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毛茶审评
1950年至1952年,红、绿毛茶一般采用“单轨”评茶法,干看外形,着重制率高低来定级,难于判断时,开汤湿看内质,辨别香气、滋味、汤色、叶底。
1953年,推行“双轨”评茶法,既察看外形审估制率,又开汤鉴评内质,辨别茶的香气、滋味和察看汤色与叶底,以补干看外形的不足。
1954年,中国茶业公司对评茶因子作了明确规定,外形看毛茶的条索、嫩度、净度、色泽4项,内质评香气、滋味、水色、叶底4项。
1955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徽省公司规定内质鉴评以看叶底的嫩度、匀度、色泽为主,香气、滋味、水色仅作参考。1956年,安徽省农产品采购厅对毛茶叶底的审评,提出红茶看发酵程度,绿茶看杀青程度。
1962年,根据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关于毛茶收购办法的通知精神,安徽省茶叶公司结合具体情况规定:(1)在收购对样评级中,一般以干看为主,按干看外形定等给价。(2)对三级以上的外销红、绿毛茶和内销细茶(烘青、条茶、尖茶、大方及名茶),遇有怀疑和与卖主发生争执,并为指导茶农改进初制技术,可以开汤湿看。(3)干看、湿看的审评因子:干看嫩度(白毫或锋苗)、条索松紧、整碎、净杂;湿看叶底的嫩度、色泽和匀度。(4)级外茶和脚茶均未设置标准,其级外茶经验收复评降入脚茶,基本在一个级范围之内。(5)为避免毛茶优次混杂,便于精制加工取料,收茶站对购进的外销红、绿毛茶及烘青、条茶等,各分为7个堆,即一、二级各分两个堆,三、四、五级各分1个堆。内销茶一律按级归堆。劣变茶、级外茶和品质特优的毛茶分别堆放。
1978年,全省对茶叶收购的审评定级方法作了新的规定:(1)各类各级毛茶对照毛茶收购标准样干看外,还必须开汤湿看,以资判断品质优次,合理定评级等计价。(2)干看:看外形条索松紧、老嫩、整碎、色泽、净杂。级外茶一般不开汤,干嗅香气辨别有无劣异。湿看:看叶底嫩度、匀度和色泽,并辨别有无异味及真假、香味、水色作为参考因子。(3)实行内质、外形并重,干湿兼看,分别定等,综合平均计算。(4)春、夏、秋茶,一律对照各类毛茶收购标准样的外形、内质分别评定等级。(5)调供加工出口原料茶(祁毛红、池毛红、炒青、烘青、条茶),各级按等归堆。内销茶按级归堆。名茶(毛峰、猴魁、火青等)按等归堆。级外茶、脚茶、次品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归堆。(6次品茶、劣质茶的审别(略)。
二、外销红、绿茶审评
对照国家核准的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或贸易合同规定的加工标准样、成交贸易样进行鉴评。外销红、绿茶审评品质因子及其审评内容、评分方法,随标准样茶的更换有过三次变动:
1955年前,茶叶审评5项因子:形状、香气、滋味、水色、叶底,并按各茶类不同的品质因子加权分数计算,如:
茶类形状香气滋味水色叶底
红茶2035251010
绿茶2030202010
划分茶叶等级采用10分制,规定:上级91~100、中上级81~90、中级71~80、中下级61~70、普通级51~60。
1955年,审评外销红、绿茶加权给分作了调整,如:
茶类形状香气滋味水色叶底
红茶303020—20
绿茶2030201020
1956年,安徽省国营茶厂贯彻执行“产品出厂负责制”,出厂产品规格(包括品质、水分、灰分、粉末、碎茶),产品卫生(包括非茶类夹杂物、农药残留量),官堆匀度,单位净重,包装规格,均对调入单位负责。品质审评外形:条索松紧、整碎、净度、嫩度4项;内质:叶底的嫩度、色泽两项。还规定:苏销茶有任何一项因子低于苏销“界限茶”,在交接验收时,即作降级处理,不采用平均办法。资销茶,外形、内质中的各项因子,可以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办法,但外形、内质两方面的分数不得平均。如外形或内质有一方面的分数低于最低标准样,在交接验收时,即作降级处理。在审评中,如发现烟、焦、酸、馊、霉、重老火和其他有异味的过失茶,虽外形、内质各项因子全在界限茶(苏销)或最低标准样(新、资销)以上,也不合格。根据过失茶的轻重,作降级处理或者拒收。
1963年,取消加工标准样、界限茶两档制,实行各类各级“茶叶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制(最低标准样制),进一步加强“产品出厂负责制”,规定工夫红茶、绿茶的眉茶、雨茶,审评条索、整碎、色泽、净度、叶底嫩度、匀度及香味。绿茶的特贡、贡熙,外形看颗粒(其他因子同眉茶)。红碎茶,外形评紧结、匀齐、色泽、净度,内质评叶底嫩度、红艳度和香昧。片、末红茶外形评粗细大小(其他因子同红碎茶)。规定各类各级茶叶外形、内质各项因子,对照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的各项因子进行评分,按内质、外形两大项分别算术平均,计算评比分数。如两大项中有一项低于该级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则作降级处理。
1979年,安徽省茶叶公司制订了“安徽省茶叶审评检验试行办法”,规定红、绿外销茶,对照部颁“加工验收统一标准样”或“贸易样”加工、拼配出厂。成品茶审评项目分为外形和内质两大方面,外形包括条索或颗粒粗细大小、整碎、色泽、净度4项因子;内质包括香气、滋味、叶底嫩度、叶底色泽(匀度)4项因子,水色作参考。8项品质因子分别比照标准样茶以“高”、“稍高”、“符合”、“稍低”和“低”5档制来划分。经审评后,茶叶品质的8项因子中有3项稍高或1项高加1项稍高者,可作升级处理;8项品质因子中有3项稍低或1项低加1项稍低者,作降级处理。有烟、焦、酸、馊、霉、重老火或其他异味者,均为不合格产品。
三、内销茶审评
内销茶的素茶胚、花茶、名茶等,品质审评按商业部颁发的“内销茶叶产销交接验收办法”执行。1979年,省茶叶公司根据部颁办法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安徽省茶叶收购、调拨试行规定”和“安徽省茶厂茶叶审评检验试行办法”,规定:(1)素茶胚:烘青胚、条茶胚、炒青胚,各级的外形、内质,对照省制定部批准的级型茶胚标准样进行实物评比,外形看松紧、整碎、净度、嫩度4项;内质看叶底色泽和老嫩、香气、水色,滋味应正常。(2)花茶对照统一茶胚级型标准审评外形,项目与素茶胚同为4项。内质,除审评叶底色泽和老嫩两项外,还要审评香气的鲜灵度、浓度和纯度。(3)名特茶:省规定的产地范围内,生产符合该茶固有的色、香、味、形特色的产品,对照省茶叶主管部门核定的实物标准进行评比,外形风格和内质并重。外形,比形状、色泽、匀整度、净度4项因子;内质,比香气、滋味、汤色、叶底4项因子。评分时各个因子有所侧重,外形50、香味30、汤色10、叶底10。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