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毛茶收购标准
建国前,安徽省茶叶收购无统一标准。在新茶上市时,一般由茶叶收购者在茶农或卖主送售的茶叶中,捡取样品,选其有代表性的一个,报以开盘价,如愿意卖则以此样作为评定其他茶叶的依据。优于开盘样的,价格上提;次于开盘样的,价格下降。茶季分前、中、后期,每期各选一次样,茶叶采制尾期,以收盘样结束。
1950年4月,中国茶业公司屯溪分公司规定祁毛红开园枝,精制率达到90%以上的,可给高盘价,折11石大米,并定收盘价为大米2.02石。
1952年,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制订了红绿毛茶收购参考样,以“品质分”划分等级,特级为95分以上,一级86~95分(90分为中间数),二级76~85分(80分为中间数),三级66~75分(70分为中间数),四级56~65分(60分为中间数),五级50~55分(50分为最低数)。
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正式建立毛茶收购标准样。安徽祁毛红、池毛红、霍毛红、屯毛绿、舒毛绿、烘青、条茶、尖茶、大方各分五级14等,毛峰、片茶、黄大茶、绿大茶各分三级8等,特级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不分级,各分上、中、下等。安徽省祁毛红、霍毛红、屯毛绿、舒毛绿、徽烘青、黄大茶等6套收购样品,由省茶叶主管部门初审后,上报国家茶叶主管部门审定核批下达执行,称部管标准。条茶、尖茶、大方、片茶、毛峰、火青、松萝、绿大茶等34套收购样品,属省管标准,由省茶叶主管部门核定。
1955年,安徽省祁毛红、池毛红、霍毛红、屯毛绿、舒毛绿、徽烘青、条茶、尖茶、大方等收购标准样,改为五级18等。一至二级各分5个等,实物标准样设在3等和8等上;三至四级各分3个等,实物标准样设在12等和15等上;五级分2个等,实物标准样设在18等上,称关门样。三级12等样,称中准样。祁门红毛茶、休宁屯毛绿、金寨、舒毛绿设特级,分3个等。
1957年,实行茶叶收购标准样到社(在农业社时期为茶样到社,建立人民公社后为茶样到队),茶农按照收购标准采制茶叶。
1959年,国家有关部将毛茶收购标准样的管理权限下放给省和专区两级管理。原部管的祁毛红、屯毛绿、徽烘青、霍毛红、舒毛绿、黄大茶(内山)等6套28个级样,加上芜湖专区的屯毛绿、条茶,安庆专区的池毛红、舒毛绿,六安专区的绿大茶、片茶和兰花茶等7套29个级样均归省茶叶主管部门核批与管理。其余27套88个级样,归有关专区茶叶主管部门管理与审批。
1962年,国家有关部收回毛茶收购标准样管理权限,恢复部和省两级管理。规定1962年各类毛茶收购标准样,维持在1953年度核定的品质水平。经过3年调整,至1965年,安徽省毛茶收购标准样,基本恢复到接近1958年的品质水平。
1966年至1970年,均以1965年度标准样品质水平进行换配。
1971年至1973年,根据商业部决定,毛茶收购标准样改变过去报部集中审批的办法,实行由省茶叶主管部门对照1970年部核定品质水平,审核下达执行。
1974年,商业部收回毛茶收购标准样审批权。
1978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负责同志指示,为了统一等级标准,协调茶类及地区之间的样价,对全省各类毛茶收购标准样进行改革,经省计委审核,春茶上市时开始执行。祁毛红、池毛红、屯毛绿、舒毛绿、徽烘青、条茶、尖茶、大方等,简化为七个级14个等。
1979年,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物价总局通知精神,将祁毛红、池毛红、屯毛绿、舒毛绿、徽烘青、条茶,尖茶、大方、芜毛绿等收购标准样改为六级12等,取消七级13、14等,自新茶上市执行。同年恢复六安瓜片分内山、外山收购标准样。增配宣城溪口塔泉生产的“高山云雾”、宣城敬亭山生产的“敬亭绿雪”、桐城龙眠山黄草尖生产的“桐城毛尖”3套名茶样,各分3个等,标准样定在2等上。省供销社、省物价局批准祁门的祁毛红,休宁茗洲、小阜和祁门凫溪口的屯炒青,歙县老竹铺、金川的大方,各设一个特级,不分等。
1980年至1985年,根据商业部规定,对照1979年部核定的基期年度标准样水平换配当年新标准样,并定1985年换配的标准样为基期标准样。
1986年起,按照基期年度标准样品质水平,换配当年收购标准样。
省际毗邻地区茶叶收购标准样,一般在商业部核定标准样后,由有关地区公司会同有关县收购部门,主动联系邻省、县开好毗邻地区会议,商订协议,互通信息,提供样品。江西省浮红与安徽省祁红同价,由徽州地区茶叶公司供给祁红毛茶收购标准样。湖北省英山县向来沿用安徽省内山黄大茶收购标准样。河南省固始县炒青绿茶收购标准样,历由六安地区茶叶公司供给。
各类毛茶收购标准样,详见表3—3—1。
1988年安徽省毛茶收购标准样
表3—3—1



二、茶叶加工标准
【外销茶加工标准】
建国前,祁红、屯绿按传统规格加工,厂家自取名称。民国25年(1936年)至民国37年祁门茶业改良场加工的红茶分精选、特选、大选等品名。屯绿眉茶,清代有24个花色,民国时期有16个花色,后简化为抽珍、普珍、特贡、眉熙、普熙、凤眉、虾目、针眉8个花色。
1949至1951年,祁门茶厂加工的红茶,正茶分特选及一至三级,副茶分芽雨、花香。1949年,皖南贸易总公司委托皖南区电溪茶叶实验场制成抽芯珍眉、统珍、虾目珠、特别贡熙、贡熙5个正茶,不分级;针眉、三角片两个副茶,不分级,供40多家精制茶厂参考。1950至1951年,中国茶业公司皖南分公司在上年度产品中评选出唛头,作为30多家茶厂参照生产。
1952年,试行红、绿茶加工样,由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在出口茶中选取样品,发至省内精制茶厂对样加工。祁门工夫红茶和屯绿、舒绿的珍眉各分为H(上级)、GM(中上级)、M(中级)、GC(中下级)、C(普通级)5个标准。屯绿、舒绿的贡熙各分M(中级)、GC(中下级)、C(普通级)3个标准,副茶分针眉、副熙两个标准。霍红工夫茶分中上级、中级、中下级、普通级4个标准。
1953年,全国统一规定加工苏销标准,采取“界限标准制”,祁红、屯绿、舒绿标准样的花色级别与1952年相同。
1954年,中国茶业公司制订新资销绿茶标准样一套,其品种级别分:特珍一至三级,珍眉一至三级,特贡、贡熙一至三级,秀眉一至三级,采取“标准最低制”,其品质水平略低于苏销标准。
1955年,苏销茶标准改为“中、低两档制”,茶厂加工掌握在两档之间,不得低于低档。
1956年,鉴于苏销茶两档之间不易掌握,改为“单一标准制”。各级设“界限样茶”下放给茶厂厂长掌握,只作为审评定级的尺度,不作为加工依据。增订销往新资国家的工夫红茶标准一套,采用苏销一级至五级的界限茶作为标准,另制订六级和七级两个样。
1957年,经全国茶叶加工会议审订,下达安徽省执行的有9套96个标准样和参考样:(1)祁红工夫茶加工标准样;(2)霍红工夫茶加工标准样;(3)祁红碎茶参考样;(4)霍红碎茶标准样;(5)屯绿(炒青)苏销加工标准样;(6)屯绿(炒青)资销加工标准样;(7)屯绿(条茶)资销加工标准样;(8)屯绿(条、炒)资销加工标准样;(9)舒绿(炒青)苏销加工标准样;(10)祁红、霍红工夫茶和屯绿(炒青)苏销样的界限茶。
1962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对红、绿外销茶加工标准样(界限茶)一律进行换配新样,维持1958年的品质水平。
1963年,根据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关于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制订意见精神,由总公司组织产区省公司、口岸公司成立专家小组对各类茶叶加工标准样进行了较大改革:(1)将两档茶叶(标准样、界限茶)改为一档制(最低标准),统称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2)祁红工夫茶,由上级、中上级、中级、中下级、普通级改为一、二、三、四、五级。霍红工夫茶,由中上级、中级、中下级、普通级改为一、二、三、四级祁红工夫一级,根据1958年上级标准样水平换配,五级维持1958年普通级界限茶水平换配,二、三、四级在级距摆平的原则下,不限于原标准样或界限茶水平进行制订。祁红、霍红的六、七级均按原水平换配。(3)外销绿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不分苏销样、资销样,实行统一最低标准。珍眉苏、资销样由十一个级调整为八个级,一、二级用苏销样的上级、中上级,七、八级用资销样的三、四级,中间三、四、五、六级重新制订。贡熙苏、资销样由七个级调整为五个级,一级用苏销样的中级,四、五级用资销样的二、三级,中间二、三级重新制订。(4)增订身骨较重的特针一级,原特针作为二级。(5)增订祁红碎茶一级3号、三级4号和片茶七级2号样。(6)霍红碎茶六级2号改为1号,增订片茶五级1号样。
1965年前,外销红、绿茶加工标准每年换配一次。1965年起,改为四、五年换配一次。
1967年,祁红、霍红执行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制订的轧制型红碎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其花色档号是。
碎茶类碎茶高档分1、2号,中档分1、2、3号,低档分1、2号
片茶类片茶中档分1、2号,低档分1、2号
末茶类末茶中档不分号,低档分1、2、3号
1967年,屯溪、歙县、宁国、舒城茶厂改按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制订的“出口绿茶贸易样”加工,由上海市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茶样。
1971年,霍山县停止生产霍红,改制炒青绿毛茶,霍山茶厂按“出口绿茶贸易样”加工眉茶。
1973年,宣郎广茶厂建成投产,省配制眉茶参考样一套,报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审核同意,供其对样加工。
80年代,黟县、休宁、六安、金寨茶厂以及生产外销绿茶的乡镇企业茶厂,均按出口绿茶贸易样加工;生产红茶的国营茶厂和乡镇企业茶厂,仍按祁红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加工。
1985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受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委托,由上海、江西、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合肥商检局派员参加,在贵池茶厂换配1986~1990年度使用的祁红工夫茶加工验收标准样,其品质维持在1980年水平。
1988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受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委托,由上海、江西、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合肥商检局派员参加,在贵池茶厂换制红碎茶加工验收标准样,其品质维持在1983年水平。
【内销茶加工标准】
1956年,执行农产品采购部制订的统一茶胚标准样。全国花茶胚统一级型标准,分为特级及一至七级。1967年,将原特、一、二、三级分别改为一、二、三、四级,原四、五级合并为五级,原六、七级合并为六级。之后,1971年以1967年,1976年以1971年,1982年以1976年,1986年以1982年级型统一茶胚标准水平进行多次换配。安徽省参照全国统一级型胚标准水平,进行套配,换制烘青(条茶)一至六级、炒青一至六级和园茶、茶针、茶片1—2号、茶芯等全省内销绿茶素胚和花茶胚加工调拨统一标准样,报经国家有关部审核后执行。
1956年,安徽省规定了茉莉花、珠兰花、玉兰花收购标准,其品质分为正花、次花、废花3个标准。一般要求:花身干燥,香气清高、含苞待放的花蕾,纯整一致,无掺杂的为最好。
1979年,珠兰、茉莉、白兰花窨茶配花量标准参照全国花茶标准,按内销茶叶产销交接验收办法执行。
三、茶叶出口贸易标准
1949年起,茶叶出口贸易样由口岸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商检部门配制,报国家有关部审核后执行。
1977年,安徽省开始自营出口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石溪毛峰、涌溪火青、六安瓜片等名茶。每年从购进的新茶中选取样品,略加拣剔、补火,作为布样之用,未配制统一标准样。
1983~1984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配制了绿茶梗、红茶末、红茶片等出口贸易样。
1985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安徽省茶叶分公司创建“祁门工夫红茶”、“安徽红茶”、“安徽绿茶”、“安徽红碎茶”4套共40个自营出口贸易样,报经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核准对外布样成交。
1986年,增订绿茶凤眉9611和红碎茶10420出口贸易样。
1987年,制订安徽片茶1号和安徽片茶2号出口贸易样。
安徽现行出口贸易样:
祁门红茶:A祁红毫芽(特茗)、B祁红毫芽(特级)、1110工夫红茶(一级)、1121工夫红茶(二级)、1132工夫红茶(三级)、1143工夫红茶(四级)、1154工夫红茶(五级)。
安徽红茶:1211工夫红茶(一级)、1211工夫红茶(三级)、1232工夫红茶(三级)、1243工夫红茶(四级)、1254工夫红茶(五级)、1265工夫红茶(六级)、1276工夫红茶(七级)、1277工夫红茶(七级之二)。
安徽红碎茶:1420碎茶中档、1430碎茶低档、1440碎茶低档2、10420碎茶、1520茶片中档、1530茶片低档、1620茶末中档、1630茶末低档、1640茶末低档2。
安徽绿茶:41022特珍特级、9371特珍一级、9370特珍二级、9369珍眉一级、9368珍眉二级、9367珍眉三级、9366珍眉四级、3008珍眉不列级、3006珍眉不列级、9611凤眉、8147雨茶一级、8167雨茶二级、9277特贡特级9377特贡一级、9389贡熙一级、9417贡熙二级、9500贡熙三级、3313贡熙不列级、8117秀眉特级、9400秀眉一级、9376秀眉二级、9380秀眉三级、34403茶片、5532茶末、D 101茶灰、L 03茶梗、H 01茶梗、SH 0茶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