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鸦片战争以前,安徽商业多系中小店铺,其中不少还属于家庭夫妻店,少数确需用工的企业主大都采用学徒形式,对商业基本知识和必具的商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传统式的培训。鸦片战争以后,外货进入,民族工业初兴,商业规模渐次扩大,于是兴办商业学校教育就逐渐为政府和广大商界所重视。据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载:“光绪二十九年命张之洞、张丙熙、荣庆厘定各省学校章程,就各地情形,审择所宜,亟谋广设,并于通商繁盛之区,设立商业学堂。”另据《皖政辑要》第十六册载:光绪未年,“按皖省奉部颁教育法令以来,专门普通各学堂次第成立。”其中规定高等实业学堂中的商业预科一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中等实业学堂中的商业预科二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初等实业学堂中的商业三年毕业。19世纪初,安徽境内商业比较兴盛的地区,如芜湖、安庆、屯溪等地,已先后兴办一批商业学校,其中有公办的,也有地方商会和私人办的。如芜湖县总商会于民国2~3年(1913~1914)间筹资创办的“芜湖总商会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简称“乙商”,校址设在西门詹家巷。学制为七年制完全小学,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从高小二年级起加授“家计簿记”、“商业信札”、“商业簿记”三门功课。民国26年冬因芜湖沦陷停办。抗日战争后并入长春小学(今环西小学)。“乙商”办校24年,历届毕业生近千人。民国元年芜湖市还将原“安徽公学”改办“甲种实业学校”,设农商两科。民国8年又创建“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民国14年芜湖中华书局经理康汉臣发起兴办商业夜校,校址暂借湖南公学。(见芜湖《工商报》民国14年2月13日)。抗战时期在立煌(今金寨),抗战胜利前后在芜湖、屯溪、安庆等地,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商业学校。
建国以后,国营商业由初建而逐步发展,商业人才需要量日益增多,商业教育越来越被提到重要日程。除陆续兴办一批商业学校外,诸如干部(职工)训练班、业余学校、红专学校、“七·二一大学”、业余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也相继出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教育事业更有较大的发展。从1980年起,省商业厅在原人事处分管的基础上单独设立了教育处,大部分行署、市、县商业行政部门也都设立了专管部门或专管人员,加强对商业教育工作的领导。1985年,全省国营商业系统拥有的各类商业学校由建国初期的1所发展至15所;其中省属商业中专3所(包括商业职工大学在内),商业技工学校1所;地、市属商业中专和职工中专10所,技工学校1所;共102个班级,14个专业,年末在校学生人数4254人(不包括短期培训)。此外,在安徽商业学校内还设有函授中专,当年招生540名,在14个地、市设有函授站。其它各类商业教育形式也有较大的发展。开始形成一个以全日制教育、干部教育、在职职工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商业体育体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