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蜂产品
一、购销 全省蜂产品中的蜂蜜、蜂蜡、蜂王浆三种为主要产品。蜂花粉、蜂王幼虫、蜂蛹、蜂胶、蜂毒等产品利用甚少,未曾经营。 【蜂蜜】 50年代初期,年产量仅一二百吨,市场自由购销。1956年,根据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财粮贸办公室办商字第216号文件规定,蜂蜜由供销社统一经营,按计划供应。同年,收购蜂蜜212吨。1959~1962年,由于经济困难,蜂蜜年收购量均下降至100吨以下。1964年,恢复到278吨。同年,安徽省供销社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发的《社会商品分级管理办法(草案)》规定,将蜂蜜列为省管的大宗商品,对收购、外调和供应出口实行计划管理,收购量有回升。1965~1970年,年平均收购量为710吨。1979年,收购量达到4519吨。1980年,因受不良气候的影响,收购量下降。1982年,又稍有回升。1983年,因春夏之交连续阴雨和冷冻,油菜等蜂源植物受灾,蜂蜜减产,收购量下降。1987年蜂蜜收购量猛增到9271吨,创历史收购量最高水平,超过了1956~1972年17年间收购量的总和。1988年,由于上年秋冬异常干旱,大面积油菜、紫云英等蜂源植物未能及时种下去,翌年春又特别寒冷,蜂源植物被冻死甚多,蜂蜜产量大减。 50、60年代,蜂蜜市场供应数量很少,每年在30~150吨之间。1970~1975年,每年为200~300多吨,多为药用。1976年以后,随着蜂蜜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对蜂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87年,市场供应量达3314吨,为建国后最多的年份。安徽省供销社系统收购的蜂蜜,主要供应外贸部门出口。供应出口数量占收购的比重:1965年约占50%;1966~1971年,下降到20%~30%;1971~1988年,多数年份上升到50%~70%,最高年份达到80%。 1965~1988年供应出口总量为4.4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3%。1956年至1988年若干年份全省供销社蜂蜜经营实绩见表4—1—1。 1956~1988年若干年份安徽省供销社蜂蜜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4—1—1单位:吨 ![]() 【蜂蜡】 50年代初蜂蜡由市场自由购销。1957年供销社开始收购,当年纯购进10.4吨。1977年后,蜂蜡逐步由工业部门自购自用。1958年至1976年购进蜂蜡数量见4—1—2。 1958~1976年安徽省供销社购进蜂蜡数量统计表 表4—1—2单位:吨 ![]() 【蜂王浆】 70年代,滁县地区供销社开始收购蜂王浆,以后逐年扩展到芜湖市、巢湖地区、安庆地区和合肥市,年收购量5~10吨。主要由上海益民食品五厂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协助收购,产品全部交售给该厂加工出口。80年代,年收购量赠加到15~20吨,主要调上海出口,一部分供应屯溪、宣城等药厂药用和市场零售。 二、产品简介 【一等蜂蜜】 安徽省沿江及江南地区所产的紫云英、柑桔、枇杷花蜜,淮北地区的刺槐、柿树花蜜,为一等蜜。其产量随蜜源植物面积变化而增减,一般约占蜂蜜收购量的10%~30%。大部分供应出口。一等品蜂蜜品质优良,其浓度在波美42度以上的为一等一级品,产品为透明、粘稠状液体和结晶体,颜色呈水白色、白色、浅琥珀色,滋味甜润,具有蜜源植物特有的香味,无杂质。其理化指标为:水分在25%以下,还原糖量65%以上,蔗糖5%以下,酸度在4度以下,酶值8%以上,费氏反映为负数,无发泡征状和掺入的可溶性物质。1982年获外经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奖状。 蜂蜜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酶及矿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易为人体吸收,长期食用可以增强脑力和体力,治疗肠胃溃疡,促进肝炎、胆囊炎和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谓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被人们称赞为大众补品、老年人的营养品。 【一等蜂蜡】 建国前主要用于医药和蜡烛的制造。建国后,广泛用于机械、光学、电子及化学工业的原料和辅料。产于舒城、太平、宁国、东至、贵池、亳县、太和等地。蜂蜡的构成也由杂花为主发展到可以生产单一花种的蜡。蜂蜡的颜色,因蜜源植物和加工方法不同而异。有乳白、鲜黄、深黄、暗黄、金黄、淡黄、棕黄、大黄、桔黄、桔红、棕、褐等颜色。一等蜂蜡为乳白、鲜黄和黄色,表面无光泽、有波纹,断面结构紧密、结晶粒细、上下颜色一致,有蜂蜡香气,杂质不超过1%。 |