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国前,安徽省没有完整的商办主业体系。大多数分布在一家一户的个体工商业中,主要以生产、经营食品为主,规模较小,一般采取前店后坊(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其中有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如合肥张顺兴糕点店、安庆麦陇香糕点店、芜湖协兴昌变蛋厂等。迄今在省内外仍颇有名气。 建国初期,全省商办工业仍处于分散经营的状况,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省商业厅系统逐步建立了本行业所属的商办工业。1956年,全省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各地的糕点糖果、调味品等私营作坊相继合并,按行业归口划归商业部门领导和管理。同时期,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现代的商办加工企业。除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外,合肥、芜湖等地也陆续兴建了肉禽蛋加工厂。当时主要任务是出口、外调支援大城市。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的意见》号召“全党办工业”。安徽省商业厅在内部设置了专管商办工业的职能处室,在全系统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相继在合肥兴办了服装厂、丝绸厂、制药厂、橡胶厂、纸品厂、日用化工厂等;在芜湖兴办了纸箱厂;在山东兴办了菜央子盐厂;在上海兴办了东海渔业捕捞公司。一些地、市、县商业部门也兴办了不少小厂。在这期间,全省商业系统商办工业总投资为5046万元,共新建与扩建大小工业项自694个。195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4亿元。当年生产冻猪肉3.32万吨。商办工业对于弥补地方工业生产不足,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以后商办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缺乏可行性规划,没有考虑需要与可能,一轰而起,盲目建厂,产品粗制滥造,加之原材料缺乏以及管理和技术跟不上,也给国家造成一定损失。1960~1962年,省商业厅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对所属商办工业进行了清理,并在管理体制上做了一些调整,如将山东菜央子厂移交轻工业部管辖;在合肥和芜湖先后兴建的一些商办工业除肉食禽蛋厂外,其余都移交地方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办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加强对商办工业的管理和指导,1980年,省商业厅恢复了“工业处”,后改名为“工业办公室”,管理全省的商办工业。1981年9月,省商业厅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商办工业会议,明确商办工业的发展方向:以食品为主,以中、小型为主,以内涵改造为主,以前店后坊为主。当年底,安徽省商业厅系统独立核算的商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64个,职工3681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5亿元,完成工业产值6.84亿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03%,当年实现利税4450万元。1982年,省人民政府又召开全省食品工业会议,进一步把发展食品工业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商办食品工业开始起飞,合肥、蚌埠、淮南等市先后新建了一批儿童食品和冷饮、饮料厂;阜阳、安庆、芜湖等食品厂也都扩建和新建了冷饮、饮料车间,新增前店后坊食品厂25个。截至1985年,商业厅系统商办工业企业已有485个,职工42374人,固定资产原值为26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15亿元,上缴利税4500万元。年宰猪240.27万头,生产肉制品239万吨,糖果糕点490万吨,调味酱菜637万吨,豆制品358万吨。全省商业系统商办工业中食品行业占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肉禽蛋加工业的产值占的比重较大。全省调味品的产值近80%集中在商办工业,市场上糖果糕点的花色品种,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商办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