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四大名点]
寸金:采用白芝麻、白砂糖、桂花、饴糖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为成品,特点是表层脆,心酥软,清香可口,甜昧醇正。
白切:又名交切。采用白芝麻、白砂糖、饴糖、麻油等原料制成。特点是质白透明,片薄甜脆。
烘糕:采用标准粉、芝麻、糕粉等原料制成。以香、酥、甜的特点闻名。
麻饼:采用青梅、桔饼、桂花、青红丝、饴糖、冰糖等为原料,用麻抽调制成饼,并用芝麻粘在饼的表皮上。其形如月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桔梅等果料的特有风味。
[安庆麦陇香名点]
香蕉饼干:采用精制富强粉、鲜鸡蛋、香蕉香精油等原料合理配方,精工制作而成,外观为淡金黄色。特点为松、细、香、甜,脆酥可口,营养丰富。
墨子酥:采用纯黑芝麻、五香粉、白砂糖等原料精制而成。色泽乌黑,形如古墨。入口细,油润香甜,具有滋补润肺之功效。
鸡蛋糕:采用富强粉、白砂糖、鲜鸡蛋等原料精制而成。色泽淡黄,松泡软柔。老人、幼儿和病患者适宜食用。
元宝糖:采用白麻仁、白砂糖、饴糖、麻油等原料制成。形如元宝,造型对称,叶片厚薄一致。入口细腻,松脆香甜,具有芝麻香昧。有招财进宝的寓意,是节日馈赠亲友的佳品。
[寿县大救驾]
寿县传统名点,是寿县聚红盛酒馆和寿县食品厂的主要产品。相传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与南唐驻寿春(今寿县)节度使刘仁膳交战,激战了9个月,才攻下寿春。长期的戎马生活,使赵匡胤食敌减遏。不思饮食。厨师就设法研制了一种可口的点心。点心做成后,赵匡胤尝试可口,食欲大增,一用而饱,很快恢复了健康,并说:“这样好的点心,真是救了我的驾。”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国皇帝,“大救驾”因此而得名。
“大救驾”用面粉、熟猪油、香油、白糖、桔饼、桂圆、青丝、红丝、冰糖、生猪油丁、核桃仁等配制油炸而成。其形扁园,色泽乳白,外皮数道花酥层层叠起,犹如金丝盘绕,中间呈急流旋涡状,内馅白中现红丝缕缕。青丝条条,食之重油而不腻,香甜脆软。
[庐江小红头]
又叫油糖烧卖。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上点一红点,故名“小红头”,为庐江县特产。光绪年间,曾作为贡品,是闻名国内外的名点之一。括史料记栽,乾隆三年(1765年)春,乾隆皇帝四下江南时,庐江籍官员陈大化随驾,一同,食乾隆皇帝赏赐的洗沙宫饼后,觉得甘腴油腻,味美爽口,遂令厨人与庐江饼肆仿制,这就是以后的庐江“小红头”。
“小红头”主要用白细面、绵白糖或白砂糖、鲜猪油(板油),再加适当比例的桂花、金桔、青红丝、豆粉等作辅料,制成糊状,用薄面皮包成成人拇指大小的质桃形,用旺火蒸熟,用食用红色素在顶端点上红点,成为“小红头”。装入用细篾织成精制的小竹篓中出售,每篓22个,两篓一对。小红头冷凉后食用时,用素油炒炸为最佳。产品特点是油糖滋润,甘腴细腻,味美爽口,香甜无渣。1979年在省小食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蟠食品。
[和县一品玉带糕]
产于和县雍家镇,是传统名点。1983年在省供销系统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甲级名点。1985年,销售量约为10万公斤。相传清雍正年间,有位新科状元赴京上任,途经雍家镇,带了此糕献给皇上品尝,皇上吃后赞不绝口。不仅味道可口,其色彩斑斓悦目。酷似一品官吏腰间佩戴的玉带,遂赐名为“一品玉带糕”。
“一品玉带糕”用桃仁、青梅、桂花、麻油、粘米粉等原料精制而成。四边呈白色,中间花果呈红、绿、黄诸种颜色,并起斑纹,如白玉镶嵌翡翠宝石。色泽油润,营养丰富,是馈赠亲友之佳品,深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天长甘露饼]
是传统名细糕点。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遐迩。1979年和1982年相继评为省和全国优质名细糕点。相传清朝天长状元戴兰芬,将本地传统名点带进京城作为贡品,奉献给宣宗皇帝品尝。宣宗品尝后,觉得味美可口,若得甘露,便封为“甘露饼”。
“甘露饼”取精白面粉、熟猪油、绵白糖、糯米粉和青梅红丝等原料。先叠折薄如白纸的9层酥皮,然后用文火煎之,少顷酥皮层层放开,如出水芙蓉。出锅后撒上“霜粉”(糯米粉和绵糖配制而成),缀以青梅红丝即成。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皆宜。若以鸡汤泡之,味更鲜美。
[宿县秦邮酥糖]
相传春秋战国时,宿县一位姓董的商人,有亲戚从秦国某地寄来酥糖补物,董食之颇佳,便雇糕点师仿制,在市场上出售。因酥糖是秦从地邮寄来的,故叫“秦邮酥糖”。人们习惯称之为“董糖”,现为宿县的名点,每年生产均在50万公斤以上。
“秦邮酥糖”主要用芝麻、面粉、白糖、江米、桂花汁等原料,先用文火将芝麻炒热,加入细面粉、白糖、一起碾碎,制成酥糖馅,再加上用江米制成的搀有桂花的白糖浆,然后把馅子层层裹在糖浆制成薄薄的皮子里,切成小块,用油纸包上即成。具有香甜松脆,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上一篇:一、名店(厂)
下一篇:三、名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