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南部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黄山,系采摘幼嫩芽叶,经特殊精细技术制作而成,为国家外事接待礼茶,国际名茶。黄山产茶历史悠久,在明朝万历年间就相当著名。明·许次纾在《茶疏》中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1989年6月版《黄山史话》,转录《黄山志》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即今之黄山毛峰的前身。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歙县漕溪(位于黄山东麓,俗称小北源)谢静和开设谢裕大茶行,每年清明前后带领一批人到黄山汤口、允川等地选采肥嫩芽叶,制成优质茶取名黄山毛峰,远销关东、华北等地,博得饮者喜爱,驰名遐迩。至20世纪20~30年代,平均年产量5~6吨。建国后,国家扶持名茶生产,黄山毛峰产量不断增加。1988年,达100余吨。 特级黄山毛峰,主产于黄山风景区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慈光阁茅棚一带。一至三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是汤口、岗村、杨村、芳村,古称黄山“四大名家”。附近的浮溪、洽舍、焦村也产毛峰。产地气候湿润、土质松软,有“山高谷深云如海,溪涧遍布湿度大,岩峭坡陡日照短,林木葱茏水土好”等优点。因而叶片肥厚,经久耐泡,加之茶园多分布在海拔700~900米的山坞中,与幽兰并生,格外清香久长。 黄山毛峰以黄山大叶种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采制颇为考究。制特级毛峰的幼嫩芽谓之“雀舌”。做一级毛峰的初展芽叶谓之“雀嘴”。二级毛峰以一芽二叶为主。三级毛峰为一芽二、三叶初展。各级鲜叶皆要新鲜,无虫眼,无病斑,无冻伤。鲜叶采回立即摊凉,防止渥闷,当天鲜叶当天制成干茶。其制作全程需手工操作,精工细巧,分杀青、揉捻、烘干三道工序。根据原料嫩度和产品规格要求,特级和一级毛峰都不需揉捻,只在锅里杀青时边炒边捞几下,起揉捻和理条作用。二、三级毛峰要用手轻揉。茶叶烘干后,须将老片、茶梗和夹杂物拣出,然后复火,进一步发挥香气,趁热贮藏,装入铁桶密封待售。 黄山毛峰以芽峰平直,幼嫩多毫,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的特色闻名于世。特级毛峰外形芽头肥壮匀齐,形似雀舌,白毫显露,嫩绿泛象牙色,带金黄片,俗称“茶笋”。内质香高长有花香,滋味鲜爽,回味甘甜,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肥壮,黄绿鲜活。 黄山毛峰,1982年,在湖南长沙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名茶称号。同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1983年,被外经贸部授予“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在福州市全国名茶评比会上,再次获名茶称号,并获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主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杭州、沈阳等大城市和省内直辖市。1977年,销往香港。1984年,出口联邦德国等国,博得高度评价,成为国际名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