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名店(厂)
〔合肥张顺兴糕饼店〕 位于合肥市长江路196号,是有名的老字号糕饼店。由合肥籍商人张志良(字厚安)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最先经营黄烟和干货,后来转营糕点作坊。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定名为“张顺兴号”糕饼店。开始生产“玉带糕”、“桃仁烘糕”,因质量好,生意日渐兴隆,声誉也不断扩大。后又投产“大麻饼”。当时合肥城已有20多家糕点作坊生产麻饼,“张顺兴”取各家之长,选料、配料、制作、烘烤、保管、销售等环节,摸索出一套经验,后坊生产,前店出售,终日顾客不断。当时合肥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顺兴麻饼一肚糖,块块工整两面黄,吃到嘴里甜又香,要买糕点找姓张”。此后“张顺兴”的“大麻饼、桃仁烘糕、寸金、白切被誉为“合肥四大名旦”。 民国后期,“张顺兴”连遭三次大的打击:民国20年遭一场大火,所有家当焚烧殆尽;民国26年日军侵入合肥,张家弃店逃到湖南,民国28年回合肥拉借拼凑勉强开业;民国34年国民政府当局以“经济汉奸”的罪名敲诈张家50万元(约折合大米500担),元气大伤。 1956年公私合营后又转为国营,1962年恢复“张顺兴”老字号。继续以前店后坊形式,用传统工艺,生产四大名细糕点。1984年,老店进行翻新扩建,改为上下两层楼房,扩大前店,拥有营业面积1000多平方米。零售兼批发,经营品种增达2500余种。资金总额101万元。年销售额近400万元。1985年所属食品厂产量13.4万公斤,产值36.5万元。除生产传统糕点及标花蛋糕外,还增加了一条饮料生产线。 〔安庆麦陇香糕饼店〕 位于安庆市四牌楼商业闹区,是安庆有名的糕饼店。该店原是安庆“胡玉美”的分店。宣统二年(1910年)浙江商人在“胡玉美”附近开设茶食店,取店号为“稻香村”,生意甚好。“胡玉美”的老板胡承之为了争夺市场,也开设一爿茶食糕饼店,从苏东坡的“麦陇风来饼饵香”诗句中取“麦陇香”三字命名,并不惜重金选聘苏州、南京两地名师,精制各种细点,与“稻香村”相竞争。当年的经营品种就达290多种,其中有云片、雪片糕、蛋糕、软糕、酥饼、月饼等。民国元年首创的香蕉饼干在民国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曾获金质奖章,从此声誉大振。民国27年日军侵占安庆,店面关闭。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又恢复生产经营。 1956年公混合营后,转为国营企业。1979年1月,重新挂起老字号招牌。自1980年以来,国家、省、安庆市各级共拨款、贷款246万元用于扩建,由原来1个后坊发展到5个后坊。前店、后坊经过翻新改造,装饰一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值平均每年以12.38%的速度向前发展。从法国引进一条班产300公斤的面包生产线,新增国产班产500公斤饼干和饴糖生产线各一条。拥有各种机械设备近100台。固定资产原值达250多万元。1985年底,有职工330人,其中工程师3人,技师9人,具有40多年以上糕点制作经验的技术工人15人,年利润42万元,生产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350多种。其中获商业部、安徽省、安庆市优质产品称号的30多种。传统名细糕点“墨子酥”行销全国,并销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 〔芜湖同庆楼菜馆〕 位于芜湖中山路。民国14年由由10家商户联合集资,公推徽州的打面师傅程玉有出任经理,在芜湖中二街中段创办了徽州风味的“同庆楼”菜馆。开始有职工40余人,餐桌30张,分前楼后厅,前楼出售小笼汤包、长鱼面、茶点等。后堂设“黄山厅”,承办筵席。该店厨头王荣余技艺出众。注重本乡特色,并博采沿江菜肴风味,加以创新,讲究真本实料,火功到家。他制作的菜肴色泽红润,丰盛饱满,滋味醇厚,汤汁清纯。经理程玉有抱定“七分利饿死人,三分利胀死人”的生意经招徕顾客。一时间“同庆楼”门庭若市,在芜湖各大菜馆酒楼中独占鳌头。 1952年,市人民政府组织职工将店迁至闹市区中山路,重振旧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同庆楼”吸收了20多名新工人,由王荣余带徒授艺。后来经过翻新扩建,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拥有餐桌60多张,一次可接待800人就餐。技术力量比以前更为雄厚,1985年有特级厨师2名,一级厨师5名,一级点心师1名,二至三级厨师15名。菜馆用江南鱼米之乡的丰富水产资源做原料,烹制的“鲭鱼头尾”、“红烧划水”、“荷包鲫鱼”,“清蒸鲥鱼”等最为有名。还有“百花朝凤”、“贵妃鸡”、“椒盐米鸭”、“八宝桂鱼”、“响玲肉”、“夹心虾糕”、“蝴蝶海参”、“皇后鱼翅”等也都很出名。多次被评为安徽省商业系统、市、区的先进单位。 〔芜湖耿福兴饺面馆〕 位于芜湖市中二街。由耿长宏、耿长富兄弟于20世纪初开创,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开始只是小本经营饺面,兼打烧饼。由于非常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份量,价廉物美,生意越做越好。“耿福兴酥烧饼’和“虾籽面”是安徽有名的风味小吃,一年四季宾客满座。酥烧饼用料配制合理,烘烤火功到位,香酥可口。虾籽面制作精细,拉力大,润滑、耐嚼、汤鲜、味美。 1956年公秋合营后,店容店貌逐步改观。经营规模、花色品种不断发展。除虾籽面和酥烧饼外,还供应和菜、筵席、小笼汤包和汤炒面皮。近年来,又建成了豪华别致、配备空调设施的“同乐厅”、“黄山厅”,重点转入和菜宴席。全店每天平均接待顾客5000人次左右,日营业额3400元以上。实行改革开放后,还先后接待过外宾及港澳同胞。多次被评为安徽省财贸系统及市先进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芜湖协兴昌变蛋厂〕 位于芜湖市芜屯路。其前身是江苏常州人张义昌在民国10年前后开设的第一家皮蛋作坊。厂名“张义昌皮蛋坊”。抗日战争时倒闭。民国31年又有原“张义昌皮蛋坊”的几名工人,取同心协力,兴隆昌顺的吉利,合伙开设了“协兴昌”皮蛋坊。由于买卖兴隆,产品颇有名气。便又有张蕴德领头联系了几名技术工人,合股另开设了一家“协兴昌蕴记皮蛋坊”。当时两象皮蛋坊规模都很小,除股东外,常年固定工4~5人,季节工6~8人。年产量两家合计,仅100万枚左右。生产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加工的“松花皮蛋’质量很好,又称“湖彩松花皮蛋”。蛋白呈半透明的棕褐色、墨褐色或茶褐色,有明显大小松花结晶状,切开后蛋黄呈现五彩,层次分明,蛋黄凝而不固,聚而不收,味道鲜美,清凉爽口,醇香略咸,稍有辛辣味。这种皮蛋不仅国内畅销,在东南亚各国也很抢手。出口包装用宜兴龙缸,一时极负盛名。1952年1月,经市工商联申请,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协兴昌皮蛋坊”与“协兴昌蕴记皮蛋坊”合并经营,定名“协兴昌皮蛋坊”。1955年归口于国营芜湖市食品公司,并实行公私合营,定名为“芜湖市食品公司皮蛋厂”。由于原“协兴昌”皮蛋在南洋各地颇有声誉,外商常指名要装进龙缸的“协兴昌”皮蛋。为扩大外销业务,1957年又恢复原名。“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牌号被砸,再次更名为“芜湖市食品公司变蛋厂”。1978年后,始重新恢复老牌号。“协兴昌”皮蛋1973年在三省一市(苏、浙、皖、沪)再制蛋评比会上名列第一。1980年又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增加了加工设备,改进了生产条件,扩大了生产经营品种,建立了新厂及冷库,拥有厂房2.5万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120多人,年产值396万元,年产量达500万枚,年出口皮蛋120万枚,咸灰蛋100万枚,鲜鸡蛋40万公斤。 〔合肥市百货大楼〕 位于合肥市长江路124号。1959年8月25日建成开业,是安徽省最大的国营综合性零售商店,也是商业部在全国的30个大型商店调研点之一,多次获得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的嘉奖,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该楼为五层建筑,营业面积6730平方米,楼内设有13个商品部,98个营业小组,3个商品维修部,2个服务部,另设1个分店。经营纺、针织品、日用百货、文体用品、五金、交电、化工、糖、烟、酒、小食品、中西药品、土产日杂和家具等。 1978年后,直接向全国425家一、二级站和生产厂进货,同时开展联营联销、代销、展销等多种经营方式,零售为主,兼营批发,在内部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营各类商品2万余种。1985年和1978年相比:商品购进增长3.11倍;商品销售增长3.05倍;创利税781.26万元,增长3.95倍;资金周转34.3天,比1979年加快17.5天,现有职工近千人。拥有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1000万元。 〔蚌埠市钟表专营商店〕 位于蚌埠市东风路。1956年由28家私营钟表店组成。1963年改为国营埠蚌钟表专营商店,以批发为主,兼零售和修理业务。该店连续13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1979年以来,先后三次被商业部、国务院授予于“全国财贸先进单位”称号。主要经营国产、进口手表和国产座种、挂种、闹钟及其零配件;各种眼镜、镜架、镜盒;各种民用缝纫机及其零配件;各种照相器材及零配件等,经营品种4751种。有钟表修理技师和6级以上的技工19人。该店还附属一家眼镜厂,能磨制各种老光镜、近视镜和散光镜。80年代,已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独具特色的企业。拥有9个门市部和1个眼镜厂,固定资产2.8万元,自有资金14.8万元,年销售总额782.2万元,实现利润39万元。 该专营商店负责蚌埠、淮北市和阜阳、宿县、滁县地区等29个市、县的批发业务。经营中能够深入基层,帮助开展维修服务工作。建店以来,先后为县区农村培训了钟表、缝纫机修理人员112名。帮助18个县百货公司和17个农村供销社建立了35个维修网点。初步形成了城乡维修网,促进了销售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