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红茶初制
红茶制法,是在绿茶、黑茶和白茶的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的,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前后。
民国时期,农村初制茶叶靠手工操作。仅祁门茶业改良场,使用部分初制机械,进行生产实验。
红茶初制,分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
建国初期,农村仍以手工制茶,沿袭传统工序。1952年,祁门县历口茶农王达安研制出单桶木制揉捻机,替代双手揉茶。1953年,由中国茶业公司副经理于宝森、总技师胡浩川负责,农业部、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中国茶业公司华东区公司、安徽省农业厅、安徽省商业厅、祁门实验茶场、祁门茶厂等单位技术人员参加,以及苏联专家共同进行红茶初制实验,通过实验,制定红茶初制技术规程。同年,在农村普遍推广室内萎凋。是年,祁门县历口茶农胡春达等人研制出八桶水力揉捻机。
1954年始,国营、农村初制茶厂,相继采用室内自然发酵。1958年,农村推广室内加温萎凋。1959年,祁门茶厂从苏联引进大型3AM—Ⅱ萎凋机一套,缩短萎凋工时8小时,萎凋均匀,并改善生产和卫生条件。1963年,祁门茶厂改为萎凋槽萎凋茶叶。
二、绿茶初制
唐朝陆羽《茶经》载:蒸青饼茶制法,分蒸、捣、拍、焙、穿、封等工序。历宋、元两代,制法基本不变。明代,自松萝和大方茶始,改蒸青制法为炒青制法,经不断改进和演变,逐步形成现今绿茶的基本制法。
绿茶初制分杀青、揉捻、焙干三道工序。揉捻后以炭火炒干或烘干;炒干者为炒青,烘干者为烘青。
民国时期,炒青绿茶初制全靠手工操作。
建国后,绿茶初制逐渐使用机械,工序与手工操作相同。1953年,歙县茶区研制成功铁木结构手摇双锅杀青机。之后,科研单位和农村相继试制成功解块机、双锅炒胚机焙干机和土烘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部分绿茶产区,基本实现了制茶全程半机械化逐步取代手工制茶。1973年,由安徽省商业局、农林局和机械局共同组织茶叶初制机械选型现场会,样机测试中,摸索了炒干工艺,即:“烘—炒—滚”;“烘—滚—炒”;“滚—炒—滚”;“滚—滚—滚”。同年,宣郎广精制茶厂得到日本制造60K型蒸青制茶机械一套,开始生产蒸青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精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