物资匮乏时期。国家对于工业品采取按行政区划逐级下达计划的分配办法,固定进货地点和固定的作价扣率向省内各二级站进货。后来由于煤炭开采规模扩大,职工人数不断增加,经过商业部批准于1972年开始对淮北市各经营工业品市公司均视同二级站性质,直接向上海、天津、北京等一级站进货。1978年以后,逐步推行“三多一少”开放式的流通体制,打破了原来的固定进货地点,增加了从厂方直接进货的渠道。到1985年底,全市商业已与200多家工厂建立了进货关系。相山百货商店和淮海商场两大零售企业当年自采商品金额均占进货总额75%以上。1985年,国营和供销合作社企业国内纯购进2.74亿元。
1985年全市(包括濉溪县)已有煤炭、电力、纺织、酿造、食品、建材、机械、化工、电子、服装等工业企业417个。当年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11.9亿元。
煤炭:唐朝宪宗年间(808~821年),在相山筑城时发现地下“有石如墨,投火可燃”。宋朝元丰元年(1078年),濉萧的孤山,又发现了石炭(即煤),并对露头煤层进行了开采利角。明朝时在烈山附近开办了许多煤窑。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烈山附近煤层浅部开采规模较大,日产煤炭可达700~1100吨,通过淮河、京杭大运河航运外地,在京、津、沪、杭等地均设有分销处。民国4年至27年(1915~1938年),有时官商合办、有时官商分办,生产还较发达。日本侵占我国后,曾试图大规模开采淮北煤田,因过不了流沙层技术关,只好望煤兴叹。1958年后,国家投资对淮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1985年,全市已有中央、省属和市属乡镇煤矿24对,年产原煤1711.84瓦吨,比1978年增长33.89%。1960~1985年,全市共生产原煤20604.84万吨。除国家计划调拨和就地发电、炼焦外,部分销住省内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酒:淮北濉溪口的酿酒业,金元年代已有相当规模。清初,随着淮河的治理,濉溪口逐渐形成以酿酒业为主体的集镇。清嘉庆七年(1803年),濉河再次得到疏浚,上接萧县以北的黄河故道,下连淮河,往来商船通航,使濉溪口的商业趋向繁荣,酒作坊发展到30多家,产品远销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江西等地。清末民初,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和烈山煤矿的开发,淮北濉溪口的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酒作坊增加到72家。民国20年和23年,濉溪口子酒曾先后两次参加在青岛和北平(现北京)召开的铁路沿线土特产会议,获甲级名酒优等奖状。抗日战争时期,濉溪口沦陷,濉溪口子酒的生产自渐衰落。至建国前夕,濉溪口的酿酒业已奄奄一息,1949年,建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后在东关扩建新厂,名为淮北市酒厂,老厂更名为濉溪县酒厂。1955年,在全国酿酒会议上,濉溪口子酒被评为甲级酒。曾作为礼口赠送也门王国,一度远销南洋等地。1984年,在全国轻工系统酒类质量大赛中,淮北市酒厂生产的“濉溪牌”口子酒和濉溪县口子酒厂生产的“口子牌”濉溪口子酒。均以较高的得分双双获得金杯奖状。1985年底,淮北市全年生产各种饮料酒1.6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是安徽省优质大曲酒和普通大曲酒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纺织品:1963年以后,先后新建起针织厂、毛巾被单厂、制线厂、袜厂、羊毛衫厂和拥有10万纱锭、3000台布机的淮北纺织印染厂等12家纺织企业。年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主要产品有:纯棉纱、涤棉纱、纯棉布、涤棉布、中长纤维布、弹力呢、毛呢、毛哗叽、针织涤纶布和各种衣服、袜、毛巾、手套等。不少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省市,有的产品远销香港、日本、西德、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