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红茶精制
建国前,红茶精制多在各地茶号进行,茶季雇用茶工,使用手工操作,分为筛分、拣剔、补火、官堆(匀堆)四道工序。仅祁门茶业改良场有抖筛机、茎拨机、切茶机等机械,只用于实验生产。
建国初期,精制红茶仍以手工为主。1954年,全国茶叶加工技术会议决定:由中国茶业公司方翰周处长负责,外贸部、中国茶业公司、中国茶业公司西南区公司、中南区公司、华东区公司、湖南省公司、湖北省公司、福建省公司、江西省公司、安徽省公司、六安中心茶厂、贵池茶厂和祁门茶厂等16个单位参加,成立实验工作委员会。在祁门茶厂进行红茶精制技术规程实验,通过实验,制定了外销红茶精制技术规程。1955年,又进一步实验。1956年,由国家农产品采购部印发全国红茶精制加工厂执行。1957年后,逐步取消了手工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制茶。机械制茶程序与手工制茶大同小异。1971年,祁门茶厂进行一次较大的技术革新,把大多数机器,用传送带联结起来,分成大型联合机组1个,小型联合机组3个,采取三级以上的毛茶“生做”(即毛茶进行先筛分),四级以下的毛茶“熟做”(即毛茶先复火,后筛分)的新方法,改进了工艺流程。1974年祁门茶厂进行精制茶大生产试验,通过试验和测试,制定了新的工艺流程生产线,至今仍在使用。该试验成果,已被收入高等院校《制茶学》等教材。
二、绿茶精制
清末民初,安徽“屯绿”制造技术为全国绿茶之最。手工制造经过、筛、扇、簸、拣多道工序,再补火、匀堆,方成成品绿茶。
建国后,绿茶精制,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机械制茶程序与手工制茶大同小异。继承“屯绿”精制特有的传统技术,废除着色、上光等陋习,简化和改进绿茶精制技术,以屯溪茶厂为例,1954年,改变了“屯绿”历史上惯用的多头制法,简化为两路制法;改大批量加工为小批量生产和陆续成箱的办法,使生产周期由30天,缩短到12天;为减少碎茶,切茶改为“小口松切”和“松口多切”;为提高茶叶品质净度,减少人工手拣量,采用“多风、多撩、多抖”的操作技术,轻身茶全部由机拣代替。50年代始,推广和使用切、抖联合机,烘、圆、切联合机,匀堆机,自动装箱机和自动传送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二至三倍以上。1961年,商业部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制茶加工现场会上,部领导提出绿茶加工技术,要向“屯绿”学习。1963年,安徽省茶叶公司在歙县召开有屯溪茶厂、宁国茶厂、宣城茶厂、芜湖茶厂、安庆茶厂、舒城茶厂、霍山茶厂、歙县茶厂等10个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和新、老工人113人参加的绿茶精制技术座谈会期间,进行绿茶精制加工技术对比试验。70年代,精制茶机开始向电气化发展。以屯溪茶厂为例,革新成功自动电热恒温炒车(炒茶、车色)机组,由晶体管电气装置,自动操纵运转,用电加热能,保持恒温,日产茶2040公斤,比旧式炒锅机提高工效25%。使制茶工人摆脱了生火、起锅、起鼓等笨重劳动。研制梯形微声拣梗机,降低了车间噪音;研制了轻型无地脚捞筛机。精制茶厂普遍使用静电拣梗机,减少了手工拣粳比例。80年代,精制茶叶除辅助工序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三、花茶窨制
安徽生产花茶历史悠久,明张岱(号陶庵)著《陶庵梦忆》载:“歙产兰雪茶,......一种松萝制法作,又杂入茉莉与清妃白的香型茶。”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珠兰花,于清代作为观赏花木,从闽、浙一带引进。据《益闻录》(1883年6月刊)载: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山西茶商在建德(今东至县)采办珠兰花茶贩至河南。可见,当时安徽已窨制珠兰花茶。花茶窨制分为茶胚处理,鲜花处理,茶花拼和,通花散热与收堆续窨,复火干燥等基本工序。用于窨制花茶的“茶胚”,主要是烘青,含水率一般要求在4%~5%。珠兰花主要经折枝、剔除较长枝梗,薄摊晾干附着水分;茉莉花要剔除青蕾、花蒂,控制花温和开放程度,要求花朵大小、开放程度整齐,在开放和开发率达到85%以上,花朵似虎爪形时及时付窨;白兰花要折瓣,剔除花蒂。
安徽省茶叶精制数量,详见表3—4—1。
1950~1988年安徽省茶叶精制数量表
表3—4—1单位:吨




上一篇:第一节 初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