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徽商作用
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徽州商人一开始就打破了“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传统习俗,纷纷从事长途商品贩运,有的甚至远涉重洋,开拓对外经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一带是我国重要的棉织业生产基地,黄、淮地带则是棉花的主要产区,棉布与棉花产区间的运销就成了当时一项大宗的商业活动。山东省兖州“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万历《究州府志》卷四:“风土志”。)。“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矣”(万历《究州府志》卷四:“风土志”。)。河南省情况也如此,“臣见中州(指河南)沃壤,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万历二十二年钟化民:《救荒图说》。)商贩从产棉区把棉花运到江南,又从江南运回棉布及其他商品供应棉区市场,使江南棉纺织品销售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江南省“民间所用细布,悉从苏、松、芜湖商贩贸易”(万历《两台奏议》卷五。)。广东省“冬布多至吴、楚、松江之梭布......”(康熙《广东新语》卷十五“货语”。)。“陕西为自古蚕桑之地,今日久废弛。绸棉资于东浙,花布来自楚、豫。”(《巡历乡村与兴除事宜檄》载《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八。)。河北省“河间行货之商......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俗》。)。江南一带是徽商势力最雄厚的地区,“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州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康熙《徽州府志》卷二《风俗》。)“休宁巨族大姓,今多挈家存匿各省,如上元,淮安、维扬、松江、浙江、绍兴、饶州、浒湾等处”(《海阳纪录》卷下,见傅依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其商业资本》。)这些寓居江南的徽州商人,很多都从事以江南棉布业为中心的经营。 饮誉中外的“祁门红茶”是经徽商提倡和经营而发展起来的。“民国纪元前五十年(1862年),有邑(祁门)人胡元龙,陈烈清相继在祁门西南乡创设茶厂、招工授以焙制方法,祁门红茶才开始萌芽”(《明清徽商资料选编》172页引《杂记》。)。至光绪元年(1875年),“黟县茶商余于臣鉴于世界市场绿茶滞销的形势,来到......祁门历口镇开设茶号。他仿效“闽红”的生产技术创制“祁红”,制成一种富有天然苹果芬芳和兰花香味的优质红茶,被外国人称誉为“祁红香”,随之畅销国外......逐渐形成祁红茶区”(胡建社:《勇于创新的徽州茶商》载1988年3月11日《安徽科技信息》)。 安庆市一些传统名优产品的形成,与徽商的插手经营也是分不开的。“......胡玉美的蚕豆辣酱、余良卿鲫膏药、麦陇香的墨子酥、刘麻子剪刀、满庭芳的家俱以及大米等,就是通过徽商之手转销全国各地和海外,遂成为名产品”(檀赵金:《徽商在安庆》载《志苑》1988年4期32页。)。 徽商的经营活动对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明代中叶以后......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大区域,其中以江南最为繁华,已形成五大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及各个角落......有些市镇本身就是由徽商直接建立起来的。如定居太仓州的徽商钱璞,“因其乡陆公堰旧有小市,遂捐赀,更其市名曰新安。有无贸易,货物流通,乡民便焉。”太仓州的刘河镇也是因徽商率先经营而兴盛起来的(程极平:《徽商问题概述》(稿本)。)嘉定县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阗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遂衰落”(万历《嘉走县志》卷一《市镇·南翔镇》。)南翔镇的兴衰竟以徽商的来去为转移。扬州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商业中心。“扬介两都之间,四方舟车,商贾之所萃,生齿聚繁,数倍于昔”(嘉庆《江都县志》卷三,《城池》。)。“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陈去病:《五石脂》。)再以北京为例,明代隆庆年间,“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乾隆中,则茶行七家,银行业(即钱庄)之列名捐册者17人,茶商名字号共166家,银楼6家,小茶店数十”(许承尧:《歙事闲谭》第十一卷,《北京歙县主庄》。)。以上尚不包括徽州其他几县在北京的商人。清代,吴江县的盛泽是蚕丝的集散重镇,徽商在“盛(泽)镇尤汇集之地也”(《徽宁会馆碑记》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盛泽镇兴建徽宁会馆时,“镇(盛泽)之邻近,如新塍、平望、王江径、黄家溪、谢天港、坛丘、周家溪,在各镇之同乡者,亦皆乐善捐输”(《徽宁会馆碑记》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可见非只盛泽镇有很多徽商汇集,连盛泽附近的许多小集镇上也有不少徽州商人寓居。“在景德镇,徽商称雄商业与金融业长达三、四百年。前街(今中华路)两条十里长街的店铺,基本上为徽州一府六县旅景商人所开设”(程振武:《祁门人在景德镇》载《徽学》总第2期。)“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策肥,被绮毂、拥赵女,鸣琴践履,多新安人也”(《震川集》卷十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明清时期足迹遍全国的徽商,他们对当时城乡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二、加速新安文化兴盛 “新安文化”是一个包括文学、医学、绘画、篆刻等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安文化”的勃兴,虽然有很多因素,诸如:那里是“程朱理学桑梓之乡”(王乐:《谈新安医学》载《徽州学丛刊》创刊号35页。)文风昌盛;地处交通闭塞,偏安一隅,较少受到战乱影响,社会安定;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则是由于“贾而好儒”的徽商对文化事业的介入和支持,使“新安文化”的发展获得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明清时代,每个省除按定例设有“府学”、“县学”作为读书人进身之阶外,另有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全(徽)州有社学562所,县塾5所”(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技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各家族的塾学更多,甚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道光《休宁县志》卷二。)。清初,“徽属六县共有书院54所,占全省133所书院的40.6%”(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技发展及其动因初析》。转引自康熙《徽州府志》。),这些书院除供生员读书外,还有定期讲学活动,有的地方还有研讨诗文的社会学术组织——文会。徽州众多书院的兴建以及其他“兴学”活动,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徽商资助。歙县著名的紫阳和山间书院修建时,在“扬州歙商共捐两书院银七万余两,其中两淮总商(歙人)鲍肯园两次独捐一万一千两”。(张海鹏、唐力行:“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据道光《徽州府志》材料统计。)“祁门商人马禄......嘉靖戊午(1558年)修学宫,禄自投碟输三百金左费。(万历《祁门县·人物志》。)。黟县舒大信,经商江石,乾隆间,“修东山道院,旁置屋十余楹,为族人读书地,邑人议建书院,大信捐二千四百金助之”(嘉庆《黟县志》卷十。)绩溪章必泰“经商吴越间......(绩溪)东山书院鼎建,自备资斧,襄蒇其事,邑建考棚,捐银二百两以助”(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二十四。)。有些受雇於人的徽商,对投资兴修书院也不甘心置身事外,婺源江溶,“佣于木商,跋涉江湖,远及苗洞,中年稍裕......道光年间,创立湖山书院。振兴文教,溶与有力焉”(《婺源县采辑·孝友·义行》抄本。安徽省图书馆藏。)。 徽商为着培养随届客地的家族弟子,不惜巨资在客籍之地大修试馆、学宫等建筑。“同治年间,歙商就曾以12300余缗的巨资在南京建歙县试馆,作为士子乡试住宿之所”(《南京歙县试馆帐簿》。)。乾隆元年(1736年),歙商汪应庚见扬州府学——江甘学宫“岁久倾颓,出五万余金亟为重建......又以二千金制祭祀乐器,无不周到,以一万三千金购腴田一千五百亩,悉归诸学,以待岁修及助乡试资斧”(《汪氏谱乘》载彭启丰撰:《光禄寺卿汪公事实》。)。 徽商“家业隆起”之后,刻意“张儒求名”,一般都立下族规乡约,凡是“族内贫不能学者”,招入家塾“悉力扶植之”(《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二十一“传忠”。)歙县潭渡孝里黄氏(系盐商世家)家训写道:“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子弟”(《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二十一“传忠”。)。世代业商的休宁县西乡茗洲吴氏家典也有此类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党族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康熙刻本)。)。为使这种培养后生的族规家训得到落实,“徽商除捐资购置学田作教育的专门费用外,还从他们捐款购置的祠田、祭田中,提出一部分租息,资助族内子弟入学膏火,或作科举兴试费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37页。)。更有甚者,徽商对某些学甫成名的寒士,专门罗致俸养,提供优裕的条件,让他们继续深造。清代中叶,休宁县人戴震是位学贯中西的天算学家,著有《策算》、《算经十书》、《勾股割环记》、《续天文略》等著作,在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戴震成名,就曾得到歙县富商汪景晃、汪梧风的大力资助。“汪氏父子礼致学者在园中(指不疏园)诵习讲贯,‘饮食供具唯所欲,又斥千金买书’。......所召致的徽州本地学者有江永、戴震、郑牧、汪肇龙、程瑶田、方矩、金榜等......戴震幼随父亲行贾福建、江西......入都前,中间十年大致均在不疏园中”(王茂、王克迪:《戴震与“西学”》转引“汪中“述学·别录·汪君墓志铭”、“洪榜”《戴东原行状》及近人吴承尧所述。”),可见,戴震后来的成名,与他长期在“不疏园”中“诵习讲贯”,并得以与共处园中的学者名流相互切磋,关系至大。 徽商不只是通过经济支持,多方培植子弟,昌盛文教。很多人在经商同时还孜孜於学业,并取得一定成就。明代休宁县人查鼐(号八十),业商,是当时的琵琶名手,与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徵明为布衣交。休宁县人陈大位,行商,著有《算法统宗》集珠算之大成。清代歙县人程梦星,盐商,著《今有堂诗》及《平山堂志》,收藏古籍书画甚多。歙县人江肇龙,初习商贾,后弃商学篆刻,力治经学,于训诂地理、乐律、算数、音韵均有研究。明清两代,徽商本人成为新安派学术代表人物的,或积极参与新安派某一学术活动,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就有76人(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下册,560~574页。)。 徽商如此重视和资助文教事业,使得明清时期徽州的人才济济,儒林文苑,百态千姿,新安文化勃然兴起。徽州文人学士的著作,“明时,经162部、史185部、子337部、集514部;清时,经310部、史121部、子278部、集579部。两朝著述总计为8486部。其中有不少的作者就是商人本身及其子弟”(张海鹏、唐力行:《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版画、徽州篆刻等新安文化的兴盛也都与徽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徽剧,也是经因徽州商人江春的经营,才兴盛起来的”(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下册,5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