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物资扶持
【化肥】
1954~1959年,全省供应茶区化肥3万吨。1962年起,除实行收购茶叶奖售化肥外,有关部门还从多渠道拨给茶区化肥,支持茶叶生产。仅1972年~1988年,共拨给化肥183208吨。其中:外贸部(包括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65991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33940吨;省计委(包括省供销合作社)83277吨。按项目分:扶持茶叶生产化肥82343吨,幼龄茶园专用化肥23375吨,扶持茶叶出口化肥29430吨,提高茶叶品质专用化肥43965吨,扶持香花生产化肥1075吨,改造老茶园化肥200吨,救灾化肥2820吨。按地区分配:供应黄山市(原徽州地区)80851吨,宣城地区(原芜湖地区)22939吨,安庆地区(包括池州地区)17390吨,巢湖地区4619吨,六安地区23354吨,滁县地区2925吨,铜陵市97吨,农垦7160吨,其它(宿县、合肥市、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等)23873吨。
【设备及材料】
1972至1973年、1976至1980年,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省计划委员会共支援茶区新建和扩建初制厂揉茶机160台,烘干机3台,各种型号的轴承1502套,钢材3180吨,木材394立方米,生铁150吨,铜7吨,铝8吨。同时还拨给扶持香花生产木材100立方米,钢材80吨,镀锌水管20吨,玻璃500平方米。
【种苗】
安徽黄山、大别山区的地方群体优良茶树品种主要有:祁门槠叶种、杨树林种,休宁松萝种、茗洲种,太平柿大茶,泾县涌溪柳叶种,宣城大尖叶茶种,青阳黄石天云种霍山金鸡种,金寨青山小叶种。建国初期,为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产量,徽州、芜湖专区各茶叶收购站兼收优质茶籽,调供省内新老茶区,每年约40万公斤。茶籽质量要求:无霉坏、虫蛀、空壳,无杂物,籽实满、种仁呈乳白色,胚芽壮健,发芽率不低于75%。1972至1973年,徽州地区调出茶籽954500公斤,其中,调供滁县地区200000公斤,巢湖地区117500公斤,六安地区252000公斤,池州地区150000公斤,安庆地区5000公斤,山东225000公斤。芜湖地区调出155000公斤,其中,调供滁县地区100000公斤,五河县、合肥市、农垦农场各10000公斤,江苏25000公斤。
1974年,省商业局、农业局确定,在祁门茶场、黟县茶场、屯溪实验茶场、泾县茶场、石台县茶场、舒城县茶场、六安县茶场、黄山茶场及休宁县、嘉山县建立茶树良种繁殖基地,培育由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提供的安徽1、3、7、9号良种。1976年,全省共建母穗园37亩,繁殖大批良种推广全省。
二、技术扶持
1952年冬,省人民政府于合肥召开全省茶农代表会,检查发展茶叶生产方针的执行情况,开展技术咨询。此后,至1966年,每年春季各产茶地区、县均举办培训班,传授茶叶生产技术。重点茶叶收购站与生产单位联合开展丰产茶园、改造衰老茶园、茶树施肥、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等实验,一经见效,立即推广。每年春茶开始,还结合典型开秤,举办采茶和初制训练班,由评茶人员示范操作。各国营精制茶厂,为提高毛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春茶前都派出一批茶工到重点产茶地区的重点生产队指导生产。
1957年3月,省茶叶生产改进委员会编印(省茶叶公司主办)《内销茶采制技术》5000册。省茶叶公司编印《红茶采制技术》、《炒青绿茶采制技术》和《61—型皖茶揉茶机》手册各5000册,发至县茶叶(土产)公司、基层收购站和生产队。1984年,徽州地区茶叶学会编印《茶叶科学问答》,发往乡、村。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