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员状况
建国初,安徽国营商业初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从老解放区南下的,有从原官僚资本企业中接收过来的,有从其它行业选调进来的,也有一部分从社会上公开招收的。截至1952年底,全省国合商业系统已有职工近4万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社会主义商业的队伍。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深入开展,国营商业机构、人员迅速得到充实和加强。1957年,全省国营商业企业(不包括生产)人员已扩大到69764人。1958年“大跃进”开始,为了全力支援工业生产,各级地方政府陆续从国营商业系统中抽调大批业务骨干;与此同时,也从街道和归口管理的合作店、组中补进了一部分人员,使国营商业职工队伍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据1962年统计,全省国营商业企业人员包括商属生产企业人员共为74749人,剔除生产企业的13628人后,商业企业人员为61121人,比1957年还下降12.4%。1963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国营商业职工普查统计中,安徽省商业厅系统全民职工人数为64491人,也还没有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全省国营商业系统机构、人员变动频繁,但随着购销业务的扩大以及经济形式和流通渠道的单一化,人员数量还不断有所增加。据1978年省商业厅统计,全省国营商业系统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达141633人,比1957年和1963年都增长一倍左右(1978年包括医药在内,有些因素不完全可比)。此外还有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职工42190人。 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商业职工人数继续有所扩大,特别是食品系统自1978年7月1日实行“三统一”(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统一核算)后,管理权限下放,基层人员显著增多。到1985年止,全省商业厅系统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已达165836人,比1978年增长17.1%,归口管理的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亦达61309人,比1978年增长45.3%。 安徽国营商业职工队伍素质,历来缺乏系统的统计,但从1963年和1981年两次开展的全面普查资料看,大体可以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1963年第一次普查统计,全省商业厅系统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为64491人,其中商业企业固定职工为43875人,按文化程度分:具有大专水平的只有422人,占0.96%,高中水平的有3549人,占8.1%,初中水平的有17129人,占39%,小学水平的达19739人,占45.04%,不识字或基本不识字的3036人,占6.9%;按年龄分:25岁以下的5434人,占12.40%,26~30岁的7900人,占18%,31~45岁的22752人,占519%,46~59岁的6726人,占15.3%,60岁以上的1063人,占2.4%;按性别分:女职工8218人,占18.7%。 1981年第二次普查统计,全省商业厅系统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为154368人(与该年末实有人数稍有出入),其中商业企业固定职工人数为101767人。按文化程度分:具有大学水平的737人,占0.72%,中专(中技)水平的3109人,占3.06%,高中水平的18218人,占17.9%,初中水平的46367人,占45.56%,小学水平的27865人,占27.38%,不识字和基本不识字的5471人,占5.38%;按年龄分:25岁以下的20327人,占20.0%,26~30岁的17148人,占16.9%,31~44岁的35086人,占34.5%,45~59岁的26142人,占25.7%,60岁以上的3064人,占2.9%;按性别分:女职141439人,占40.7%。 两次普查资料表明,安徽国营商业系统职工政治素质较好,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女职工占有相当比例,但新职工多,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了业务素质的提高。为此,建国以来,全省国营商业系统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商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为商业系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的职工,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这些人都成为各级商业部门的骨干力量;二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业务培训,贯彻执行系统业务技术等级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的要求,组织岗位技术练兵、技术考核、技术操作表演、技术比赛,开展技术职称评定等项活动;三是建立学徒、练习生制度,使青年职工,特别是从事业务技术比较复杂工种的职工在上岗前都有一定时期实际学习的机会。 安徽省商业厅系统职工人数表表3—7—1 ![]() 注:本表根据“安徽省商业统计资料”,剔除商业行政部门数字。1978年包括医药系统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